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叙事但不止于叙事论文_邹亮

起于叙事但不止于叙事论文_邹亮

—王晓春老师关于叙事思维的阐释

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邹 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是我第二遍读了。很久以前读过,说实话,对 225 页的“叙事思维”一篇没有太多印象,相较于整 本书众多的案例分析,这一篇太另类,太不起眼。可能从心里 也就不太接受他这个论调。一线老师,站在课堂,靠近学生, 不写叙事,又能写什么!

此番重读,忽然就读出与当初不一样的味道来。可能相隔 数年,又读了一些中外教育著作,给了我一些思考和启迪吧。

王老师在 227 页提了两个思路:一个叫问题挂帅,是指只 记录与我要研究的特定题目有关的故事,让事实为问题研究服 务。问题是完整一贯的,故事则不一定是完整的生活画面。这 种主次安排,与我们多数一线老师所写的叙事文章就有了一个 明显的变化:问题是主,故事是次,故事是为问题服务,故事 的阐述和选取有明确方向性,可以不必长篇累述,言者说得清, 读者看得懂,足够;甚至不必拘限于一个,也不能拘限于一个, 需要记录两个甚至更多事例来阐释一个问题。比方说我发表过 一篇《康师傅回来了》的叙事,说的是我自以为高明地解决了 一起班级偷盗事件,同行们可能从我这学到了一点技巧,好学 的可能还会买来《要相信孩子》读读。但对于发生在班级里的 盗窃事件,起因、调查方法、处理原则等,还没有找寻到规律 性的东西。这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源是心理学层面的知识, 包括成年人的心理,即我们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还有偷盗者的心理,即未成年人盗窃的动机,不是千篇一律但又 有规律可循。想论证这个问题,光有一段叙事是不够的。经过 这本书的二次阅读,我觉得可以把我处理过的另外两起班级偷 盗事件拿来一并阐述,那样就上升到了事实为问题研究服务的 层面了。

另一个思路叫故事挂帅,就是我们大多数一线老师写的随 笔类文章,叙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读起来颇有点趣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行笔过程中,间或发几句议论,引用几句名家之言,零打碎 敲,像“遭遇战”。这类文章读多了,真正就是“审美疲劳”,再生动的故事,再优美的语句,也会乏味。因为触及不到你的思想,更谈不上触动灵魂,对你的理念更新和思想转变帮助极少。 若是你读过侯登强老师的《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就会有这种 感觉。当然,倘是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这类叙事 是可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算是技巧,拿来就用, 很多时候人物和情境都撞对了还是好用的。

其实还有一个思路是王老师没有阐述的,就是案例分析。 像这本书里很多故事和理论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我们可以称它为“问题研究”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也可以看作“问题研究”的拔高提升。它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多角度地 切入和分析,联系教育理论知识,得出 N 个不同论断或论调。 这得需要具备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有鲜活的来自一线的教育故 事;二是作者需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说来惭 愧,我曾以为这样的案例分析并不难,特别是《福建教育》2011年第 35 期发表的那篇《当教师遭遇学生批评》之后。记得当时 我投的是一篇随笔,后来通过班主任之友论坛,广东的李进成 老师问我意见:“可不可以给你改成案例分析”?我当然是乐意 的,可心里也颇有些自负:我联系到的教育理论已经有三个了, 你还能分析到什么地步!后来见到样刊出来,李老师洋洋千言 的理论分析,相较于自己被缩到九百字的叙事,惭愧至极。从 那以后,使我对案例分析有了新的认识。自认为并不缺生动的 教育故事,自己也有研究意识,可因为理论素养不够深厚,对案例分析还是不能做到令自己满意。还未成文的《一句质疑的 背后》,故事详实,分析时却是视界狭窄,角度单调。

贞锴老师曾劝我:不能停步于叙事,要在阅读的同时,多尝试理论性强的文章。嘴上赞同,心里却不以为然。今天重读 王晓春老师《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关于“叙事思维”的论述,再想起友人劝诫,忽然悟到:一线老师,可以从叙事写起,这是 我们的优势;但不应该满足于叙事,更不能止步于叙事,这会 阻碍我们专业水平的真实提高。

真实感悟,以飨友人。

论文作者:邹亮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起于叙事但不止于叙事论文_邹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