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点与体会_课程设置论文

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点与体会_课程设置论文

试论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试论论文,特色论文,高中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8/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0)11-0023-06

二战前,英国高中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其价值目标,学校类型单一,大多为公学(Public School)和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第六学级(The Sixth Form)。入学人数极少,招生对象也基本上局限于贵族的子弟。二战后,伴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国政府和民众开始对本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后期中等教育(高中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反思,认为英国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未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建立多样化的高中办学模式是众多改革举措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一种。

目前,英国高中的学校类型主要有公学和文法学校的第六学级、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的第六学级、第六学级学院(Sixth Form College)、第三级学院(Tertiary College)的第六学级、继续教育学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的第六学级以及一些提供全日制教育的职业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类型按照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可以划分为学术型、综合型和职业型三种办学模式。如此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不仅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关系,满足了英国社会对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因此,研究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与经验,对世界其他正在努力实现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包括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目前,英国高中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即使同一类型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笔者根据各所学校的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的流向等方面的不同,把英国高中划分为学术型、综合型和职业型三种办学模式。

(一)学术型办学模式: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

学术型高中是英国教育的传统,自从公学和文法学校创办第六学级起,就始终把培养社会精英,造就社会领袖人才看做是自己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成为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公学的第六学级是英国典型的学术型高中。

1.入学条件

在英国,学术型高中的入学条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中来说比较严格,而且各所学校之间在入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为了便于说明,本文以公学为例来加以阐述。

公学的招生对象基本上是预备学校(Preparatory Schools)的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公学学生在16岁毕业后均可自然升入第六学级(即高中部)。另外,公学每年保留一定的名额招收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外校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必须已经通过了若干门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相当成绩,如伊顿公学(Eton Public School)规定学生必须有至少5门以上普通教育证书科目考试达到A+级、A级或B级的成绩,并热衷于学术性学习者,才能拥有入学资格。[1]

2.课程设置

学术型高中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理两组,具有专业性强、设置面窄、强调精深治学等特点。到了第六学级阶段,学校为学生开设大量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生有选择地攻读“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和高级补充水平课程。一般来说,学生必须选修至少3门高级水平科目和4门高级补充水平科目,学习专而深。以哈罗公学(Harrow Public School)为例,第六学级的学生可以在以下科目中进行选择:英国文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历史、地理、经济学、商务学、古代历史、古典教育、政治学、宗教、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设计技术、体育、音乐和美术等20余门。[2]

3.毕业后流向

学生在第六学级学习两年后,几乎全部参加5门自选的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的考试,获得3门或3门以上的高级水平成绩的比比皆是。以伊顿公学为例,2001年伊顿公学参加高级水平考试的学生数为252人,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人数为246人,而进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为61人。在1992~2001年的10年中,伊顿公学升入大学的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95%左右,进入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生约为30%。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4人。[3]因此,可以说就读于学术型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进入各种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学术型高中,特别是公学不仅是英国最为优秀的中等教育机构,具有严格的选拔制度、精而深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而且充分体现了英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效地实现了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为英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国公学被誉为“教育的活化石”和“精英教育的摇篮”当之无愧。

(二)综合型办学模式:多元的培养目标

英国综合型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既担负着为大学输送新生的神圣使命,同时又为社会培养各种中等技术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5年英国中等教育综合化改组之后建立起的综合中学已成为当前英国主要的中等教育机构。根据各所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可以划分为综合型高中的学校主要包括: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独立的第六学级学院、第三级学院的第六学级等,其中第三级学院是英国最为典型的综合型高中的代表。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既可以选修学术性的课程,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s)的考试,也可以参加高级职业教育证书(AVCEs)和“国家普通职业教育资格证书”(GNVQ)的考试,也即学生既可以为升学做准备,也可以为就业做准备。

1.入学条件

综合型高中的入学条件要比学术型高中低,不同学校的入学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常规定,如果年满16岁的学生在“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中,有3门或者3门以上科目获得D等或D等以下证书者,或者2门以上的科目只得E等水平证书者,该生可以进入第六学级学习,但是只能学习一年制的“职前教育证书”课程或者花一年时间补习“中等教育普通证书”的课程,获得规定的成绩后,方可学习“高级水平教育证书”的课程。[4]换句话说,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的入学条件基本上要求学生在“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中获得3门以上D等水平的证书方可入学。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等教育综合化改组的不断推进,许多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开始采取开放入学政策。1968年,英格兰有68%的综合中学实行开放入学政策,1974年这一数据上升至71%。[5]

2.课程设置

英国综合型高中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兼具学术型和职业型的特征。由于各学校的具体条件不同,在具体开设的课程侧重点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英国的莱维斯第三学级学院(Lewes Terliary College)为例,为学生提供的可选择的课程有:艺术、美容、商业研究、旅行与旅游、烹饪、儿童照料、经典文学素养、英国文学、基本计划、影视研究、会计学、化学、生物、生物与人类、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英语与文学、法语、德语、政府与政治研究、公共服务、宗教研究、社会学,等等。[6]莱维斯第三级学院为学生开设的课程相当广泛,既有经济与技术类的课程,也有语言类、人文社科类课程,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体现了英国综合型高中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宽广性、全面性特征。

3.毕业后流向

综合型高中毕业生的流向取决于他们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资格证书情况。由于综合型高中的学校类型复杂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因而各学校的毕业生流向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不像学术型高中那样,大多数学生可以进入英国的重点大学继续深造,但是大多数学校的毕业生基本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就业的人数只占很小的比例。以雷德兰女子中学(Redland High School)为例,1988年有45名第六学级的学生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考上大学的有25人,考上多科性工程学院或高等医护专科学校的有12人,剩下的基本上直接走向工作岗位。1988年圣劳伦斯(St.Lawrence College)第六学级学院的学生有40%考入大学,30%进入其他的高等学校,剩下的基本就业。[7]

(三)职业型办学模式: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是英国职业高中的主要培养目标。历史上,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并建立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直到19世纪末仍在世界强国中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而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人们在反思沉痛历史教训的过程中,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1992年教育白皮书》明确规定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所城市技术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城市技术学院的第六学级也就成为英国当前最为典型的职业高中。

1.入学条件

职业型高中的入学条件比较宽泛,凡是完成义务教育年满16周岁的青年,只要本人愿意均可入学。以城市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前,通过大量广告吸引新生。家长在填写学院广告宣传单中附加的申请表后,由家长陪同孩子参加面试。面试结束后,学生还需参加国家基础教育研究考试,在此基础上,学院根据学生的能力、男女比例、民族构成等情况进行新生录取工作。[8]

2.课程设置

由于职业型高中的教育理念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职业训练,以便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因此它们的课程设置在兼顾基础性学科的基础上,偏重于职业性课程。以肯舍斯特城市技术学院为例,1989年秋季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交流英语、数学学习、理科、体育、食品技术、艺术和设计、设计技术、人文学科、商务和经济、外语交流、设计与制图、表演艺术、个人与社会教育,以及拓展性课程等。[9]

3.毕业后流向

就读于英国职业型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各种行业的中等技术人才。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2002年采用的“高校招生分数转化系统”(UCAS Tariff)在不同资格证书之间建立等值互换体系,[10]赋予了各种证书以公平的待遇之后,一些就读于职业型高中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学分转换获得了高校的录取资格,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此项举措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力地促进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教育不是真空发生的,而是处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下。教育所服务的对象所具有的意义必须从它所在的宏观环境中加以考察。在英国,人们总是把“古典学科”和“学术学科”与“优质教育”和“高贵社会地位”联系起来,而把“科学学科”、“技术学科”和“职业性学科”与“劣质教育”、“下层社会地位”相联系。处于上流社会的学生家长为孩子选择“精英式”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巩固他们当前的社会地位。而处于社会下层阶级的子弟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原因,迫使他们对学业成绩要求严格、学费高昂的“精英式”教育望而却步。英国三种办学模式的存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它不仅满足了英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同时也得到了英国议会特别是保守党议会极力维护,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色

(一)多样性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样性”是英国高中办学模式的一大特色。从办学模式来看,它具有学术型、职业型和综合型三种高中办学模式,表现为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同一办学模式下的高中学校类型来看,也存在着多样性的特征。如学术型高中以公学和文法中学的第六学级为主,兼有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综合中学第六学级和第六学级学院;综合型高中以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为主,兼有第六学级学院、第三级学院等学校类型;职业型高中以城市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第六学级为主,兼有其他类型职业教育机构。从学校的具体实践操作来看,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招生、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诸多方面也各具特色,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

(二)选择性

英国高中办学模式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选择性也是其一大特色。对学生来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选择自己所希望的高中学校类型,而且入学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所要选修的课程和所要获得的资格证书。对学校来说,不仅有权决定学校的规模、教职员工的聘用、学生的录取工作,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享有很大的主动权。如1999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课程信息》(Curriculum Information)、《课程模式》(Curriculum Model)、《课程设施》(Curriculum Implement)三份文件,并在《课程模式》文件中列举了7种课程模式供学校选择。[11]

(三)实效性

英国多样而灵活的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不仅满足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迎合了学生、家长和雇主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实效性。从社会发展来说,高中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高素质的新生,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中等技术人才。从学生个体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性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效地提高了在校学生的比例。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类型多样的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据1975年统计显示,16岁青少年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和全日制继续教育的仅占37%,就业的却达到67%。[12]1985年高中在校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为58.9%,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75.4%。[13]

(四)协调性

英国高中不仅学校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而且各学校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合作。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在一个普通学区(一般包括4个地方教育当局、11-18所综合中学、3-4所独立学院和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之内的各学校,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进行内部调节,那些想选择职业课程而本校无力开设的学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短期注册,完成相关学科的学习;一些教育资源贫乏的学校可以通过“弱弱联合”的方式,或者通过加入学区来获得教育资源,进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成功经验

(一)同时满足社会对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需求

一个社会的健康高速发展需要精英,因为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外交还是文化领域,都是精英人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渠道,通过精英教育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是各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社会发展更需要大众教育,因为只有大众教育才能训练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商人、职员、技工和士兵。只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按照一定的比例,朝着和谐健康的发展轨道前进,社会才能健康稳步发展。

从英国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混合体。在英国可以找到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精英化的学校和教育(如公学的第六学级),为世界一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也可以找到最为典型的大众化的学校和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和城市技术学院等),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后备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效协调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

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一对较为复杂的矛盾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关涉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关涉到教育投资效率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只有追求教育上合理的公平以及长远的整体效率,才能有效协调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战后,英国通过中等教育综合化改组,不断完善中等教育体制,极大地提高了高中教育的入学率,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通过建立和发展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继续支持和维护公学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保持了英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为牛津和剑桥大学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为社会培养高尖端人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凡此种种,都有效地解决了英国中等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关系。

(三)初步构建普职融合的高中办学体系

长期以来,作为教育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链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约定俗成的陈旧偏见。加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致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实现社会公正和包容。因此,建立普职融合的教育体系成为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

英国政府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2年教育白皮书》中明确表示:英国政府将尽一切所能排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学术道路和职业道路之间平等地位的障碍,实现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得到社会同等尊重的目标,以便青年人能继续受到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其中,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第三级学院就是英国努力实现普职融合教育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另外,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推行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2000”,以及2002年9月正式采用的“高校招生分数转化系统”等政策,其目的就在于融合普通与职业课程,在各种资格证书之间建立等值互换体系,以便于对持有不同证书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比较,[14]从而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架起一座“立交桥”。这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不论在职业高中,还是在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决定自己毕业后的出路。

(四)有效促进高中教育的普及

普及高中教育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各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高中教育的入学率,并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目标。

20世纪初,英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英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面对诸多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延长学制,将第六学级的学制由原来的1年延长至2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放低第六学级的入学门槛;增加学校类型等,极大地提高了高中教育的入学率,促进了高中教育的普及。

[收稿日期]2010-08-28

标签:;  ;  

英国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特点与体会_课程设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