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医院 陕西宝鸡 7214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即因人体严重性和持久性心肌缺血所引发的急性心肌坏死症。大量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该疾病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坏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如果抢救不及时,会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据研究显示,百分之七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引发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会比单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出五倍。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以来,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通过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51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在4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4±6.5)岁。观察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在48~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4±6.6)岁。80例患者中,47例存在吸烟史,44例存在高血脂史,34例存在高血压史,21例合并糖尿病。纳入标准:无心肌炎等相关心脏疾病;肝肾功能正常。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未合并心律失常,观察组并发心律失常。两组均接受如下治疗:患者吸氧,卧床休息,监测血氧饱合度,血压,心电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盐酸吗啡,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比格雷,持续泵入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血管转换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58例入院时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结果作为评价指标。
1.3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x2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护理措施
2.1急救与监护方法
将入院后的患者立即送入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并进行心电监护,需要提前准备充分已齐全器械和急救药物。护理人员持续性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放置电极贴时需避开电复律部位,为防止影响电复律需对导联是否脱落进行观察监护。护理人员需要对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进行掌握,如果患者心律失常较复杂,护理人员需冻结心电波形,并观察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波形。一旦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护理人员需立即注射利多卡因,如果窦性心动过缓,则需静脉输注1mg阿托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护理方法
①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活动时会使得耗氧量和心脏负担增加,因此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指标、血压等生命体征。患者长期卧床静养减少活动量,从而导致减慢胃肠蠕动。为使得患者胃肠蠕动得到增加,护理人员及其患者家属每天按摩患者的腹部,也有利于患者排便。患者急性期时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氧气吸入4-6L/min,间断吸氧5-7d。②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严重的病情,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及心间区疼痛等是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的现象,从而导致患者易出现恐惧等不良情绪。为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促进,护理人员需要提高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观察,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地倾听患者的要求,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护理人员还需疏导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安慰,患者病情开始好转时,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增强患者的自信心。③疼痛护理: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会伴有的现象,尤为重要的是对患者给予相应的疼痛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镇痛时护理人员可遵医嘱采用吗啡或盐酸哌替啶,根据患者疼痛的剧烈程度以及对疼痛的耐受度来使用具体的用药剂量与时间,个体化进行给药。有效的镇痛可使得患者机体的应激状态得到降低,减少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可使得机体耗氧量得到降低。④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卧床休养,减少心博出,降低心功能且心肌供血不足,从而降低患者的消化功能。考虑到这些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患者的饮食主要是易消化、清淡、低胆固醇等。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多吃些高维生素、高纤维、水果、新鲜蔬菜,为防止患者出现便秘、腹痛及腹胀等症状,需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4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这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期病情加重,甚至猝死。研究发现,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肌细胞会出现缺血和损伤,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进而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心肌细胞膜电位改变,使其兴奋性增高引起快速心律失常;心跳起源及传导系统缺血,引发起源及传导功能障碍,导致缓慢及传导阻滞性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缺血状态下代谢产物堆积,改变心肌细胞的酸碱环境,加重心肌缺氧,再加上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心律失常。另一方面,在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干预中所用到的药物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的出现。心肌再灌注后自由氧基增多及钙超载,也能导致心律失常。而心肌酶学的改变,是其心肌坏死后标志物释放入血,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程度有关,与心肌标志物释放入血液循环量有关,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急性心梗患者即使合并心律失常仍然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其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结果与未合并心律失常出现的急性心梗患者无显著差异,因此无法根据以上心肌酶学诊断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措施包含了心电图监测,而通过心电图诊断和监测我们发现,51例合并心律失常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有18例并发了室性早搏,7例并发了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6例并发了重度窦性心动过速;4例并发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6例并发房性或交界性早搏,3例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2例并发心房颤动。因此根据以上诊断结果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疗效较为理想。
结语
多发的急危重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特点是并发症多、病情发展快等,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者的应变能力、监护能力等能力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与预后产生影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及时的抢救治疗和综合专业的护理。护理任务完成的前提条件是细致、周密的制定与实施预定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保障的关键是寻求最优的解决措施,同时也使得治疗效果得到保障。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复杂的病情,找出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护理进行加强,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可使得患者病程的发展速度得到控制,病情恶化得到减慢,并发症得到减少,治愈率得到提高,死亡率得到降低。
参考文献:
[1]曲艳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2]张晓宁,孙洪云.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
论文作者:陈红娟,王晓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肌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病情论文; 细胞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