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基本思路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根据西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以及西部产业结构的现状,在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宜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在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西部地区要突出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专业化、上规模的要求,依托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优势资源的加工深度,努力开发西部特有产品和品种,培养出以资源为起点、经过中间产品、直到最终产品的产业链。要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创造新优势,避免陷入地区产业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封闭式循环。无论是保持和增强现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地位,还是培育和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都只能也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西部有些产业原来没有比较优势,但是如果能够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积极引进区域外生产要素,就有可能成长为新的比较优势产业。
2.努力推进技术进步,为创造西部产业的竞争优势打好基础。西部已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资源性产业比重较高的经济比较优势,如天然气开采、水电建设、有色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生物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利用,以及“三线”建设形成的一些机电产业等。目前,西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比较薄弱。今后,关键是培育出有技术进步支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要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这些产业的步伐,特别是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产品研发能力,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品种不断翻新,以及服务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3.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来。西部地区是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极易产生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因此,西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必须下决心改变目前西部某些不当的开发方式,禁止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破坏环境式的开采。有些资源宜作为战略储备保护起来,这比急于开采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积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有效治理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发展,防止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效益的倾向。大力开展节水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大对“三废”治理的力度,努力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4.依托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带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扩张性,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对技术的发展方向把握较好,代表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通过各产业中的优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扩张或转产实现的。优势企业是经过市场择优劣汰成长起来的,既不能靠行政保护,也不应有什么所有制成份之分。西部目前已具备一些优势企业,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一些到目前为止仍具有活力的大型企业,如陕飞、西飞等。二是一些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实现了“军转民”的企业,如四川长虹等。三是一些成功上市的公司,如西南药业、沱牌曲酒等。四是一些成长较快,已具有全国甚至一定的国际影响的大型集体或民营企业,如草原兴发、希望集团等。但是总的看西部的优势企业较少,素质也有待提高,应当在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更多的优势企业,使之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市场主导,完善政府的功能性调控。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水平与意识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性原因。无论是从当前还是长远看,体制性因素的不断完善都是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条件。西部地区要加强紧迫感,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西部尤其要努力学习东部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信用意识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西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和配套措施,特别是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尽快形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动力机制。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发挥必要的功能性调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也就是创造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环境和信息环境,为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兼并扩张提供良好的条件,尽量不要采取直接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产业,才是真正的地区支柱产业。相反,靠行政手段扶持“做大”的产业和企业,是难以长久的,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6.西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增强外向性和开放性。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相比,地区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专业性特点。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受到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业将要按照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其独立性和完整性也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国内的区域产业分工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对于西部这样的内陆地区来说,所谓外向性是指: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主要以中部和东部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类似东部“三来一补”的出口导向型的道路。在东部产业升级和中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这些地区会退出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并转移相应的产品和技术,这就为西部发展向东部和中部输出商品的产业创造了条件。在接受这些退出的产业时,西部要有所选择。首先应当选择那些比当地技术水平高一个层次的设备和企业;其次是在引进中,还要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以满足西部技术适度跨越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所谓开放性是指:一方面,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争取外界力量来推动,千方百计吸引区外和境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加这一进程。努力办好经济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使之成为西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西部应当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向周边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以境外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一些条件成熟的优势企业应当积极到国外办厂设点,利用区外的有利条件输出商品,扩张自己的影响和业务。
7.西部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要重视层次性和协调性。西部地区不仅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也比较大,其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同一个模式。因此,西部地区内部也要按照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市场开放的原则,进行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必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更大的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西部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条件、现状以及潜力,对各地区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西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特点以及不同发展层次,按照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相似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类似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体一致性,可将西部分为几类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四川盆地,包括四川和重庆;云贵高原和广西;黄土高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新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区域经济发展龙头,突出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簇群”,带动各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8.积极推动西部城镇化进程,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城镇化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东部和全国,而且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这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优化升级。因此,推进西部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迫切。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以及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西部城市的增加,将促进人口向非农产业集中,促使原有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为城镇各种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有利于西部增长极的形成。
其次,要促使西部地区的中央企业与当地经济加强联系,找到就地不断发展的根基。计划经济和“三线”战略建设时期,在西部形成许多“镶嵌”式工矿企业和军工企业,缺乏与地方经济的内在联系,需要加快向地方经济转化的步伐,带动城市化进程。
第三,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西部提高农业的商品化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加快西部城镇化步伐,使城乡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日益频繁密切的相互需求、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上。这有利于打破农牧地区自然经济体系,缓解西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第四,西部的大城市要继续扩张自身的实力,努力培养向腹地辐射带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群。这有利于有重点地集中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建设,做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为西部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
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阶段
国家“十五”计划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是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除要考虑上述8个方面的出发点以外,还必须考虑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框架。
1.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十五”期间,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在以下4个方面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对农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这必将促进西部优势农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和装备工业,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工业化进程。西部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和传统工业比重较高,国家的政策导向必然有利于西部现有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西部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得益于这一政策推动。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国家将把更多的公共投资投向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这将极大地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西部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与中、东部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我国自然资源、人口以及市场分布的空间结构所决定的、长期形成的东西部垂直分工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东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部经济的逐步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东、中、西部的地区产业结构都将得到普遍提升。西部在大开发过程中,体制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和要素流入状况会逐步改善,西部产业结构将实现较大幅度的优化升级,其综合素质与东部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东西部产业结构的垂直分工也将会逐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
综合以上考虑,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确定为: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西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不断缩小与中、东部在产业结构分工上的差距(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与中、东部发生产业结构上的趋同),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改善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有一定基础的高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发展。
2.西部发展特色经济的具体方向。西部发展特色经济可以考虑3个具体方向:
一是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农牧业最大的特色是草原牧业,应当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加快西部农业牧业化的进程。这既符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方向,也符合西部生态环境的本来要求。宜鼓励西部率先实现肉食化,为改变居民膳食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西部可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反季节蔬菜、绿色食品、优质花卉和水果等。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的后续加工业,大力促进西部中草药制造的现代化。
二是建立在优势能矿(包括水能)资源基础上的采掘业和后续加工业。我国能矿资源保证程度不断降低、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一些矿产资源原有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西部地区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资源的后续加工程度,提高附加价值,才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也才能把潜在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今后,西部培育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点工业应该是:上规模的资源开采业、生态环保产业、国土整治、有色冶金与化工、原材料深加工等。同时,西部后续加工工业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旅游业。西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西部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西部具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要求西部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注重发展旅游业。西部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有利于西部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也要防止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设想。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初步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五”期间至2010年。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可以考虑用2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彻底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特色经济体系基本建成。草原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旅游业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在比较完整和全面地掌握西部资源的情况下,西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主要能矿资源的规模开采体系和能力基本建立,并能按照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西部资源的加工体系也基本形成,初级加工基本可以就地进行,深度加工也形成特色。总之,西部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与中、东部的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阶段,从2030年到2050年。西部地区将继续把产业的经济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其核心是技术比较优势,基本完成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东西部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素质上的差距基本消除,全国一体化市场形成;西部生态环境不仅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原始状态,甚至建设得更好;制造业的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服务型经济基本形成;城市化达70%左右,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