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评价论文_乙丰收1,吴胜利1,黄雪芳1,边颖汉2

1.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肾病科 834000;2. 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834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治疗前AUA-S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效果

临床中证实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与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外周神经系统因素、感染性疾病、医源性因素等有关。糖尿病神经源性会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等症状[1]。特别是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也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加上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采取支持对症治疗的方式。为了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诊断符合临床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②出现明显、典型的尿频、尿急、排尿时间延长、小便淋沥不尽等疾病症[3]状;③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量>100ml;④患者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肝脏、肾脏等脏器病史;②对本次试验用药过敏患者;③因前列腺等疾病导致的临床症状。70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在43-72岁之间,平均年龄(63.22±4.71)岁。对照组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在44-76岁之间,平均年龄(62.81±4.58)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严格控制患者血糖,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同时使用甲钴胺注射液1000μg加生理盐水150ml膀胱灌注,夹管40min放液,1天一次。疗程2周。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黄芪20g、白术15g、肉桂10g、生姜10g、萹蓄12g、瞿麦12g、川牛膝15g、车前子12g、桃仁10g,水煎服,一天一剂,疗程2周。

1.3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泌尿科协会症状指数(AUA-SI),储尿期症状指数(0-15),排空期症状指数(0-20),总分35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UA-SI评分情况。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小便畅通,各种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小便基本保持畅通,临床症状消失大部分,随访3个月症状无加重;有效:小便基本保持畅通;临床症状有好转,停药数天后即反复;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较大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UA-SI评分情况

两组在治疗前AUA-S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中医中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归属于“淋证”、“消渴”、“癃闭”的范畴[4],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中医认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虽然病位在肾脏和膀胱,但是与肺、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中医中会表现出血瘀、水停、气郁等表现。由于临床中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无特效药,因此本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使用甲钴胺,其作为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甲钴胺可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适用于周围神经病变[5]。这种方式直接将药物作用于靶器官,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基,参与到体内甲基转移作用中,对神经阻滞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起到修复神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黄芪性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等。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萹蓄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等证。瞿麦味苦,性寒,归心、小肠经,有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的功效,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经闭瘀阴。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尿血血淋等证。车前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整个药方益气温阳,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针对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AUA-S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改善其临床针状,提高其治疗效果,获得良好生活质量,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选贤,张华锴,吴毓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37(13):273-276.

[2]王志林,王高峰.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7(06):846-847.

[3]郭振芳,陈力,薛建国. 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9(07):853-854.

[4]罗碧珊,何朝晖,刘衍民,陈美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观察和护理[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33(05):23-25.

[5]张晓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37(15):57-58.

论文作者:乙丰收1,吴胜利1,黄雪芳1,边颖汉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评价论文_乙丰收1,吴胜利1,黄雪芳1,边颖汉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