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论文_李建华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论文_李建华

阜宁安康医院 江苏盐城 224400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诊断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并探讨科学的干预策略,旨在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2例行子宫肌瘤术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102例患者术后经诊断,2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子宫肌瘤术后患者有一定几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并给予患者科学的临床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肌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临床干预

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是临床中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该病在育龄期的女性患者中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关于疾病的发病原因上尚不能明确[1]。针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临床中常给予患者手术治疗,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比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的康复及预后产生巨大的影响[2]。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上,多项研究表明该病同手术麻醉、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及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相关,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尽早诊断及治疗疾病非常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探讨子宫肌瘤术后DVT形成的早期诊断及干预策略,旨在改善妇科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了102例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在术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在26~48岁,平均年龄(37.2±2.4)岁。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所有的患者均常规使用止血药物2~3d,使用的止血药物主要为血芳酸及维生素K1,术后随访患者中2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1.2 临床诊断

在术后2周,针对病患应用了静脉超声、D-二聚体测定法、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及静脉造影等进行早期诊断。

2 结果

术后2周检出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原因如下:1例患者是因为术后连续使用止血药物四天,下床活动时间较短且喝水比较少,术后第五天患者主诉下肢肿胀及疼痛,相关医师使用B超检查形成血栓;1例患者术前就伴贫血症状,患者还合并小儿麻痹后遗症,这使得患者的下肢活动受限,在子宫肌瘤术后患者连续使用止血药物两天,在术后十二天患者自觉下肢肿胀并且疼痛,B超检查提示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将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同100例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生深静脉血栓的2例患者平均止血药的使用时间为3d,而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0例患者平均止血药使用时间为1.3d。表明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存在一定的联系。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子宫肌瘤术后有一定的发病率,疾病的发病机制上,主要同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患者病理特征影响。子宫肌瘤术需要在盆腔中操作,女性盆腔中的静脉血管较密集,具体操作中容易导致患者盆腔瘀血及血流缓慢;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因髂总静脉骑跨抵压会使静脉处在高压状态,这样可引起左下肢血流滞缓[3]。第二,术后长时间卧床。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常常需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常会使患者的肌肉处在松弛的状态,同时肢体长期保持在统一姿势,也可导致患者下肢血流瘀滞,这样极易导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第三,手术刺激。患者本身创伤常会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这样会让血液处在高凝的状态。此外,术后大量及长时间使用止血药物,会使血液的粘滞度发生变化,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进而使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4]。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天数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临床中针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应控制止血药物的使用,可考虑应用物理或其它的止血方式。第四,其它因素。术中患者大量失血,但是没有进行相关的数学或补液;术前及术后患者禁食禁饮时间较长,这样可导致患者出现微循环不足,继而使血液瘀阻及血栓形成;患者本身体质较弱,如存在贫血症状、抵抗力下降情况及体重超标情况,这也可引起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存在一些隐藏的症状,这些轻微症状常会被手术所激活,这可引起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用很多方法早期检出,具体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1 静脉超声诊断

静脉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在95%以上,静脉超声可诊断一些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借助超声可以跟踪血栓的大小,同时还可以观察静脉血栓的转归情况,预防并发症复发[5]。但是静脉超声对腓静脉及无症状的深静脉血栓诊断却有较大的局限性。

3.2.2 D-二聚体测定

该方法是近年来临床中广泛推广的检测方法,临床中常用检测手段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传统ELISA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同时检测成本也较高,这使得临床应用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临床中出现了一些新的ELISA检测方法,新的检测方法检测速度快且准确率高,通常可在十几分钟获得检测结果,这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2.3 磁共振成像

该方法属于一种无创的检查技术,该检测手段较少依赖操作人员。这一检测方法适用肝肾功能不全、静脉通路差及对放射性检测剂过敏的患者,通过尽快获取清晰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2.4 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仍旧是当前临床诊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有创检查方式[6]。在检查过程中,常需使用造影剂,造影剂会对患者血管壁造成刺激,这可导致患者局部疼痛,进而让患者出现新的血栓病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上,若患者疑似存在并发症,对待低危病患,可先给与患者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若为阴性可排除患者为静脉血栓,如果患者为阳性可给予患者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仍旧为阳性可确诊。中危及高危病患,可先给与患者行静脉超声检测,若阳性可确诊,若阴性可再次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

3.3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上,常用以下干预方法:(1)抗凝治疗。针对血栓形成的患者,可给予患者使用普通肝素行抗凝治疗。普通肝素的给药上需快速并足量给药,使得最初24h患者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延长,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凝血正反馈机制,进而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临床中干预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溶栓治疗包括经外周静脉给药、经导管直接给药两种方式[7]。其中经外周静脉给药的溶栓方案是给予患者静脉给予25万U来链激酶,之后24h~72h维持用药剂量为10万U/h;经导管给药主要是经外周静脉给药溶栓,使用导管向血块中滴注药物,使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8]。(3)其它治疗。包括将患者患肢抬高,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维持患者全身水电解质在平衡水平;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上通过沟通交流,增强患者康复治疗信心,健康教育是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术后有一定几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此,临床中需采取合理的诊断方式,早期诊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雪珍,苗华艳,谭萍.妇产科良性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5792-5794.

[2]杨衬,陈瑞莉,邓雪萍.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2):4158-4160.

[3]王宏丽,张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75-4878.

[4]毛冬凤.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4-2235.

[5]杨敏,杨智蓉,古丽.1例子宫肌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0):156-156.

[6]赵彩凤.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32-233.

[7]张宪军,李桂芬,赵宁.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4(16):111-112.

[8]张凤云,刘萍.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0):1839-1840.

论文作者:李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论文_李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