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论文_罗梦祎

中国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论文_罗梦祎

(黑龙江大学)

摘要:公共政策价值观问题是政策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公共政策价值观与公共管理活动相伴相生。公共政策无论在制定过程还是执行过程都涉及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的价值选择问题,人们只有通过选择最适当的目标与最满意的实现方式才能使其符合预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持续有序地发展。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孕育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与社会体制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紧密相连。公共政策作为对全社会价值资源最有权威的分配工具,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政治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和分配办法的制定来解决公共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统一在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就是要保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成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关键词: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价值观;公共价值观冲

前言

所谓公共政策,按照戴维•伊斯顿的逻辑,就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它要回应两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分配价值?何种分配方式才是科学合理公平的?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认识、判断和权衡,是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关于公共政策的论证与争论中,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提高一个问题,那就是政策的合理性、公共性与公平性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以及其内容实质都是价值观问题。即使是现行政策分析用得最为普遍的核心工具“成本收益分析”,归根结底是基于价值观之上的价值权衡。

所谓政策分析,根据魏谟和维宁的定义,就是“在通晓社会价值观的前提下,提供一种顾客导向的政策咨询。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正如成功肖像画家必须能够在美学视景中运用政策分析技能。”[1]就是说,公共政策分析者必须在理解政府的社会处境和体察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政策建议。

显然,无论是公共政策本身抑或是政策研究与分析而言,价值观念都是其内在的构成要素。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和鉴赏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意义。然而,现在通行的形式政策分析模式[2],却没有给予“价值观与公共政策”这一问题应有的重视。

价值观是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要素;形式政策分析将价值观问题置于政策分析的作法并不可取;应该讲价值规范视为政策分析的内部变量,重视对“价值观与公共政策”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前提:新时代已经到来

民生发展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的高级形态,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因此,进入民生发展新时代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正如赵凌云教授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首先要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有了新的突破。[3]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和主要认务。不管是减轻农民税收、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帮助农民工讨薪,还是主动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良好环境等积极改善民生的政策,都在事实上改善了民生,促进了民生质量的提高。总体上讲,我们的发展理念已经实现了从经济的片面崇拜向人的发展和目的追求的合理转型,现有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不要改善民生的问题,而是要如何改善得又快又好的问题,就是说要将改善民生从解决民生的重点问题进入到全面发展民生幸福的新阶段。[4]

新世纪后,世界各国都将民生发展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长远发展举措,迎来了新一轮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新浪潮。但是,民生发展最需要的是进一步夯实民生发展内生基础,只有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百姓的幸福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近几年,我们的国家在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们的民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公共政策的基本理念。因此,当今中国已经不是需要解决某个具体的民生问题,而是需要从整体上推进民生的发展,从水平上提升民生幸福质量,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民生发展和民生幸福最大化的新时代。

三.公共政策价值观问题

(一)公共政策价值

政策问题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尤其是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公共政策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根本政治措施。因此,不论是哪个统治阶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是他们关心的事务。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策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一个富有成果和令人振奋的时代,它已成为一个相对成熟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术领域。政策本质上体现了它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国家政权和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均要涉及目标是什么,采取什么行动,怎样行动,赞成哪些行为,反对哪些行为等。詹姆斯•安德森把政策定义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策机关或政府机关制定的政策”[5]。

(二)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与公共政策价值是两个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公共政策价值观在一定的现实的公共政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对于现实的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反射和折射。公共政策价值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策价值观包括政策过程中人们的向往、希望、爱好、需要、选择、责任和明显的道德义务。狭义的政策价值观指价值准则,即评断准绳。价值准绳。价值准则包含了据以提出坚定性与辩护性断言的假设、决策规则以及其他标准。[6]公共政策价值观是抽象的观念,主要由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思想、意识形态、公共政策认识、公共政策态度和感情等具体形式所组成。而这些具体形式又可归于政治和心理两个层面。有学者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及其对象化。[7]

四.我国公共政策价值观的整合

公共政策价值观的整合主要是政策价值观之间如何更好的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政策价值观的整合,可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价值观共识水平。价值观共识是和谐社会稳定运行的精神支柱。价值观共识并不是要人为地制定出价值判断的统一标准与最终依据,而主要是提供一个交往的规范性基础。

(一)我国公共政策价值观发展的公正取向

随着社会全面转型的推进,不断分化的社会利益,各种矛盾、摩擦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给政府的公共政策形成了许多方面的压力,使公共政策的实行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风险、冲突、挫折、错误甚至激烈对抗的领域。基于当前转型社会问题及顺应当前公共政策的和谐理念的考量,转型期的公共政策价值观仍以社会公正为核心。只有把公正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维护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才能把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进行整合,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得以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各个社会成员的需要,社会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政府有责任制定合适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因素造成的具体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多种多样的差距,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因素,社会成员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对于那些社会和历史因素造成的不公正的氛围和环境,政府有责任消除社会上的特权因素,制定合适的政策进行彻底的改变,特别是直接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生计问题,尽力为社会成员营造一个更为公正的规则体系和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公共政策价值观整合的基本原则

1.在观念上形态上实现多元与一元统一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场经济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政策价值观念体系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和多层次的系统。而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整体的政

策价值追求目标,任何社会都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使之能在统摄民族精神并成为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现代公共政策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也必须坚持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统一性。坚持价值观的一元化,高举社会主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方向。一个社会只能是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社会全体成员价值选择的结果。我们应该把集体主义一元化的要求和价值观的现实多样化统一起来,允许人们在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和合法的手段去追求个人的利益,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2.在价值主体自我意识上实现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原则

我国当前的体制改革是通过秩序的转换来调整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它一方面要从畸变的集体主义即那种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牵制,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要从以牺牲社会和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超脱出来,确立新的价值体系。使其具有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行为社会化的引导力,通过社会价值规范的重构使属于个体的价值行为转化为社会的协同行为。它既强调个性自由,尊重个体利益,要求个体独立自主;又主张个体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现代价值观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引导力和表达环境,即当集体中的人们的利益、目标、价值观念变化之后,他们可以根据现实需要改变集体的构建规则和秩序,实现集体的创新转换。

3.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根源于人类时间的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由不公平逐渐实现公平的过程中,获得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公平与效率始终无法做到真正的统一,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完全缺乏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基础,在政策运行中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不仅要供市场、竞争等价值标准,激发个人奋斗积极性,从而使社会经济有效率的运行,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而且还要保证公平合理、正义等价值标准,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从而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这种现代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理想诉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体制上,而这种新体制充分提供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

五.结语

以价值观为中心的政策研究认定,并不存在完全价值无涉的公共政策,价值观与公共政策之间内在地相互关联:一方面,价值观贯穿政策过程的始终,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过程就是一种价值链,或是既有价值观念的再生产过程,或是新价值观念的创设过程。政策本身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特点,使得政策结果波及范围广泛。因此,一项公共政策所引发的价值观变化对社会影响十分明显,正确的政策可以导致社会的进步,相反,错误的政策将会使历史倒退。我们应该通过对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分析,辩证地看待公共政策中的价值观不和谐问题,这些不和谐并非只有绝对的消极意义。我们的公共政策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David L. Weimer and Aidan R. Vining,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actice-Hall,1992,pp.1,12.

[2]Mark Sagoff,The Limits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edited by Robert J. Fogeli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92),pp.74-76.

[3]赵凌云.2010年:开启中国民生发展时代[J].学习月刊,2010(4).

[4]赵凌云.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夏出版社,1990:4

[6]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84.

[7]李永胜.论价值的本质与人的本质[A].李建群.价值哲学的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5-36

作者简介:罗梦祎(1993.08- ),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

论文作者:罗梦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中国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论文_罗梦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