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地理学创新_地理学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地理学创新_地理学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地理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0)02-0017-04

区域地理学因其最能表达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也最能完整体现地理学,而成为地理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和灵魂。世纪之交,纪元晋千,知识经济时代降临,既从多方面给区域地理学带来了影响,也给区域地理学的复兴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1 知识经济对区域地理学的影响

1.1 知识经济促成区域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乃至全球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即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是人类发展史上始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将成为主导[1]。知识成为区域的一种资源甚至是第一资源后,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且高速信息网的建立以及信息量的极大丰富,使区域经济的调控将建立在及时、准确、快速、科学的基础上,从而使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持续性转变[2]。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区域地理学更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内容。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为区域地理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课题。例如,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而可持续发展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即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便客观反映区域间的差异,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和实施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核算体系,要对区域的生态资产进行价值核算,对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失进行价值估算,以量化指标确定为实现代际间的公平而应支付的补偿费用。

1.2 对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提出新要求

1.2.1 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导致对人地关系的重新认识。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资本投入为动力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受资源、环境及市场容量限制,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而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具有非磨损性、可共享性、无限增殖特性的知识为生产要素后,使得产品相对价格在不断下降,这种低消耗、高性能、低价格的良性循环使人类经济特征由“收益递减”逐步转变为“收益递增”,知识经济不再象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以资源和资金为依托,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从而大大缓和了“人地关系”的矛盾,并向和谐共生方向发展。

1.2.2 区域创新体系日趋重要。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体系,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结合的复合载体。创造出新的时空观、资源观、价值观,会使传统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区位概念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时,网络意义上的虚拟信息空间区位也将成为一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经济时代的投入是以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则逐步代之以知识、智力、信息、管理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区域的高素质人才,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区域的信息渠道和数量,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等都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1.2.3 知识经济带来了新的区域竞争方式。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存,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分散化趋势并存,将成为区域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区域竞争从传统的资源竞争、市场竞争转化为知识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未来的区域差异将被知识、信息、智业、人才等代替。高速信息网的发展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区域合作将有利于各自区域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亦将导致对区域差异的新认识。区域间的最大差异将是智业、信息拥有量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资金的差异将退居次要地位。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的数量、质量、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对新知识的反映灵敏程度以及知识和经济的结合程度等方面所形成的优势将远远大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多种资源的组合所形成的优势[2]。

1.2.4 知识经济呼唤新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体系。知识经济将导致区域产业中新的结构、组合以及新的合作形态。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原材料、能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等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逐步弱化,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素将对经济布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产业布局将出现聚集化与分散化同时并存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布局呈现不同功能的积聚化趋势,企业规模将出现小型化与巨型化同时并存。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都有自己的布局规律一样,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布局也有自己的条件、背景、因素、原则和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已显端倪的知识经济实践研究来总结其布局规律,并与相对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是区域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课题。

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区域文化内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长期、持续的影响,区域地理学在评价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时,区域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特征、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因素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1.2.5 知识经济对未来区域、城市规划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消费、闲暇、娱乐业是未来城市的基本功能,成为区域、城市良性发展的必需和未来区域和城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相关的区域、城市规划方面必须符合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中多元化、知识化、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互融,以及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将成为未来规划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的相关规划也提出了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要求。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新特征

2.1 创新系统的区域层次性

创新系统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地区的、国家的、洲际的乃至全球的尺度。目前,大多侧重从国家的尺度研究创新系统,这主要是考虑国家在创新体制建设、创新活动组织及影响国际知识和技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3]。但侧重国家尺度并不排斥其他尺度的研究,因此,区域尺度创新系统的研究是对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基本单元。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助于区域的发展。

2.2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四大驱动力

2.2.1 科技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主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域规划设计水平,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提高企业实体的管理质量。从普遍意义而言,我们认为科技生产力将可能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

2.2.2 生态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力的构成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即生态生产力,这种认识已经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区域发展能力角度来看,生态生产力是区域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增进产业功能的条件和机会,还能够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产业,使区域发展表现出独特的生命活力。

2.2.3 信息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国家战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日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生产、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流,整个经济呈现数字化、信息化。信息的生产与利用转化为生产力,即构成了信息生产力,并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因特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基本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获取信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使开展区域发展研究可获得的信息大量增加,有利于在应用层次上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能力。

2.2.4 文化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世纪之交,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个地方要发展,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是重要条件,文化环境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因为,文化可以改善和提高区域投资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投资环境的形象力。增大产品科技文化含量,走特色竞争之路,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是现代市场经济适应科技创新越来越快、文化个性突出为重要趋势的必然要求。注重文化力的提高,也符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区域地理学创新方向

3.1 积极向应用领域拓展

传统上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开始向城市建设、旅游业、采矿业、交通运输、环境评价、经济开发区、人体健康和地方病等领域开拓,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如区域旅游规划、工程评价规划、优化设计、地理预报等。

发挥区域地理学的综合性分析优势,善于“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过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源不足,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时缺乏系统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弱。例如,以往的区域发展研究,大多只注重研究战略层次的问题,政策与对策研究则明显不够成熟,政府决策部门难以直接参考应用,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和提高在战略层次上的研究优势,还要大胆向应用层次进军,尽快在思维方法上有较大调整。

中国是一个多山靠海的国家,随着“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的提出,中国的人口、粮食、经济发展与资源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也促使了我们对自己的资源尤其是过去受到忽视的海洋和山地资源进行新一轮的审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跨世纪的水土资源开发战略应是依托平原,向山区和海洋迈进,即实施“立足平原、上山下海”的跨世纪国土开发战略[4]。这对于我国国情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区域地理学应该深入研究的两个领域。

此外,当前区域地理学其他的理论前沿,如经济全球化的空间影响、新型的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发展策划、区域形象设计与建设、投资环境、市场营销环境、区域知识空间扩散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等将为区域地理学提供新的研究领域。

3.2 加强系统创新研究

面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复杂的综合课题,应从传统的综合发展为现代的系统综合,将区域地理学推向更高水平。地理学是复杂的科学体系,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学科分化是深入研究的必然,分支学科进展显著,奠定了综合研究的扎实基础。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其难度也就愈大。

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更应当加强区域地理学内部的交叉与综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地理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创新系统的研究作出贡献:(1)区域创新机制和体系建设研究;(2)知识生产、扩散和积聚的空间过程;(3)区域发展系统策划。

3.3 区域地理研究技术创新

随着区域地理学的发展,研究技术方法也不断完善。除了传统的综合考察法、实地勘查、描述、归纳、演绎和类比外,广泛应用了计量方法、计算机技术、遥感分析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手段。使区域地理学研究视野扩大,周期缩短,科学性提高,更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拓了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有可能对地理综合体、地理过程以及不同区域获得多层次、多时相的各种信息与数据,通过试验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测试与模拟,以便科学地揭示区域地理规律。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与机制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化调控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3.4 区域的形象创新

区域形象是在一定区域内同时受到自身因素和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形象特征。地方形象的特色是在当地综合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事物发生质转化和质优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形象。

近年来,由于企业形象设计(CIS)在国内异常活跃,CIS文献非常丰富,启发了部分学者将之用于区域研究和旅游研究。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对区域形象设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新形势下,区域形象设计与建设可能将成为区域地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3.5 跨区域产业结构创新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和区域地理学界致力于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总是试图或设想单纯通过计划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塑一个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从“七五”到“八五”计划,再到“九五”计划,虽然国家再三强调各地区要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地区产业结构,但实际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各地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区域间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要素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企业资本经营的兴起,通过企业破产、购并、联合和结构调整等途径形成的跨区域产业重组与改造,在消除和防范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区域地理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对跨区域产业重组的途径、模式、效果、存在问题以及政府政策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便为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6 区域地理教育创新

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的人地观,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地理教育责无旁贷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阵地。同时,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在各个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和应用区域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高质量地完成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各项任务,从而得到社会与公众的确认。

数十年来,我国科研、教育与生产等部门的区域地理工作者联合完成了许多共同的任务,促进了区域地理学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尚缺乏有关区域地理方面的系统性、综合性的教材,当务之急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以满足区域地理教育的需要。同时,加大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与政府、企业实体的合作,力求产学研一体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收稿日期:1999-08-19;修订日期:2000-02-20

标签:;  ;  ;  ;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地理学创新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