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辽宁大连 116027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辽宁大连 116027
摘要: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由微热和运动促发的阵发性肢端皮肤扩张潮红、局部温度升高、伴灼热和疼痛为特征的少见皮肤脉管性疾病。本病预后与并发症密切相关,继发感染是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继发细菌感染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细菌感染;疗效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8岁。因“双小腿、双足红肿疼痛2年余,加重伴破溃糜烂5月”为主诉入院,于2017年9月22日就诊我科门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潮红,皮温高,未在意,自行用凉水泡脚缓解症状,后潮红面积逐渐蔓延至小腿,伴轻度肿胀疼痛,遇热或活动多时加重,夜间较重,常抬高双小腿缓解症状,17个月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双足背出现散在皲裂伴少量渗出、双足趾缝浸渍明显,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诊“红斑肢痛症”,予以“阿司匹林50mg/日口服,核黄素、复合辅酶、维生素C静点,百多邦、喜疗妥、依沙丫啶局部外用”等治疗,患者双小腿、双足潮红肿胀较前减轻,皲裂基本愈合,双足趾缝干燥,病情好转出院,但未完全缓解。14个月前,患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神经外科,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同时予以“抗炎、营养神经”对症治疗,患者双小腿肿胀明显好转,潮红明显减轻,糜烂面逐渐愈合,皮温较前明显下降。5月前患者病情再次复发,双小腿皮肤逐渐呈暗红色,肿胀,皮温高,表面出现数个米粒至硬币大小水疱,自行外用红霉素软膏,水疱融合,面积变大,患者自行挑破水疱,皮肤出现破溃,形成多个糜烂面,自行外用双氧水、乳酸依沙吖啶、康复新液治疗,清创、换药,并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详),防治感染。3个月前患者病情继续加重,糜烂面逐渐形成溃疡,于当地医院治疗,予以左氧氟沙星静点,自行外用“胰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创面清洁换药处理,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50mg/日,双小腿创面较前有所好转,但一直未完全愈合。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食纳可,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既往体质良好,乙肝健康带菌者,否认“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否认其他家族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小腿、双足弥漫性潮红,肿胀,皮温高,可见多个溃疡面,最大15cm*15cm左右大小,部分可见明显浓性渗出,部分结痂。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溃疡面脓液细菌培养,结果示:恶臭假单胞菌。其他检查结果示:C反应蛋白 26.000 ug/ml,血沉 26.00 [mm/H]。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肾功、血糖、血脂、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肿瘤相关抗原检测、ANA、ENA、血浆D-二聚体、血凝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股静脉、腘静脉超声结果示:左腘静脉血栓形成。股动脉、腘动脉:双股、腘动脉频谱形态失常(血管弹性减弱?其他性质?)。64层CT(心脑血管组):双下肢动脉CTA(重建):双下肢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深静脉、浅静脉曲张;双侧髂血管旁、腹股沟区、腘窝多发增大淋巴结。皮肤病理:右小腿近端伸侧:表皮增生肥厚,角化过度,表皮一侧可见表皮下裂隙形成,部分表皮突延长,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轻度炎性细胞浸润。右足背(溃疡边缘):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增生,表皮突延长,表皮与真皮间可见裂隙形成,真皮上部可见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小血管管壁增厚。右小腿屈侧红斑: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真皮上部大量增生扩张毛细血管,部分改变增厚。DIF:IgM基底膜带不规则颗粒状、块状沉积。IgA、IgG、C3阴性。
治疗:予以青霉素注射液静点抗感染治疗,薄芝糖肽调节免疫,维生素C静点非特异抗炎,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多种B族维生素,局部每日清创换药。患者双下肢皮肤潮红肿胀逐渐减轻,糜烂面明显收敛,渗出明显减少,部分创面可见新生上皮。目前门诊随访中。
2.讨论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由微热和运动促发的阵发性肢端皮肤扩张潮红、局部温度升高、伴灼热和疼痛为特征的少见皮肤脉管性疾病[1]。现在普遍认为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病,2001年Drenth 等[2]进行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其易感基因在染色体2q31-32 上,这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基础。本病一般双侧对称性受累,下肢比上肢受累更普遍。本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不伴系统疾病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初次发病多在18岁以下,以女性多见。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可持续终生。病程初期肢端潮红持续时间短,且好发于夜间,且与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严重时可并发肢端溃疡、坏疽,甚至需截肢。诊断时需区分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治疗上多需联合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尚需同时治疗原发病。药物治疗主要有阿司匹林、阿米替林、美西麦角、苯噻啶等,顽固病例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静脉滴注硝普钠及手术治疗等[1]。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红斑肢痛症患者有确切疗效[3]。本病预后与并发症密切相关,继发感染是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二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46-1047 .
[2]Drenth JP,Finley WH,Breedveld GJ,et al.The primary erythermal- gia-susceptibility gene is located on chromosome 2q31-q32[J].AmJ Hum Genet,2001,68(5):1277-1282.
[3]王冠羽,郑宝森.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红斑肢痛症-附1 例报告[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1):63-64.
通讯作者简介:张荣鑫(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副主任医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研究方向: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论文作者:董洪军1 赵颖2 张荣鑫1(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红斑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小腿论文; 表皮论文; 皮肤论文; 静脉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