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伊拉哈镇中心卫生院161437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运用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针灸科门诊与住院部进行周围性面瘫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40例为针灸治疗组,另40例为常规针刺对照组。针灸治疗组采用0.3 mm×50 mm的毫针对患者各穴位进行针灸,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 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常规针刺对照组则使用纯粹的常规针刺治疗方式,选取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 min,坚持1次/d。1个疗程16次,每天针灸1次,在完成1个疗程之后休息1 d,持续两个疗程。疗效利用H-B评价系统和Prommnn简易评分法实行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1)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4.21%,愈显率85.46%,对照组分别为34.52%、5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愈显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不仅疗程较短、效果显著,也有效杜绝了相关并发症和副作用的产生和影响,尤其针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提供高治愈率、愈显率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经济、方便的特性也使其易于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
【关键词】 针灸治疗; 周围性面瘫; 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也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拥有庞大的患病群体,不分年龄性别,一旦治疗不彻底或耽误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给人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所以近年来针对该病症的研究越来越多,利用中医针灸疗法进行面瘫的治疗已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无副作用、疗程短、治愈率高等优势[1-2],因此将其引入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很有必要,本研究选取本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针灸门诊和住院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B评价系统和Prommnn简易评分法,随机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进行周围性面瘫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治疗组4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40例,针灸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2~66岁,平均(36.25±5.21)岁,病程最长28 d,最短2 d,平均(7.21±3.52)d。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4~65岁,平均(37.46±6.45)岁,病程最短1 d,最长29 d,平均(8.45±3.8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针灸治疗组 将一次性无菌性的针灸针具,规格为0.30 mm×50 mm的毫针和艾条准备好,做好穴位的选取和分配,让患者仰卧,用酒精对皮肤消毒,接着开始用0.30 mm×50 mm的毫针以指切法进针,相继针刺各穴位,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 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点燃艾条,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保持穴位距离2~3 cm,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针灸治疗疗程的划分为1个疗程16次,每天针灸1次,在完成1个疗程之后休息1 d,持续两个疗程的治疗[3-4]。
1.2.2 常规针刺对照组 该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使用纯粹的常规针刺治疗方式,选取患者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 min,坚持1次/d[5-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诊断标准 对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分析研究,均符合《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针灸治疗学》的相关诊断标准要求[7]。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实施 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临床等级资料利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4.21%,愈显率85.46%,平均愈显天数(28.680±7.472)d;对照组则分别为34.52%、55.48%,(36.457±4.52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针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治疗前症状积分分别为(7.42±3.42)分、(7.13±5.8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分别为(19.35±1.94)分、(17.47±3.5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亦称为面神经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找出该疾病的产生病因,多由于病毒感染、受寒着凉、自主神经不稳定等因素引起,发病范围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常表现为口歪眼斜、正常的闭眼、鼓嘴等动作无法进行等症状,而针灸疗法治疗面瘫疾病独特的疗效,运用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消除炎症、抗菌又消肿,尤其对于患者局部水肿、缺血以及周围性神经的处理和修复,具有显著的效果[8]。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促使患者全身组织代谢和循环明显增加和变快,让面部及全身的微循环得以改善,帮助面神经功能完成恢复,进而达到痊愈的目的[9-10]。与此同时,利用针刺的方法会刺激皮肤温度得到快速上升,以保证人体局部组织的代谢增多、面神经功能被修复和改善。治疗一般会采用循经远取以及局部近取相结合的方法,选用面部阳明经穴和手足少阳经穴来针灸治疗,疏调阳明经经气,并将其有效驱出,使得经络之气被激发、疏通,使身体气血通畅、脉络丰盈稳定、身体机能得到调理,在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针刺时,既帮助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又使水肿炎症消失,相应的功能得到了恢复,让人体神经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含量增加,乙酸胆碱、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得到提高,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和含量则开始下降,从而完成对患者已经受损的神经的恢复目的[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针灸疗法对提升周围性面瘫疾病的治愈率和愈显率作用明显。其次,周围性面瘫通过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病情症状,但针灸治疗组在改善面瘫症状方面相比常规针刺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再次,针灸治疗组患者平均愈显天数明显少于规针刺对照组,针灸疗法本身所具有的疗程短、治疗效果好的优势不容忽略。最后,面神经功能通过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但针灸治疗组相比常规针刺对照组在改善和恢复面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总之,从本组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针灸疗法相较于单纯的针刺疗法具备很大的优势,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面瘫症状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大大提升了治愈率和愈显率,治疗疗程较短,效果十分明显,并且没有毒副作用,弥补了西医治疗的弊端,便捷、经济的治疗形式势必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国辉,甘君学,陆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2,27(1):116-117.
[2]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9(30):2110-2112.
[3]顾永鸿.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0(11):132-133.
[4]张志国,张姝,李慧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J].四川中医,2013,31(1):142-144.
[5]胡奇志.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与刺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3(10):45-46.
论文作者:张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针灸论文; 面瘫论文; 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面神经论文; 疗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