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行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基本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闸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要条件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涉及我国最根本也是最艰巨、最复杂的政治改革,核心是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类似“生物链式”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1.两大改革(政治与经济)成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战略枢纽。 如今中国出现“一条腿长”(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条腿短”(政治体制改革)的现象。两大改革协同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协调、配套、均衡并形成合力,成为一大难题。 2.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政府的“水库思想”。 各级政府构成一个个“水库”,权力越大的政府拥有越大的“水库”,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竞争”,构成“以政府为核心”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出现与市场经济对立甚至对抗的尴尬局面。政府利益独立化与孤岛化,如何消除“政府水库思想”并转化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 3.城乡矛盾的根源:传统的政府体制。 城乡竞争的本质是“政府竞争”。城乡矛盾本质上是政府配置稀缺资源,农村根本不是城市的对手,农村稀缺资源“倒流”城市,尤其是农村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倒流”城市,成为“三农问题”的一大根源,人为加速拉大城乡差距。这是“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难以根治的体制约束。 超大城市的政府,资源集中度最大,城市病也最重。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均出现行政背景下的稀缺资源竞争,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乡镇政府在稀缺资源竞争上处于劣势。“政府竞争”必然出现内耗现象。如今“分税制”演化为“分钱制”,地方政府利益的“独立化、孤岛化、单元化”,资源配置“水库式”现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十分突出。 4.区域经济的后台是地方政府。 “半市场、半计划”的体制,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的最高指挥者,地方政府“水库思想”、“行政壁垒”,资源配置行政区域化,不少政府项目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负债巨大,按照破产规则,有的地方政府不知破产多少次?!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底特律破产”,根源是传统的政治体制。 例如,弱小的地方政府根本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为了吸引投资,不得不牺牲资源与环境,成为跨国公司“蚕食鲸吞”的最佳对象,国家利益损失惊人。 例如,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投资3000亿元,至今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如果与天津滨海新区融合发展,一定比现在好得多。两者从地理上比邻,“行政区划”成为政府合作的最大障碍。 5.中国经济社会的总问题是“政府问题”。 政府问题的本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政府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冲突。全国51149个地方政府,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政治细胞、经济细胞、社会细胞”,像商人追逐自身利益“短期最大化”,每届政府追逐“短周期效应”。中国经济社会好比“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遇到地方政府的“制度障碍、机制阻碍、体制阻力、利益分割、利益分离”,统一大市场被行政权力分散、分离、分裂、分割,区域孤岛经济。“行政保护式发展方式”成为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最大保护伞。 6.“平面化思维方式”很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有一个观点:“大社会、小政府”,政府让位于市场,服务型政府,公共财政,经济社会发展全部依靠市场。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过度市场化乃至绝对市场化(本质上是彻底私有化)将是一场灾难。越是好的市场,越需要有效的行政干预。政府全面退出市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遵循丛林法则,中国必然进入阶级社会。政府的存在价值在于寻找、创新、控制、坚守“市场化与私有化的绝对边界和效用边际”。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这是改革的底线。 政府全面介入市场经济,配置稀缺资源,出现不少“花架子工程、政绩工程、命令式经济、官员型经济、换届式经济”,政府负债猛增,政府成本惊人,行政效率低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立乃至对抗。 7.哲学反思: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 现代经济无论是西方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均是“政府加市场的复合体、杂交体、生命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政府与市场的“杂交”,构成现代社会新的“基因”,发挥各自的天然优势又克服各自的天然缺陷。 二、行政体制改革:遵循市场法则和政治法则建设专业分工型现代法治行政 1.改革新思想:从“水库思想”上升为“江河思想”。 将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条块矛盾)形成“一个个水库式”改革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式”的大格局,打造国家经济体,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实现中华民族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2.改革新思路:地方政府“一分为二”。 中央政府基本保持不变,地方政府“一分为二”:行政政府和经济政府,好比一棵大树,根系和主干唯一,树枝合理分岔,分工中协同,力量倍增。 按照“经济区”设置“经济政府”,经济政府与市场构成DNA双螺旋结构,政府成为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遵循市场规律和社会法则,最佳配置区域稀缺资源,避免行政权力的分散、分裂、分割、分离,从制度层面消除行政壁垒,避免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行政权力无序竞争、行政化配置资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陷入土地财政、经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区域资源最佳配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区。 3.行政政府和经济政府的专业化分工。 行政政府主要任务:建设四大文明(政治、精神、生态、社会)。现在的地方政府除“经济职能”转移出来之外,其余均不发生大的变化。行政政府好比陆地交通网络,经济政府好比空中交通网络,组成天地一体化的现代行政网络。 经济政府建设经济文明,遵循市场法则,建立跨区域的、跨体系的、跨产业的、跨市场的现代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硬约束或软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经济区设置经济政府,全国可设置三级:大区域级经济政府(7个,公务员编制在500人/个)、中区域级经济政府(初期50个,2050年定格在20个,公务员编制200人/个)、小区域级经济政府(初期600个左右,2050年定格在200个,公务员编制100人/个)。大量收缩经济政府编制,建设“少而精、专而活、强而优”的区域经济政府。中央政府和三级区域经济政府构成新型政府组织,从制度层面消除行政壁垒,国家力量高度集聚,专业化发展区域经济,形成“东中西部大协同”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格局,深度、专业、持久地解决“三农问题”,系统、科学、自动的建立区域经济协同内生机制。 4.市场法则与政治法则高度融合下建设“区域经济政府”,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各自组建一个“区域经济政府”,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中成为主力军,区域稀缺资源大整合、大集聚、大增值,将国内经济发展与“新丝路”结合起来。 例如,京津翼一体化发展,前提条件之一是成立“区域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政府统一协同”,规避行政化壁垒与干预。如果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上推进“京津翼一体化”,行政命令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区域经济,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并没有发挥市场经济功能,行政官员思维方式配置资源,政府是资源配置主角。离开市场机制的区域行政化组合,最终效果也许是“拉郎配”。 建立“区域经济政府”,“政府与市场”之间建立“哲学中介”:既有原来政府的成分、又有市场的成分的新型经济政府,实现“杂交”与“创新”,既按照“政治规则”又遵循“市场规则”思考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吸收市场法则,又严格执行政治规则,设计“区域经济一体化”蓝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区域优势集聚、核心竞争力培育等方面,构成“兼顾市场法则与政治法则”的运作机制。这正在“区域经济政府”的体制优势,融入市场法则后的“经济政府”,充分保留原来政府的政治职能,具有市场法则与政治法则高度融合的智慧,可以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对立乃至对抗性矛盾。 5.我国行政体制的新设计。 政府二重性原理:中央政府基本不变,地方政府一分为二:行政政府和经济政府,地方政府好比人的两条腿,专业化分工,又协同集成,市场法则与政治法则实现“杂交”,形成最佳的政府结构和运作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 行政政府与经济政府之间没有直接领导关系,而是协同关系、互补关系、互助关系、约束关系,五大文明建设(政治、经济、精神、生态、社会)协同、均衡发展(见上图)。经济政府为三级组织,“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的经济政府构成领导关系,形成经济生态系统,集中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规避国家利益的内耗现象。这是市场经济思想与计划经济思想的“杂交”。大区域经济政府跨省级行政区划设置,设置7个,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中原、西南、西北”的经济政府。中区域经济政府跨市级行政区划设置,可以设置50个左右。小区域经济政府跨县级行政区划设置,包括村级组织,初期设置600个,以二、三线城市为单元设置,从制度层面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6.“专业分工型行政”可以从制度源头消除腐败现象和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一分为二:行政政府和经济政府,经济政府“挣钱”、行政政府“花钱”,“挣钱与花钱”适度分离,建立类似与财务规则的“收支两条线”。例如,创新税收制度,合并国税体系与地税体系,全国财政集中统一管理。比如,土地出让金全面归中央,地方债务全部纳入中央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规避地方政府的“乱作为、胡作为、傻作为”。这一“计划经济思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政府管控机制,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规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地方政府全部支出来源于中央政府,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政府收支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政府一切收支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透明化,建立政府业绩KPI系统,考核行政效率、行政成本、行政效益、行政风险、文明指数,规避GDP单一思维方式,杜绝腐败。例如,每年全国“两会”,严格、科学地分配各地政府财政收支,规范“三公消费”,从源头上克服腐败。这是“反腐”的“釜底抽薪式”的制度创新,“治本”胜于“治标”,也是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债务的“总闸门”。 7.我国房地产问题复杂微妙。 行政体制改革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一个出路,将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脱出来,政府注意力集中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而强大的区域经济。 8.“造城运动”的根源是传统行政体制。 15年来“造城运动”总投资超过100万亿元,不少地方出现一片片“城市森林”,“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投资拉动陷入“死胡同”,2014年我国投资总额为5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80%。内需严重不足,根源之一是贫富差距太大;投资与消费错位严重;出口贡献度变为负数。 9.建设高效政府,节约政府成本。 建设“高效政府”,即节约型政府,每年至少节约3万亿元,10年节约30万亿元,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廉洁、政府形象改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民心增强等社会效应。 10.如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的总根源是传统行政体制。政府不愿意退出市场,长期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角”,市场成为“配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根源”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总对策”是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同、均衡、合力,从体制源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2014年4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吴兴杰的著作《行政体制改革的哲学思考——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型现代法治行政》,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上的行政体制改革新思想、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行政体制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