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娄底眼科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9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患者手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13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62例(64眼)患者采用1点位复合小梁切除术,乙组62例(66眼)患者采用颞下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眼压情况、1年过滤泡情况、2个月时患者的自身舒适性感觉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手术之后的平均眼压和乙组患者术后的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功能性过滤泡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2个月的舒适性感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时,手术切口位置的不同对手术之后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切口位置;临床评效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视乳头凹陷及萎缩为共同特征的疾病[1],视神经供血不足、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觉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程度也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原发性青光眼按照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可以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后者根据发病的急缓程度又可以分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血压流变学异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近视眼、家族史等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时会突然头痛、流泪、眼痛、视力锐减、结膜充血等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时患者的血压会升高、失眠、眼部胀痛、干涩等等,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选择了112例患者,分析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不同切口位置对患者手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62例(64眼)患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6.3±3.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3±1.2)年,术前视力0.07~0.6;术前眼压控制理想平均13.3±3.77mmHg。乙组62例(66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7.1±3.9)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8±1.4)年,术前视力0.05~0.7;术前眼压控制理想平均13.5±3.79mmHg。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甲组患者采用1点位复合小梁切除术,乙组患者采用颞下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详细手术方法为:在颞下方或1点位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充分止血,以角膜缘为基底的4.5mm×3.5mm层间做切口,深度是巩膜全厚的一半左右,向上分离结膜瓣,大小为6mm×6mm,分离至透明角膜间0.5mm,将丝裂霉素棉片放在结膜瓣及巩膜瓣下,放置时间大约为2min,丝裂霉素的浓度为0.25mg/ml,并在颞侧角膜缘处提前做好前房穿刺口。将小梁组织切除,大小为1mm×3mm,之后切除周边虹膜,使用10-0爱尔康尼龙缝线在近角膜缘及巩膜瓣顶端位置将巩膜瓣缝合。通过前房穿刺口注入BSS将其恢复,并观察房水外引流量,当前房稳定性良好后将合球结膜用10-0爱尔康尼龙缝线严密缝合。手术完成之后使用典必殊眼凝胶涂抹在结膜囊内,局部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天滴5次,连续使用1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眼压情况、1年过滤泡情况、2个月时患者的自身舒适性感觉。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患者术后的平均眼压为13.90±3.75mmHg,乙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眼压为13.92±3.26mmHg,P=0.976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年患者复诊时,甲组患者的功能性过滤泡有51眼,所占比例为79.68%;乙组功能性过滤泡有53眼,所占比例为80.30%,两组患者功能性过滤泡所占比例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9301(>0.05);术后2个月,甲组患者有4例(7眼)存在不舒适感或异物感,所占比例为10.93%,乙组患者有4例(6眼)存在不适感,所占比例为9.09%,P=0.72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青光眼作为眼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致盲性很高,目前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3]。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在手术之后路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如远期过滤泡纤维化、早期低眼压、眼压复生、前房出血、切口渗漏等等,其发生率可达70%,为了使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复合小梁切除术渐渐发展起来。它将巩膜瓣风险拆线、丝裂霉素[4]结合,能够有效的控制术后的并发症。作为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能够显著一直滤过泡瘢痕形成和纤维细胞形成,从而改善了功能性滤泡在球结膜下形成的问题。由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虽然复合小梁切除术的切口位置不同,但是术后的眼压差异并不明显,2个月之后患者的舒适性感觉也无显著差异,1年之后复诊的功能性过滤泡所占比例差异也不大,说明复合小梁切除术不同位置切口的选择对术后的临床疗效并无太大关系[5]。
参考文献:
[1]沈丽芳,吴伯乐,胡夏云,等.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8,13(6):1101-1102.
[2]梁冬梅.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22(z2):154-155.
[3]刘霞,高小燕.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56(16):2424-2427,2431.
[4]郭爱华,王宁,房凯.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安全性[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83-84.
[5]李志奇,李剑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5例疗效观察[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3):88-89.
论文作者:胡剑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青光眼论文; 患者论文; 小梁论文; 眼压论文; 原发性论文; 切除术论文; 术后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