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文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 (2000)03—0030—03
知识经济的发展向世界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上既和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回应战略。
1.国家创新体系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总的看来还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根据世界上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1997年国际竞争力的报告,我国的基础设施在46个参评国中排第四十位,劳动力特征指标排倒数第三,劳动态度指标为倒数第二,科技竞争力则从1994年的第二十三位降至1996年的第二十八位。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就必须做到: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创立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和科技储备欠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不够,人才流失严重,从事基础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及重大战略基地建设亟待加强,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及产学研的结合需要加强,企业R&D 能力和科技中介力量需要致力培养和扶持。R&D投入不足,1997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 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和发达国家的3%。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短期行为、低水平重复、投资分散状况需要扭转,政府职能应向宏观调控方向转移。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要在现有科技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调整,做到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管理规范、精干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控系统的整体效应。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社会单元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关键,知识传播是培养造就人才的熔炉,知识应用是推动科技进步和转化的枢纽。
第二、激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主体;政府是制定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推动产学研相互结合、推广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机制的主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1)优化资源配置;2)创新管理体制;3)创造科研环境; 4)制定创新规划;5)设定创新目标;6)筹措创新经费;7)激发创新热情;8)引导创新方向。从现在开始,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力争基本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使我国创新综合能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科教兴国战略
首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的长期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和关键的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立创新能力。其二、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与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弊端,鼓励创新、竞争与合作,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其三,增加科技教育投入,保证科教经费稳定增长,90年代初,“教育经费研讨小组”向国务院提出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应有的比例,即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4%的水平。 但这一投入比例至今尚未落到实处。 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也明显不足, 目前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95%,而美国、日本已高达3%,韩国也有2%左右,是我国科技投入的4—6倍。可以说,低投入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进程,而加大科教投入,也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重要一环。其四、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优化科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激发首创意识,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3.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不象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只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是把生态与环境、资源与发展、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操控,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并制订了具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目标。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也提出了今后15年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对策上,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可持续经济发展;明确产权关系,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由之路。
4.高新科技产业化战略
首先,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间环节的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般途径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科技产品。其中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属于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范畴,是基础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我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还比较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转化的研究。
其次,建立技术开发、应用、生产一体化的组织。针对我国高新产业基础薄弱、支撑环境不太理想的状况,除了进行基础研究和重点进行中间环节的研究之外,我们还要根据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生产成果——流通销售——再度生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从各种不同的层次上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建立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我国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大的企业集团资本雄厚、技术力量较强、劳动者的素质较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较高,设备条件也较好,在实现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创办科技研究中心,研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高效低价的技术咨询,促进高新技术的转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三是积极组织跨部门的横向联合形式,打破原有的系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组织技术开发联合体,使科研、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
再次,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必须寻找和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这就必须做到:1)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开发区的同时,再创办一些其他的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我国的东西南北中都应有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形成“多点式”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新格局。2)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原则,抓住重点、 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形成支柱,确立各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使技术开发不断向“高”、“尖”、“新”方向发展。3 )走自主开发和吸收引进并举的道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一方面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另一方面又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新技术开发的经验,不仅要有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而且还能对国外高新技术产品进行第二次开发,以取得更好的成效。4)正确选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5 )培养造就一大批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政治坚定、业务精深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6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法制体系,以确保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落后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机遇:我们可以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中的教训,可以避免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从而获得所谓“后发展优势”。以上四大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无疑可以使我国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最短的时间内,跨入知识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