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部春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模型_小麦论文

黑龙江省北部春麦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范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麦论文,黑龙江省论文,小麦论文,高产论文,技术规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大兴安岭沿麓强筋春小麦种植区域。耕作模式为一年熟,常年春小麦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春小麦种植面积的30%左右,一般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至9月中旬收获。小麦播种至成熟所需有效积温1600℃~1850℃,全年无霜期90~120天,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200~300毫米,7~8月降水较多,春旱夏涝现象明显。本区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及淋溶黑钙土。制约该区域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小麦生长前期干旱严重,影响小麦苗全苗壮;二是小麦生育后期的雨害、湿害以及随之发生的各种病害和倒伏。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副研究员季长辉对该区域的春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范模式提出了些技术指导,并认为,通过推广该技术模式,小麦高产创建田亩产将达到450公斤。

品种选择 选用秆强的抗倒耐密品种(或优质强筋品种),推荐品种为:克旱16号、龙麦33号。

种子处理 种子标准要达到生命力强、发芽率高,纯度98%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90%以上。用种子重量的0.3%福镁双或多菌灵或0.03%粉锈宁拌种。有条件的可采用50%小麦干粉种衣剂麦迪安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秋整地、秋施肥 坚持伏秋整地。要求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前茬无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秋翻地或耙茬深松,翻地深度为18~22厘米,深松地要达到25~30厘米。前茬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耙茬作业,耙深12~15厘米。耙茬采用对角线法,不漏耙,不拖耙,耙后地表平整,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除土壤含水量过大的地块外耙后应适当镇压。根据秋涝必春涝、秋旱必春旱的规律,秋涝的年份整地应采取深松浅翻、少耙;秋旱的年份应少翻、少松、镇压和涝压结合。整地作业后,要达到上虚下实,地块平整,地表无大土块,耕层无暗坷垃,每平方米2~3厘米直径的土块不得超过1~2块。三年深翻一次,提倡根茬还田。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根据土壤基础肥力,每亩施肥比例为=1~1.2∶1∶0.4,土壤有机质含量3%~5%的地区,每亩底施纯量氮肥4.5~5.5公斤,磷肥5~6公斤,钾肥2.5~3.5公斤(以硫酸钾为宜)。土壤有机质含量5%以上的地区,每亩底施纯量氮肥3.5~4.0公斤,磷肥4.0~4.5公斤,钾肥2.0~3.0公斤(以硫酸钾为宜)。秋深施肥一般在气温降至10℃以下(10月1日以后)进行,施肥深度达到8~10厘米,深施肥地块必须达到播种状态,深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

适期播种 春季地表解冻开始进行耢地,播种前再镇压1次。以气温稳定通过5℃和土壤化冻5厘米为基本指标,适时早播,顶凌播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田边地头要种满种严。种肥在播种前或随播种一次施入,根据后期生长发育情况辅以追肥。基本苗每亩55~65万,播后及时镇压1~2次,使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利于提墒,可以达到早出苗、出齐苗的目的。

压青苗 3~5叶前根据土壤墒情、苗情进行1~2遍压青苗,干旱年份尤为必要,先横压,隔3~5天再顺压。要求压严、压实,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根系发育,起到抗旱、保墒作用。注意事项:匀速作业,地头不能急转弯,严防湿压。

化学除草 以4~5叶前为最佳时机,过早,杂草未出齐,晚于5叶,已拔节,拖拉机压地伤苗,减产。防阔叶草用10%苯磺隆10克/亩+72%2,4D丁酯20~23.3毫升/亩兑水喷雾。防治阔叶草亦可用75%巨星(阔叶净)或75%宝收(阔叶散),每亩0.67~1克兑水喷雾,国产的应增加用量。防单子叶杂草每亩可用6.9%或10%的骠马40~50毫升或30~40毫升兑水喷雾,如果野燕麦多的地块,加入64%野燕枯正常量(120~146.7毫升/亩)的30%,防治效果更为显著。

化控防倒 在拔节前喷施壮丰安或不倒翁等矮壮素试剂,降低秆的高度,防止倒伏。

灌拔节水 拔节期灌水、追肥,延长幼穗分化期,有效增加小穗数,促进成穗。每亩追施纯氮0.5~1.0公斤。注意观察根腐和白粉病发生情况,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叶面追肥 在麦苗3~4叶期结合化学灭草同时进行,每亩喷施尿素333.3~666.7克、硼酸20克或其它微肥。应用飞机航化在小麦开花期结合防病亩喷洒纯氮250克,磷酸二氢钾200克。此期不宜过晚,防贪青迟熟。

病虫害防治 粘虫防治:做好预测预报,1~2龄幼虫10~15头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用菊酯杀虫剂26.7~40克/亩采用机械或飞机进行防治。赤霉病防治:首先根据预测预报决定是否采取防治措施,一般在麦类抽穗到扬花期喷洒50%多菌灵133.3克/亩,用机械或飞机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适时收获 坚持“及时抢收,龙口夺粮”的原则,采取小麦割晒与联合相结合的办法,确保丰产丰收。根据天气允许的条件下,割晒比例可占60%~70%,蜡熟初期开始打道,腊熟中期至末期为适期进行。机械割晒放铺要直,弯曲度千米不超过20厘米,割茬高度一般在18~22厘米为宜,放鱼鳞铺,角度45°~75°,厚度为8~12厘米,宽度1.5米左右,厚度一般为8~10厘米,割幅一致,不塌铺、不掉穗、不飞穗,割晒损失率不得超过1%。割晒进度按拾禾能力只能压一天的收获量(脱谷量)。严禁100%放倒,否则部分雨前拾禾不起来,造成穗发芽,形成芽麦。一般割完晾晒3~4田即可拾禾,当割晒的麦子子粒水分小于18%时应及时进行拾禾,拾禾要求不跑粮、不漏粮、不掉穗、弹齿着地、拾净、不拉绺子、脱粒干净、分离干净。要求综合损失率小于2%。联合收获的适期在小麦腊熟末期至完熟中期,茎秆变黄,有弹性,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颜色,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含水量22%左右,割茬不能高于25厘米,做到脱净,不跑粮、不漏粮、不裹粮,综合损失率要小于2%。

加强晒场管理 收获入场的小麦要及时晾晒,不能捂堆,在水分不高于13%时进行入库,确保品质稳定和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联系电话:0451-82718751)

标签:;  ;  ;  ;  ;  

黑龙江省北部春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模型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