我国心理测评工作亟需规范化和法制化——关于心理测评在我国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的谈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法制化论文,在我国论文,亟需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完善和人才战略思想的日益深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私人、民营和国有企业单位以及政府公务员、纪律部队和学校等人员招聘单位,把心理测评作为人员选拔的一项主要内容。比如,2003年外交部招聘公务员时,曾首次引入心理测评机制,教育部也在部分高校试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评制度。心理测评(包括能力、个性、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在人员和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接纳和认同。因此,甚至有人这样说道,心理测评已成为当今中国人求学和求职应聘的一个新的门槛。如何看待心理测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心理测评等问题呢?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我国三位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张侃研究员和张建新研究员(以下均直接使用专家姓名)。三位心理学家就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而中肯的回答,并不约而同特别地强调了,要加强我国心理测评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一、中国老百姓对于心理测评有多少了解?
虽然心理测评在我国越来越广泛得到社会接纳和认同,但心理测评专家们仍然希望进行如下的呼吁和警示: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学尚存在很大隔膜,从事心理测评的专业人员和进行测评专业培训的师资奇缺,从事心理测评职业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许多测评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心理测评职业的行业管理起步艰难,特别是,我国还没有一部与心理测评有关的法律法规,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心理测评市场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存在着许多混乱的现象。我国心理测评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记者:目前我国许多领域都在进行心理测评,看起来很热闹,怎样才能正确看待这一现象?
张建新:从历史上看,心理测评的发展主要受社会发展需求的驱动。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被看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因为心理测评手段能够客观化、数量化地揭示人自身的特性和个体差异,能够对人力资源的水平及其潜力作出科学评估,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各类企业和机构、甚至政府部门、学校、纪律部队等的重视,从而产生了对心理测评的巨大市场需求。作为一种科学测量手段,现代心理测评技术提供了比较个体间差异的客观性、一致性、数量化的标准,因而为社会在人才战略的竞争中科学地选材用材,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衡量手段。正是从这个方面看,心理测评也必然拥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张侃:虽然目前看起来,心理测量好像在我国很热闹,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在进行心理测评,但我国的心理测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心理测评的需求很旺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规范:网上充斥着大量心理的测评,这些测评根本就不科学;心理工作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人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记者:打着“麻衣法相”旗号的江湖骗子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但“计算机算命”由于蒙上了“科学”的外衣,不少人就相信了。心理测评既然是科学,是否就准确无误?应该怎样看待心理测评的结果?
张建新:现在很多人讲到心理测评,多只强调它积极的一面。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人们不重视心理测评,而在于人们往往夸大它的意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青少年心理素质测评的角度看,心理测评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为人力资源和心理健康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测量本身是一种标准化、非个性化的工具,只能得出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字结果,只能描述出个体在某一个心理特性上与某个群体比较的相对特点,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中的全部差异。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一个岗位往往有几十人、甚至更多的人来竞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好完全根据心理测验分数的高低选拔人员。但问题是,测量数字几分之差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反映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差异。所以,心理测评只能提供一种参考标准。由于心理测评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使本该体现公正性的测评手段,也存在着被一些人利用的可能性,从而否定自身所具有的公正性。这大概就是所谓心理测评的异化吧。在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测评本身只是一种测量手段,它能否发挥效用和公平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使用测验手段的决策者们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应用它,不同的使用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各界应当全面理解心理测评。
记者:由于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对心理测评结果有后顾之忧,惧怕贴上心理标签,在心理测评火热的今天,这种心理顾虑是否有所缓解?
张侃:我国心理测评工作的最大难题之一,还是大众对心理学知识普遍感到陌生。在美国,由于大众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学,所以大多数人从科普知识中就能解决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般只有10%的人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中国人对心理学知识认识不够,怕贴上心理标签,所以要提高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水平。
张建新:中国公众对于心理测评还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顾虑,担心测评结果显示心理有问题,惧怕被贴上心理标签,从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人常常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健康问题,或者等同于道德问题。在对待心理测验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校正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偏重人的思想道德、忽略其心理素质的偏颇,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即大多数人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都有可能出现某些心理测验分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大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出现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心理测评在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中才会有大的发展。
记者:除了科学普及不够之外,我国心理测评的发展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吗?
张建新:心理测评虽然受到公众的重视,但这一市场的秩序也颇值得担忧。市场运作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都极大地阻碍了心理测评的发展。心理测评发展近期的一个重要目标时,要推动国家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其重点要放在保障人们的隐私权,解决受测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尽早出台行业共同参照的标准,保障测评手段的公正性。这样我国的心理测评事业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
记者:如何从总体上评价我国目前的心理测评状况?
张厚粲:我国现阶段的心理测评还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早在1992年,中国心理学会就出台了关于“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试行条例,对测验的登记注册、测验使用人员的资格认定、测验的控制与使用以及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实际的情况是,虽然试行条例出台了这么长时间,真正执行者却寥寥无几。心理学会和测量专业委员会很难对整个测评市场进行宏观、有效的把握和控制。在国外发达的国家,行业的标准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行业人士都共同自觉地遵守。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心理学领域的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其权威性。
张侃:行业管理的瘫痪状态、法律法规的缺位、合格师资的奇缺以及大众对心理学的隔膜,是心理测评市场混乱的根源,也是我国心理测评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美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管理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严格、甚至苛刻的心理学准入制度。从事心理学测评、咨询等职业者,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必须经多种专业的考核,必须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句话,我国目前亟需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把心理测评统一在法制、制度、规范上。
二、专家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体系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用到心理学,但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人来说,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心理学体系。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界一直都在不断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体系。
记者:目前全国许多领域应用的心理测评量表都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西方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群?
张建新:心理测评在中国尚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大多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心理测评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工具,因此引进的西方测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习惯等方面与西方存在着差异,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测量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性。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已有许多心理学家尝试着从中国国情出发,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标准。
记者:我国的心理测评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张建新: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量表,就是要从中国人所处的地理、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及日常生活环境等大的背景出发。从选择测验项目开始,就要十分强调中国人自身的心理行为特点,使每一个题目都要体现出中国人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比如,中国人常常不对吃饭付费进行事先约定,而是吃完后大家抢着付钱;再如,中国人对他人的评介十分敏感,因此大家在公开场合倾向于“你好、我好、他也好”,但在背后却有不同的议论。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它们与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
记者: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体系?
张建新:目前,我国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的种类还很少,丰富性不足,应鼓励更多的专家根据严格的心理测量标准进行积极的研制开发。问题是,我国缺乏一个类似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量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参考,心理测评的编制和使用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在国外发达国家,心理测量的手段多种多样,但都要遵循共同的行业标准,使其不仅符合测量的专业标准(如效度、信度等),也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并符合各种不同的专业应用领域的要求。比如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国家测量委员会三家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了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国家标准》,为该国心理测评规定了一个行业标准,从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规范。美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百年时间,心理测评也经历了从混乱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要积极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避免走弯路。所以许多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有中国特色的行业标准。
记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体系,还会遭遇到其他方面的限制吗?
张厚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测评体系,还会遭遇到师资瓶颈的限制。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师资还很薄弱,许多心理工作者本身并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教育和训练,师资力量的薄弱与社会大量需求之间不成比例,导致了目前鱼龙混杂的局面。充斥在心理咨询队伍里的一些人员甚至存在可怕的观念,认为心理测评不过是出几道题。所以人人都去做心理测评,不科学的测量不仅导致了测评结果的不准确,也导致老百姓不能接受整个心理测评事业。
三、大学生心理测评是一柄双刃剑,需谨慎对待
教育部曾多次召开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教育部各直属高校要做好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并在全国高校中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目前各高校已经或者准备采用一个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测验工具。这意味着,一个由官方认可的、专为大学生编制的心理测评量表在我国诞生。但专家们呼吁:大学生心理测评是一柄双刃剑,需谨慎对待。
记者:教育部在部署高校的新入学大学生中试行心理健康测评,曾为各种媒体广为报道。作为心理测验的专家,您怎样看待这件事?
张厚粲:教育部进行大学生心理测评,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的重视,把心理学提升到了一个科学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件好事。但在大学生中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测评,我觉得并不合适,他们把心理学看得过于简单。也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但这种大面积的测评可能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更加不良的心理影响。
记者:就是说,在大学生中进行大规模心理测评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张厚粲:心理测评的编制和使用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要先收集样本,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目的、情景制定相应的测量量表,然后进行科学的解释。规范和过程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大学生心理测评,测评的结果不可能由制表的几个专家来统计分析,而各个学校又不可能有很专业的人员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不科学的解释就会导致不科学的结果。这是目前大规模学生心理测评应该慎重实施的主要原因。
张建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初衷是好的,是想从管理者的角度,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防患于未然,杜绝像马家爵等类似事件的发生。但从理论上和伦理上讲,心理测评不应当单方面强制执行,应当在受测者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行。既然你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那么为什么不能先问问,“你是否愿意接受我出于好意而对你进行心理测验”?
心理测评是一柄双刃剑。人们一方面看到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它存在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它的结论不可能完全准确,更有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人们心理、行为的复杂反应。对大规模的心理测评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十分敏感于环境的变化,自我期待比较高,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常常又十分脆弱。如果在心理测评中出现分数偏差,难免会产生暗示作用,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打击,扭曲他们的自我评价。
记者: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张建新:学校应当首先切实地做好进行心理测评之前的准备工作、和测评之后的接轨工作。准备工作包括: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让他们一进校就面对一个愉快、温暖与和谐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在进行心理测验时,要充分让学生了解测验的目的、以及受测者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接轨工作则包括:一方面要对所有测评结果严格保密;另一方面则应认真负责地为已经测评出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欧洲的一些国家规定,如果没有合格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负责解答测验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则不应进行心理测验。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而非工具引导的心理健康思想。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的心理咨询配套机制很不完善,即使发现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也缺乏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通常,心理问题只凭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劝导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单纯依靠思想道德和政治工作。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除要选用适合的心理测评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心理咨询等配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建立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记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还应该做哪方面的努力呢?
张厚粲:学校不要过分夸大大学生心理测评的意义,应在教育机制的创新上多下工夫。要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补充,与思想教育工作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一句话,就是要把心理测评整合进心理教育之中,把心理教育整合进素质教育之中,把素质教育整合进大学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这已经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测试论文; 心理学论文; 张建新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科学论文; 职业测评论文; 心理测量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