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1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8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在护理后,护理组患者SDS和EPD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且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结论 通过对有抑郁倾向的孕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精神状态,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产后抑郁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主要是因患者在产后心理、生理、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导致的生理性变化所致,多发于产后6周内,具体会表现出恐惧、忧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我院通过对部分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产后抑郁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8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护理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护理组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27.2±4.1)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1.4)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36岁,平均(27.8±4.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1.5)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14例。护理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相比P>0.05,未见统计学意义,提示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产妇在产前均经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存在抑郁倾向,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疾病和认知功能不佳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饮食指导、健康宣教、会阴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产前心理护理。有关研究显示孕妇如在产前有抑郁情绪,产后抑郁率会更高,因此需高度重视在产前对孕妇的心理干预,加强对产妇的心理疏导,讲解分娩的流程、配合要点、安全性、注意事项等,讲解良好心理状态对母婴健康的重要性。对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要给予优生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还可讲解孕期饮食知识、育婴技巧等,为孕妇家属介绍妊娠期和产后护理常识,使其在生活上能照顾好孕妇。②产时心理护理。在住院待产期间,护理人员要根据孕妇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等对其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协助孕妇进行适当运动,转移孕妇注意力,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分娩。在进入待产室后允许其丈夫陪伴,给与其亲情支持,在产房由护士全程陪同,并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减轻其紧张情绪。③产后心理护理。在成功分娩后,产妇的体力和精神消耗巨大,应尽量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护理人员和家属应给予产妇和新生儿表扬和鼓励,指导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使其尽快适应母亲角色。在产妇出院后对其随访两个月,通过电话拜访的方式继续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给予产妇正面的情绪引导,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3评价标准
1.3.1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利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和EPDS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SDS评分高于50分则表示存在抑郁现象,EPDS评分在9—13分则诊断为抑郁[2]。
1.3.2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利用我院自制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和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产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所得各项同类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 ±s)表示计量资料,同类数据间的比较实施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同类数据间的比较实施X2检验,当P<0.05时,两组资料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EPDS评分
经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DS和EPD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未见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后,护理组患者SDS和EPD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会严重影响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不利于家庭的和谐,有些产妇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3]。而一般的护理工作只重视对患者身体的护理,而忽略其心理健康。心理护理干预是以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模式[4],能通过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能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这种护理模式受到患者一致好评。本次研究显示,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其SDS和EPDS评分均显著降低,证明其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产后抑郁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也明显提升,且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孙茜的研究结果类似[5]。心理护理干预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模式,体现了时代精神,能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高要求[6]。在产科临床护理中要重视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对其给予人性化的关怀,缓解其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也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的学习,提升护理质量,为更多患者造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这种护理模式受到患者一种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萰. 心理护理干预对非母婴同室病理新生儿产妇产后抑郁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5):150-151.
[2]黄静,高红雁,HuangJing,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08):122-123.
[3]张爱辉.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77-79.
[4]叶凤英.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健康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22-323.
[5]孙茜.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0(07):61-63.
[6]陈丽艳. 产后抑郁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2,33(31):6889-6890.
论文作者:刘春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产后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产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