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嬗变、选择及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机制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嬗变的轨迹,选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
一、嬗变轨迹的透析
建国以来,我国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3万多项,其中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6000多项。在这些成果中,改革开放以来占2万多项,其中获部以上奖励的近5000项。农业科研队伍已发展到12万人,农技推广队伍上百万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3.8万个,农业科研水平、科技实力、科技推广队伍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这两方面均达到了8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重视不够,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没有得到完善,甚至出现过长期的“政治冲击技术”、歧视农业科学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历史。回顾农业近五十年的嬗变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是经过三次波折,才发展到今天这一状态的。
1.忽视农业技术进步阶段(1956-1966年)。
建国后,我国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开始了社会主义大生产运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50年到1952年,农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8%、9.4%、15.2%。1957年与1952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了19%,棉花产量增长了26%,分别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33%、93%。同时,5年内全国扩大耕地5867万亩,农用拖拉机增长12.3倍,生猪存栏数增长62.3%,水产量增长87%,水利、林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政府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倾向,没有抓住机遇,把亿万农民的热情引导到科学种田上来。尤其是不顾农业发展的规律,不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片面强调“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至于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把农业引向浮夸、蛮干的境地,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537亿元下降到1960年的4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降幅22.7%,同期粮食减产200亿公斤,下降26.4%,棉花产量下降35.2%,油料产量下降54.8%,生猪存栏数下降43.6%。农业经济的削弱迅速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性困难。但是,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重视科学、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造成的,而是更多地从政治上、思想上找原因,给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遭到歧视和破坏留下了隐患。
2.歧视农业技术进步阶段(1966-1976年)。
由于党和政府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农业科学技术上来,没有看到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恰当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中,科学技术被排在了末位。后来发动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提到了科学种田,但更多地强调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科技意识仍然没得到强化。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进一步把科学技术、科学家打入冷宫,使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遭到了巨大的摧残。不顾客观规律的毁林造田、毁牧造田,使我国的农业资源遭到了很大破坏和浪费,生态失去了平衡,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留下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农业发展的隐患。
3.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阶段(1978年以来)。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果断地批判了“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在全国蔚然成风,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重用,农业科技真正被放在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位置。农业又出现了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到1994年的44450万吨;棉花由216.7万吨增长到425万吨;油料由521.8万吨增长到1984万吨;猪牛羊肉由856.3万吨增长到3670万吨;水产品由466万吨增长到2098万吨。近10年来,仅杂交水稻推广累计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尤其是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机械化养鸡、网箱养鱼、农产品保鲜和贮藏等国外技术的引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进入90年代,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轨道向市场经济轨道转换,随着科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正随着“体制转轨”、“增长转型”同步推进。
二、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建立的目标
这里说的是我国应该建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目标,即到底应建立什么样的机制。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则是农业经营主体在利益支配下能动地技术选择和政府对技术选择实现的推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农业技术转化,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经济体制不同,农业资源的优势不同,则农业技术进步机制也应不同。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是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特点的选择: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自主选择、政府推动政策的实现和科学技术的转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即是“选择——实现——转化”型的机制。
1.农户——农业技术进步选择的决策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已由政府转变为农户,农户开始拥有农业经营的自主权,成为农业技术进步选择的决策者,即采用什么技术、配置什么要素完全由农民来决定了,唯一能驱动农民经济行为的是市场价格。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户经营目标的指向是纯收入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技术需求作为市场力量,将引导农业的资源配置、投资分配,进而决定着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农业技术进步,实质上是农业稀缺要素的替代,它通过资源配置结构和产品品质来提高稀缺要素的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向外扩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实现即定资源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在一个农业资源供给结构能通过灵活的价格体系反映的竞争性市场中,理性的农户决策将会选择一个合理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向,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2.政府——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的推动者。
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农业政策的制订,决定了政府是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的推动者。其一,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着良好的硬环境,如水利、交通、电力、农用工业等方面的投资,使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获得了物质基础。其二,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机会成本大,比较效益低,投资拉力小,在与非农产业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政府从农业信贷、农业保护、农业教育、农用物资等方面采取的倾斜政策,构成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软环境,使农业技术进步得以实现。其三,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把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联系起来,加快农业技术的吸收和转化。我国政府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政策咨询、农技推广、农业教育、农资信息等。今后应着力在农业教育方面加大措施。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还相当落后,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
政府对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起着推动作用,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发挥的推动职能,必须与农户的自主选择相协调,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接受某一项农业技术。90年代的农民与50年代初的农民,在科技素质上已有了质的差别,要相信农户有自主选择技术进步的能力和水平。
3.机制——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承载者。
农户选择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这种机制能否运转自如,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其一,依法明确农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至今没把政府与农民的位置摆正,即没有把农业经营的主体地位让给农户,做了许多越俎代庖之事。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好大喜功,搞“大呼隆”,“一拥而上”,不顾当地的农业资源状况,无视农民的利益,搞“大规模”、上“大项目”。由于缺乏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效益分析,结果常常出现“一拥而上,一轰而下”的局面,伤害了农户的积极性,恶化了政府与农户的关系,致使农户有时不仅不买政府的技术推广帐,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说明政府对农业技术的理性选择,并不比农民把握得更准。
其二,明确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在商品市场上的交换。合理的土地产权结构以其法定的收益向农户提供基本的利益激励,从根本上驱动农户把土地资产增值欲望与农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占有、使用、收益、处置),以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为起点,在土地法的约束下,促进土地市场化流动,保证技术选择的活力有一个产权和利益基础,促使农户不断变革技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实行集约化经营。
其三,制订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设计农业科技开发工程,以正确的农业技术进步战略规范各方面的技术进步行为,引导农户选择正确的技术方向,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注释:
[1]文中数字来自“农业部副部长刘江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5.8.8。[2]参考书目:a.《二十一世纪农业》〔美〕,J.W.罗森布拉姆著;b.《苏联农业管理制度》,固新城译,1978.8;c.《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王立仁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5;d.《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朱钢等译,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