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

1998年2月, 我们迎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出版150周年。 这本小册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论述了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张,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解放,拨动了全世界亿万人的心弦,展示了从深层震撼历史发展的魅力。该书出版150周年,由于受到欧美马克思复兴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相约于1998年5月云集巴黎进行纪念,之后, 还要在世界各地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活动,这是一次重新认识该书现代意义的机会。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崩溃,因而有人不断喧嚷,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已稳操胜券。然而,这种胜利的宣言,在本世纪末现实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和危机面前,迅速地褪了颜色。实际上,迎接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当真克服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的问题了吗?

资本主义现代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世界各国日益深刻和严重的贫困和饥饿问题、发达国家再次出现经济生活显著不稳定和不平等扩大,等等,这些现象反而说明《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于现代世界的诸多方面仍具有现实的适用性。它对促使我们重新探讨关于当代世界的认识框架,富有启发性。

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论,涉及资本主义变革的目标、变革的进程等问题,在当代世界具有什么样的适用性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论,又意味着什么呢?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来纪念该书出版150周年, 探讨对新时代的世界认识,同时重新探讨《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论的意义及界限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时,也应注意到《资本论》的经济学是如何参照、深化或促进结构变化的。建立在《资本论》之上的现代马克思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将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

二、《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由“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四部分构成。前面两部分集中地论述了当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让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1)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

这一部分是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印象深刻的命题说起。在这之前,马克思在撰写《哲学的贫困》(1847年)时,已创立了唯物史观,从人类历史发展上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发展,并说明它是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因素。《共产党宣言》运用基于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观点,阐明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生成、发展和没落的必然性。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形成,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它终于被打破了。资产阶级社会把自由竞争统治下的整个社会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了新的市场,带来了商业、工业的空前飞跃的发展,“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现代的生产力正在反抗以前曾像魔法一样呼唤它出来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这种反抗表现在周期性地出现而且愈来愈凶猛地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上。

这种商业危机、资产阶级相互竞争、工业及机器的发展,使无产者生活不安定,日益贫困化,同时,也使无产阶级逐步凝聚成日益强大的集团,结成对抗资产者的同盟,工人为保持工资水平组成工会,有时还进行暴动,他们有时也取得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不过是暂时性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愈来愈扩大的团结。这种斗争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形式上成为矛头对准本国资产阶级的国民斗争。于是资产阶级在推动大工业发展的同时,“生产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将辩证认识的主体动因,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经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媒介,重新置于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发展上,探索生产关系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运用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上。

但是,那时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与社会关系无关的中立因素,而是受世界市场扩大的促进,由现代资产阶级创造出来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 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整个整个大陆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试问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竟有这样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面呢?然而,这种认识与他们后面的观点又如何统一起来的呢?他们认为,“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面造成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不再同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了,它们已经变成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必须加以打破,这种认识与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因的唯物史观的公式相吻合。毫无疑问,那时封建社会中创造出的生产力和交换手段正在扩大各共同体社会间的交易关系,同时培育出以此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的扩大,更加真正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准备,而资产阶级起到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把资产阶级视为“资本的人格化”,并从理论上阐明资本的阶级增殖和积累运动是支配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同时,把生产力发展的动因描述为,以特殊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个别动机的相对剩余价值的发展过程,把内含资本主义人口法则的资本的积累过程理解为生产力发展的动态性原理。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对这种考察的深化,暗示了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是与生产关系及其担当者的性质相脱离的中立的东西,而是具有比生产关系更大地左右其发展速度、动态和内容的侧面。

另一方面,关于商业危机、工人贫困化、工人革命团结的扩大和胜利的不可避免性的论述,虽然在《资本论》也有相当多的表述,但是不能认为已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下这些是一连串的必然的归结。《共产党宣言》中所欠缺的、建立在价值论之上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动态和分配的理论,马克思是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明的;同时,作为产业循环的一个方面,考察了危机具有媒介资本积累的发展侧面,进一步阐明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提高实际工资的余地。尽管《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原理论,其体系的根本是阐明资本主义变革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还不能断定它充分论证了这种变革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论述,由于把唯物史观直接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灭亡的预测上,应该说未免过低评价了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媒介的、资本主义对发展进化的适应能力。看来对于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运动的基础、契机以及论据,尚需在更具体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各种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中,进行更广泛的探讨。

(2 )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和《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理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即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制,资产阶级通过世界市场的开发,将生产和消费都统一成世界性的了。这方面的论述,在《经济学批判纲要》(1857—1858年)中资本“对外贸易的文明化作用”的规定中,部分地得到继承,但是,在《资本论》中,在其写作大纲——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中几乎没有从正面论述这一问题。然而,现代世界资本活动的全球化正在动摇民族国家的基础,这种状况令人想起《共产党宣言》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洞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共产党宣言》是把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同全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这一两大阶级论一并论述的,与主张加上土地所有阶级的三大阶级论的《资本论》相比,看不到土地所有者的独立的阶级作用和地位,可以说这方面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动态相当吻合,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上是资本主义企业(资产阶级是其人格的代表)和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构成经济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资产阶级通过世界市场,将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依靠廉价的商品强制不发达国家接受自己的文明,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的作用。而且,作为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以发达国家大企业为中心的财富的积累和第三世界各国庞大的贫困积累,作为世界规模上的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再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正如I.沃勒斯坦所言,资本主义与近代以前的世界帝国不同,正在形成世界体制,它是建立在独立的市场经济之上的“世界经济”。他的认识在现代经济的全球化经营中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他以《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主义认识为先导提出了一个与之极其近似的观点。

《共产党宣言》中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了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经营中令人再次想起这一预见适用于现代,这还与下列事态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也就是说,自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加大了对重工业的巨大投资,在这一发展的基础上,在发达国家内部的市场上形成了垄断的资本家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倾向,即工会组织日益发展,国家的经济作用进一步强化。然而,1973年以后,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和结构重组的重压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企业的投资,无论是投资单位还是投资布局都发生了弹性的变化,雇佣形式也多样化,工会力量受到削弱,劳动力市场在竞争中重组,由于凯恩斯主义失败和财政破产的影响,国家的经济作用缩小,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推行重新搞活竞争的市场政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从19世纪末开始,其发展方向受到庞大的资本组织、劳工组织及国家干预这三个方面的限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发展方向已全部逆转,资本主义再次回到其基本的运动原理基础上,出现谋求新生的动向。这种倾向,不过是我以前设想的属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倾向的逆流而已,但是,这种事态说明了国内的资本垄断组织、劳工组织和国家的管理正在解体的同时,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加强。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注意到,现代经济的全球化,与《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相比,从内容上已加进新的发展,这是由于企业的世界活动性,不仅在产品市场、原料和资源的购买活动方面,而且还进一步扩大到投资、金融及合作关系等方面,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企业,不仅限于石油等资源产业,而且还扩大到制造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此外也不限于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甚至连日本及其周边的亚洲国家的中等规模的企业,都成立了跨国公司,而且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明显增大。

尽管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获得了新发展,但是,资本主义还有另一面,即各地区国民经济的差异和多样性反而日益突出。从学术上对企业内部组织和劳务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以及对这种资本主义的现代重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最近已成为调节学派和演进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说明了虽然劳动力国际间流动性增大,但是大部分工人并不像跨国公司那样可以在世界各国流动,各地区、国家内部的文化、习惯、制度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各种特性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展,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文明世界化正在发展;另一方面,依然保留着各种经济社会的特性,在国际分工中利用和适应上述两种倾向并使之共存。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最发达国家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工资差别和生活差别也不可能轻易地缩小,对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应加以区别对待,这使得在国际竞争中工人的全球性的联系与合作将变得十分困难。《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在现代世界,又加之受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崩溃的打击,要实现这一号召,并非易事,但是,正因为如此,反而增加了这一号召作为根本目标的重要性。

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论

(1)变革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

《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首先提出共产党人有责任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这种利益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利益和各个民族的利益是不同的,还回答了对共产党人提出的种种责难,如共产党人在消灭资本关系的同时也要消灭资产者的家庭,最后,作者把工人革命的目标作了如下的归结: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政治统治,用专制的手段改变所有制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国有化,并尽可能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实现上述变革的措施,将因国而异,但是,下述措施在发达国家可以普遍采用。

①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②征收高额累进税。

③废除继承权。

④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⑤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中。

⑥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⑦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⑨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⑩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童工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阶级差别将消失,公共权力将失去政治的性质,取代阶级社会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2)后来的补充和发展

对于《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版的“序言”中说道,《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那些原则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认为上述10项措施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②⑤⑥⑦⑩等项措施,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或多或少得到实施。如果有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超出了《共产党宣言》的要求水平,《共产党宣言》已成为过去的历史文献了,那么这种看法可以说是无视10项措施同其背后的“一般原理”的差异。尤其是,最近资本主义产生了一股违背历史发展的逆流,相继出现了一些议论,要求降低对富人征收的最高税率和遗产税,缓和国家对金融的限制,邮政储蓄民营化,国有铁路及其它重要公共企业民营化,强调受益者负担教育费,提高授课费,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在资本主义世界,这些项目既没有完全实施也没有充分保障使其固定下来并加以扩大。现代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出现了与《共产党宣言》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倾向。

同样在1872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参照巴黎公社的经验,进一步注意到,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对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的补充内容,在《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中,增加了在“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规定。然而,马克思也好,恩格斯也好,都一定没有料想到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了斯大林体制下那种压制工人的形态,而且这种体制长期僵化不变。虽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把《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教义,但是,与《共产党宣言》中提倡的“争得民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一“一般原理”大相径庭。

此外,马克思本来可以越过这些实际的和政治的补充,在《资本论》的经济学中对社会主义理论加以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但是作者没有积极地进行,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今天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重新探讨未来的社会主义(包括市场社会主义在内)的理论可能性时,这也是我们应充分注意的。

(3)从现代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

根据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和《资本论》的经济学,为了未来的社会主义,今天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至少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认为,无产阶级应取代资产阶级迅速扩大生产力,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将这一点用某种方式作了国家主义的运用,依据生产力主义对工人进行压制。正如《资本论》中对合作、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分析所示,资本主义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在对劳动者的生活和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展开的。在从无政府的、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下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下,劳动者作为主人翁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内容时,对于生产力的增长就可以更广泛地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考虑。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世界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未来的社会主义包含着在生产力质的重组和量的增加方面加以控制的可能性。

第二,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不在于将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转换成国有,为了废除劳动力商品化,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扩大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的决定权,扩大企业的公共性质。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除国有企业外,地方政府经营的企业、居民的生产合作社、受公共约束的个人企业、以及根本上属于公有形态的股份企业,这些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作为替代全面推行国有路线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方案,正在广泛地试行中。

此外,这同市场与计划的结合方式及其采取多种体制的可能性也是相呼应的。新自由主义在东欧和前苏联推行休克疗法,迅速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化路线,造成悲剧性的混乱,受到了挫折;在社会主义重新发展的可能性中,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的多种可能性作为重要的选择方案正在出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迅速发展,为数众多的生产合作组织的乡镇企业充满活力,分权化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得到发挥,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公司化处于试验阶段,等等。国有企业股份化,令人担心有可能导致向私有化方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充分存在着发展为重视公有性质、使经营合理化的可能。这也是值得人们今后注目的。

第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论能承认市场社会主义论吗?上述10项措施中至少②⑤⑦项作为当前的措施正同计划经济并存发挥着市场经济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社会主义论,可以说是代表了排除市场和货币的全面计划经济的图像。正因为苏联模式集权的计划经济被视为是马克思创立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所以《共产党宣言》当然也是提倡全面的计划经济的,人们也许就这样对此深信不疑。这种理解,与例如⑦项的提法,显然有着不谐调之感。将地租充当国家经费支出、强化累进税、将信贷集中在国家手中等等这些措施,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联合体中实施,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同样也适用于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市场经济和货币职能的社会。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劳动义务,在这一设想的背后,隐含了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也应采取平等的原则,但是,劳动的成果及分配的经济计算以什么为单位呢?《共产党宣言》中未必明确。到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研究价值论进化的发展,通过商品拜物教性质等,与商品生产社会相对比,马克思阐明了联合体也将用劳动时间作为生产和分配的尺度,进而他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职能,在《资本论》第3卷第7篇,指出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将一定量的剩余劳动用于防止灾害的保险和再生产的扩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继续这一考察,认为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扣除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还要扣除保险基金、行政费、共同消费部分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者设立的基金之后,才能给每个生产者进行分配,而且,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劳动能力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存在差异,马克思把与这种差异相对应的“不平等权利”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权利”。

这种“不平等的权利”论被用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同种劳动的定级上,劳动付出差异的客观尺度也好,根据也好,均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主义恣意地给各种劳动定级,发展下去,就产生了党和国家的官僚们的特权生活正当化的倾向。当然这里还存在对复杂劳动的理论研究尚须进一步进行批判性探讨的问题。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把劳动时间用作生产和分配的尺度,于是为官僚的恣意行为留有余地,在这一点上,也许他们在未言及把劳动时间作为尺度的《共产党宣言》中找到了许多证明其经济体制正当化的依据。

第四,在《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论中,对家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的论述也未必明确。对于和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如消灭家庭、实行公妻制以及用社会教育来取代家庭教育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家庭是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的充分发展形式,只是在资产阶级中才存在,认为由资本的生产关系产生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以及以它为补充形式的资产阶级家庭,当然会同资本的生产关系一起消失。然而,在共同体中,究竟是要消灭家庭和它对子女的教育,将其重新置于社会的共同关系之上呢?还是承认家庭和亲子关系应建立在不是资本所有的新的社会基础之上,成为社会经济的构成要素呢?看来无论哪一方面都留有解释的余地。

后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中阐明了家庭形式在历史上经历的多种变化,认为在近代的(尤其是有产阶级的)个体家庭中,丈夫挣钱处于支配的地位,所以为了妇女的解放,夫妇需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妇女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个体家庭的性质将要消失;进而他还认为,现在我们对资本主义消灭以后两性关系的秩序的推想,主要是否定性质的。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夫妇在法律上已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就业时仍存在性别差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女性就业率明显提高,家庭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作用正在缩小,不结婚的性伙伴关系和离婚率也有增高。虽然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妇女担任,但是男子协助家务劳动日渐广泛,并被视为理所当然。据说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妇女就业率与男性差不多,在工作岗位上的差别也大大缩小,但是,围绕住宅的分配等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尚不能说向消失的方向发展,在负担家务劳动等方面对妇女的压抑还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今天,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的教导,仍能激起胸中的革命热情,这足以证明《共产党宣言》在现代也是一部活生生的经典之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