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化学教学中重视实验的探索和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重视论文,初三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进入初三,学生就对化学课有兴趣,主要是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中,化学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在变魔术。作为化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今后的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学生对化学实验特有的好奇心,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转化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1 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学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一开始就让学生预习后,有目的地听课,把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融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热情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渴望,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更需要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手段、方法后,再动手操作。让初三化学中有限的实验充分发挥作用。
记得第一堂实验课中要学生认识20种化学仪器。我课前布置如下预习内容:1.把书上所画的仪器图和名称看一看;2.你对哪些仪器特别有兴趣,为什么?3.你能记住哪些仪器?上课时,我把所有的仪器放在讲台上,请学生介绍他感兴趣的仪器并把仪器名称写在黑板上。以及他看一遍记住的仪器;哪些仪器不容易记住?为什么?上台介绍仪器的同学十分投入,台下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会对照书本,指出台上同学的错误字。上下呼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先预习,在听课时还要结合书本,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的预习和积极参与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 动脑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做好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学们在仔细、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上台演示的同学则可以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使他终身难忘。
哪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呢?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时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学习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如绪言课中,往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镁带点燃,又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以及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双手更加灵巧,思维更加成熟。
3 用化学实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观察与思考是获取知识有效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学家认为:感知和观察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亦就是直接认识阶段,人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表象、想象和思维等认识的高级阶段。
初三学生实验除了数量上有限外,在质量上存在按教材统一模式进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填补此类不足,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中碰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能拓宽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成学生实验。学生从亲自动手、观察、体验成功和失败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不溶性的碱不能由它所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直接得到。必须用其碱性氧化物和酸先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然后再加可溶性的碱生成不溶性的碱。有三位学生在制取不溶性的氢氧化铜时:先在黑色的氧化铜中加稀硫酸、微热、待氧化铜全部溶解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果三位学生看到不同的现象:一位看到了蓝色絮状沉淀;一位没有沉淀产生;另一位则看到了黑色沉淀。哪个实验的结果是成功的?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找答案,使实验更具实际意义。
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多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多提一些设想和建议。只要学生的提议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可行的,教师就可以将它们安排在教学中。由学生提出设想和建议——教师归纳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学生通过实验找到答案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将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我国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等待、接纳知识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多种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性思维。
我在任教的四个平行班中挑选七、八两个教学班作为教学试点并和另两个班参照对比。我觉得有三方面的收获:1.提问题的同学增加了,课余时间总有许多同学围着我提有关课本中的、课外的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学生中善于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敢想敢问的学习风气蔚然成风。2.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四个班平均分最高的是六班,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四个班平均分最高的是七、八两班,比六、五两班高六到八分。3.第二学期区化学竞赛中七、八两班中有三位同学获二等奖,一位同学获三等奖,而五、六两班中没同学获奖。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教学的抓手,教师要高度重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精心设计编排。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独有兴趣,将学生的主体活动溶入进整个教学过程。这不但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主要地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致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多种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主动、生活、活泼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