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及改进论文_赵李杰

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及改进论文_赵李杰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 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本章将以地区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模型,研究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及改进思路。

关键字:地区调度一体化;问题;改进

1电力调控一体化概述

一般来说,调控一体化指的是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工作自动化、智能化,使电网调度、设备监控业务合一。在调控一体化工作中,将设备监控与电网调度业务整合后,电网运行管理主要包括调控、运维两部分,其中调控业务由专门的调控人员负责,进行设备监视、遥控操作、电网调度等调度、监控工作,而运维业务则由专门的现场运维人员负责,实施现场倒闸操作、应急处理、设备日常检查巡视等。同时,作为智能电网的试点项目,电力调控一体化指的是将电力系统调度、监控业务融合,通过加强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可促使电力调控信息化、智能化的提高,并完善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维护体系,促进调控工作的高效率开展。电力调控一体化具有向地区电网的发展提供参照模本、安全性能高等特点。根据国家电网规定标准,电力调控一体化为电网发展提供参考,使电网发展迈向新的阶段。而电力调控一体化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设计,则为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保障,确保调度、计量、配电一体化,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这样,电力调控一体化便打破传统调度、监控业务分离形式,解决传统调控工作存在的工作环节繁多、工作职能不清、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资源,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实现电网的健康持续发展。

2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

2.1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较大隐患

现有模式下很多操作都由监控和现场运维组合完成,例如:调度发令监控,对开关进行远方遥控操作,将运行线路改至热备用状态后,调度再发令现场运维改至检修状态。这种模式下,调度、监控、变电运维三方都只负责自己的业务且只熟悉自己的业务,都无法同时熟悉掌握电网状况和变电设备情况,导致相互间的沟通联系非常频繁,调度需要协调监控与运维的工作量,还要根据各运维班的作业半径预估到位时间,遇到电网事故或复杂运方调整时协调难度很大,不仅造成整个调度运行管理的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误调度或者误操作的风险,并且容易造成电网异常、事故处理时的不及时、不合理、不正确。

2.2 组织机构设置难以满足调控专业化要求

地区调度既是供电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地区内各级调度的调度控制、二次系统、运行方式、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管理;同时又是生产运行单位,负责地区电网调度运行以及管辖范围内公用变电站的设备监控。原来监控业务归属变电运行部的时候,设有专门的部室并配置专职人员进行设备监控业务的管理。而目前,在并入监控业务后,调度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分工较为混乱,缺乏对设备监控业务的管理。综上所述,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已难以满足调控专业化的要求,必须针对业务变化进行相应的组织变革。

2.3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且管理成本较高

现有模式下,虽然将监控业务并入了调度,但总的来看,形式大于内涵,只改变了监控业务的隶属部门和监控班的值班地点,既没有减少变电运维的工作量,也没有提高调度对现场设备情况的掌握程度,运维和监控仍旧需要较多人员配置,调度和监控虽然同地值班却不熟悉对方业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调度、监控、变电运维业务流程照旧,导致整个生产管理成本实际上没有降低。当整个电网运行管理业务繁忙时(检修高峰、技改工程高峰、新建工程高峰、负荷高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平衡工作量和协调安排工作,例如变电运维大量的出工出车次数、大量的生产物资消耗,调度、监控、运维间超负荷的通信次数,以及各专业管理归口上高强度的计划安排、方式制定、人员协调。综上而言,现有模式下电网运行管理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很大,从而导致整个管理模式的经济益不高。

2.4 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目前,地调层面人员培训强度较低,因为调控业务需要过硬的技术,对员工本身的技术水准和业务素养也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培训体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才能培养出大量适应电网高速发展的人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调度发展水准很高的发达国家,调度部门都设置有专门负责培训员工的岗位,并派遣行业专家担当这个任务。现在调度部门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没有实力建立专门的培训岗,从而没有让员工培训成为常规状态。在区调层面上,一方面有些部室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性质,因此该部室人员需要了解中心内部其他处室的工作状况,以便对其他处室的工作进行评价、监察和管理。这要求在调控中心设立员工相互交流互换的体制;其次,对于某些技改工程而言,要求工程负责人对调控中心的所有业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因此为使员工能够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就必须设立出一个完善的员工交换体制当前,还没有让员工交换体制成为常规状态,同时对于将来的人员流动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

3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的改进思路

3.1 管理保障

3.1.1 组织保障

组织开展“调控一体化”试点工作,建立调控一体化建设工作日定期例会,一起协商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扎实有序地推进调度控制中心建设,保证电网运行秩序稳定进行。

2.1.2 制度保障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涉及的部门多,加之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为确保实施后的效果,要建立必要的监督、考核和调整机制,及时总结评估,滚动调整,稳步推进。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控机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监督制度的执行,建立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明确规划考核的责任主体,并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各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规划,在坚持发展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调控运行管理工作的发展,对规划任务和建设目标进行必要调整,且确保调整合乎规范和程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1.3 人力资源保障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调控人员既要掌握电网调度技能,又要掌握变电运行岗位技能,对调控人员综合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进一步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配置,将业务综合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抽调到调控岗位上,负责对信号及电网事件的分析和处理。

2.2 技术保障

为了给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需以“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为原则,完善、升级各类调控技术支持系统,提高智能化、实用化水平。研

究应用营配调信息集成等技术,构建大运行与公司其它体系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

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依照同一平台的原则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增强自动化、继电保护、

安全自动装置、通信等二次支持系统技术能力。应按照同一准则、统筹项目建设、分批有层次施行、逐步推广的核心思想和公司二次整体化总体要求,根据电网运转的实际情况,在电网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总体架构下,逐步使各级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得到完善。由于调控一体化系统在原来调度自动化系统上增加了设备监控业务,因此还应进一步完善调度自动化系统,以保障调控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3结束语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带来地区电网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相对独立、分散的电网管控模式和工作方式,创新开展调控一体值班,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故障的快速发现、反应和处理,缩短了管理链条,优化整合了供电公司的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整体推进了公司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因此必须重视研究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及改进思路。

参考文献:

[1] 许凤茹: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2] 吕洪波: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论文作者:赵李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力调度工作遇到问题及改进论文_赵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