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陈利霞[1]2007年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田赛项目中,推铅球运动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并沿多轴旋转的投掷项目。同时它也是奥运会、洲运会、世锦赛和全运会等重大综合性运动会比赛中必不可缺少的竞技项目之一。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几次主要的技术变革,由原地投掷到侧向滑步投掷最后发展到旋转投掷技术,综观这些技术变革,都是以增加器械的工作距离,提高器械的最后出手速度为目的。因为根据器械飞行的远度公式S=V~2sin2α/g,可知器械的飞行初速度是影响推铅球成绩的最主要因素。而铅球的出手速度来源于运动员滑步阶段获得的速度,经过过渡阶段的转化成为最后用力的初速度。从整个推铅球过程来看,铅球的运行速度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由此可见,推铅球技术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又相辅相成,一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技术动作的质量。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和整个技术动作。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对推铅球技术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技术阶段的片面部分,应该从整体把握,对整个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铅球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在投掷圈后侧和右前侧各放一架日产SONY—120X摄像机,完整地拍摄比赛全过程,而后对录像资料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分析反馈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我国运动员个人的技术特点,找出我国运动员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使技术达到最佳化。研究结果:1在滑步阶段,6名运动员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即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部分运动员在右脚蹬离地面瞬间由于蹬地角偏大致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较大,水平速度相对较小,导致重心腾起角增大,腾起高度增加,相应滑步时间加长,降低了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滑步技术不够理想。2在过渡阶段,部分运动员对上体控制不够理想,上体抬起过早,减少了铅球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加速距离变短,且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不积极,右腿蹬伸发力时机掌握不好,致使铅球速度在过渡阶段损失较大,影响了铅球出手初速度,从而影响最后成绩。3在最后用力阶段,部分运动员由于在最后用力前上体控制不好,超越器械不够理想,影响了铅球上升高度,从而影响了铅球出手时的工作距离,且部分运动员由于左侧制动效果不好,影响了他们左侧支撑用力,破坏了整个技术,最终影响铅球的最后成绩

耿海军[2]2003年在《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奥林匹克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运动项目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技术变革,尤其在田径运动中,技术的革新更显得尤为突出,每一次革新都带来成绩的突飞猛进。在田赛项目中,推铅球是一项复杂的沿多轴旋转的技术性很强的投掷项目。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几次主要的技术变革,由原地投掷到侧向滑步投掷最后发展到背向滑步和旋转投掷技术,纵观这些技术的变革,都是以加长器械的工作距离,提高器械的最后出手速度为目的。推铅球属于斜线运动,根据弹道原理,其力学公式为S=V_0~2Sin2a/g,因此,S值主要取决于器械的出手速度,所以尽可能提高器械的出手速度,是提高成绩的关键。铅球的出手速度来源于运动员滑步阶段获得的速度,经过过渡阶段的转化成为最后用力的初速度,因此过渡技术的好坏在整个投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就以过渡技术为核心,研究它对整个技术的影响。 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在投掷圈后侧和左侧各放一架日产JVC GR-DVL9800微型数字视频摄像机,完整地拍摄比赛全过程,而后对录像资料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分析反馈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我国运动员个人的技术特点,找出我国运动员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使技术达到最佳化。 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 河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题是:(l)滑步的开始阶段右脚蹬地角较大,平均达到740,导致过渡阶段铅球和身体重心的起伏较大,“人一球”体系运行速度损失较多,右脚蹬离地面时,球速平均为2.81而S,右脚着地时球的速度平均为2.67m/s,最终影响铅球的出手速度;(2)在最后用力前的姿势,大多数运动员对上体控制不够理想,上体抬起过早,减少铅球最后的工作距离,加速距离变短,影响出手速度,且身体左侧打开过早,左肩相对于左骸逆时针转过的扇面角平均达到130,最大的达到440,造成躯干扭紧程度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不利于最后用力。

刘相蓉[3]2018年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球运动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与技术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对女子铅球运动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以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赛视频进行观察,对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叁个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技术统计,并对其整体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的时间、距离上存在较短的现象,并且还有滑步阶段的速度慢、躯干倾角小、摆动幅度小等现象。2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过渡时间方面,刘相蓉的时间相对比较短,过渡的幅度相对比较小;巩立姣与高阳的转换时间相对比较高。在过渡阶段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右脚刚开始着地的时候对于身体前倾角度的掌控能力相对比较好,然而在转换时躯干抬起的角度相对比较高,身体对于技术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欠缺。3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在器械速度与身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与我国奖牌铅球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对于相对运动的速度控制相对比较合理。4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身体各方面的速度情况,基本符合铅球运动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要求,最后用力阶段巩立姣、刘相蓉、高阳、卞卡等四名优秀铅球运动员的铅球运动速度节奏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出手角度有所不同。每个人的运动特点不一样,对于铅球运动的专项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从而使运动员在铅球出手时的角度存在差异性。

黄秋龙[4]2017年在《清华附中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铅球是众多田径运动项目之中的一项重器械投掷项目,推铅球运动可以增强增强人的体质,以及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非常好的作用。虽然投掷铅球的技术动作相对简单,但它却是特别难以掌握的一项技术,如果要取得优秀的运动成绩,就必须要求铅球运动员将足够多、足够大的力量作用在铅球上面,保证铅球得到很大的加速度,所以,这对于运动员的要求就是运动员本身就必须拥有非常大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完美的完成铅球投掷技术动作,尽可能把铅球投的更远。因此,只有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铅球投掷动作,这样才会进一步加快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不断提高铅球运动成绩。根据投掷铅球的运动学原理,影响铅球飞行远度的因素主要有:铅球出手高度、铅球出手角度以及铅球出手速度。其次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如滑步速度和滑步距离也会影响最后成绩,通过对运动员滑步速度和滑步距离的比较分析和对铅球运动员完整技术不同动作阶段所占时间比例也可以得出部分结论,投掷铅球最关键的部分是最后用力部分,通过分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不同肢体环节技术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每名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铅球投掷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各关节角度、身体重心和铅球速度之间的变化也是值得研究的,铅球运动员的完整技术都会有不同的地方,通过对铅球运动员完整技术有关数据参数的分析得到每名铅球运动员各自的特点。本次的研究采取高速摄像的方式获取清华附中五名铅球运动员投掷铅球全过程的影像资料,对这五名铅球运动员各自的技术特点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诊断描述以及充分的比较分析,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科研方法,通过对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铅球投掷远度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我国少年铅球运动员以后的铅球投掷技术训练以及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清华附中铅球运动员的铅球投掷技术较好,滑步动作快,技术衔接好,水平较高,出手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符合投掷技术原理;2、清华附中五名铅球运动员不同动作阶段相对时间比例分配为:最长、短、稍长的一个比例关系。而且五人的整体技术节奏比较快。但是在铅球投掷圈内所用的时间较长,完整投掷技术的速度节奏比较慢;3、清华附中五名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相对时间比例分配为:最长、短、稍长的一个比例关系,符合投掷技术的原理。五人的整体技术节奏比较快,但是在投掷圈内所用时间较长,完整投掷技术的速度节奏比较慢;4、清华附中五名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身体右侧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影响了铅球投掷的远度,且存在右腿登伸不充分、投掷臂伸展不充分的情况。

颜桂平[5]2010年在《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叁维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铅球运动是一项集动作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协调能力于一身的竞技运动项目,同时,它又是一项重器械的力量性投掷项目。近年来,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运动训练过程在不断探求和挖掘人体各方面的潜能、不断突破运动成绩的“极限”之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训练和利用上。查阅当今的文献,发现没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前俯差和出手差与整体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从叁维运动学角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样本是200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8名采用背向背向滑步技术的7名运动员,他们的推铅球技术基本上代表我国目前优秀男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因此,从叁维运动学的角度上对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我国高水平铅球运动员在叁维运动学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部分运动学参数的主要专项技术指标,并着重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的运动学意义以及两差对整体技术的影响。从而揭示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在研究过程中诊断出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现状与特征,找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用来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与改进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最终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以促进铅球运动不断发展。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近景定机叁维摄像测量法。3、专家访谈法。4、叁维运动学分析法。5、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合理范围内且不违反动作节奏与比赛规则的情况下,加大前俯差与出手差有利于增大铅球的用力距离,进而提高铅球出手速度,从而提高运动成绩。2、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与前俯差成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叁者是影响前俯差的很重要指标。我国部分男子运动员摆动腿预摆后团身动作幅度不够。3、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男子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对“人球”系统做为一个整体控制得较好。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4、我国男子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左脚着地后右髋转动积极,但部分男子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问题,影响了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5、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高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6、我国男子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运行距离相对过小,铅球运行距离和身体重心运行距离受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影响,与出手差呈微弱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邱红杨[6]2018年在《对2017年投掷项群赛男子铅球运动员完整滑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指出铅球项目是一项技术相对复杂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包括;持球、预备姿势、预摆、滑步、过渡、最后用力和铅球出手的身体平衡技术,其中每一项技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完成推铅球技术过程中,使每一项技术都相互协调、连贯,达到铅球出手前的最佳条件,获得最后用力的效果,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铅球运动员除了具备必要的体能因素之外,合理有效地运动技术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关键。以2017全国项群投掷赛男子铅球决赛中排名前八的4名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运动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测试法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滑步阶段,我国运动员王广甫在滑步过程中存在滑步距离短,滑步时间用时长,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孙帅和杨康的右脚离开地面的瞬间,蹬地角最大,说明此时重心的起伏比较大,重心偏高,向上的蹬伸的幅度偏重,向投掷方向的蹬伸幅度则不够。(2)在过渡阶段,孙帅左脚着地瞬间躯干后倾角度最大,这与右脚着地瞬间上体抬起过高关系比较大。上体打开太高,就会导致用力的幅度与距离都减小,左肩和躯干过早地打开,未能掌握最佳时间,身体控制能力不足,导致上体蹬伸过早,,蹬地转体效果则不佳。过长的过渡时间,导致最后的用力速度受到了影响。(3)在最后的用力阶段,田子重和孙帅的右踝角伸展的幅度太大,王广甫则是不足,蹬伸不够积极。田子重的膝关节伸展的幅度够大,而杨康不够充分,蹬伸的幅度太小。孙帅铅球出手速度慢,出手角度均小于其他叁位选手。

李恺[7]2012年在《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球这一运动项目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属于田径项目中的田赛项目,在整个田径运动项目中占与很重要的地位。男子铅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896年就以正式的比赛项目出现在第一届奥运会,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史。世界纪录从15.54米(美国选手罗斯在1909年创造)逐渐的提高,不断的攀升,目前为止男子铅球的世界纪录已经达到了23.15米,整整提高了7.61米。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男子铅球的世界纪录将会继续地被刷新。研究分析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男子铅球运动发展进入了低谷。较之世界上的田径强国来看,我国男子铅球开展较晚,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水平不高。从整体成绩上来看,我国男子铅球首次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是在1990年6月产生了新的全国纪录,当时成绩为19.87米,至此之后,我国男子铅球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未能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当世界着名的男子铅球运动员都纷纷突破了20米大关后,我国男子铅球的水平停滞不前,20米这一大关成为我国男子铅球的一道屏障,始终不能超越,也成为中国男子铅球运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个难关。我国男子铅球直到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才出现了新的希望,首次突破了20米,使得我国男子铅球在低谷中找到了反弹的机会,这一成绩是由山西代表队的张奇创造的,成绩为20.15米。虽然走出了20米这一瓶颈,但是也只是个别运动员的昙花一现,并没有带动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崛起,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男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全面的定量运动学分析,通过对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探索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之路,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男子推铅球技术,提高我国男子铅球整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的左腿后摆都普遍偏高,后摆的幅度控制不好,右脚蹬地角偏大,加大了身体在在垂直地面方向的矢量上的速度,而向投掷方向的水平速度受到了影响,影响了滑步阶段的整体技术,不利后续动作的发挥,造成成绩不理想。(2)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滑步阶段的滑步时间这一技术参数表现出了技术的不合理性,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左右腿在滑步阶段的配合不够协调,摆和蹬的技术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蹬摆技术的不合理,导致了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之间的差值较大;同时滑步中上体控制不好,过早的上抬上体,并幅度较大,影响了超越器械的动作质量。(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在左脚落地瞬间左侧臂已经全部打开,这就说明左脚落地瞬间对左肩和左臂的控制不好,没能把握好适应的时机,身体不能够完全扭紧,上体过早的抬起,没能形成髋领先肩的动作,对在最后用力阶段,力量的爆发不足,出手速度和力量都较低。(4)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由于左脚着地角相对较小,加大了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得身体重心和铅球上下起伏过大,造成了整个技术动作上下起伏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平稳性,从而影响了技术的连续性。(5)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左膝角偏小,左脚着地瞬间左腿膝关节角度没有控制在适应的范围内,身体左侧支撑动作动作不明显,屈膝动作太大,造成了身体重心较低,铅球速度的增加幅度较小,运动动量的传递不够。(6)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瞬间,左髋没有充分蹬伸,形成了屈髋动作,上体前移动作不明显。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显着性差异。

张轲, 李强[8]2016年在《我国男子优秀运动员赵乐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拍摄法、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青年男子运动员赵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中找出其技术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填补了我国优秀青年运动员有关此技术的相关参数上的缺失。

姜英慧[9]2015年在《对邓子吾推铅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在铅球运动水平发展较高与竞争日趋激烈的现阶段,拿到更好的成绩成为众人焦点。当前,我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展较好、铅球水平也得到较快发展,为了更好的将运动员的潜力挖掘出来,若想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则必须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二维录像解析法、逻辑分析法,对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男子铅球第一名邓子吾推铅球的技术与动作结构进行了有关生物力学研究分析,结合了数理方法对邓子吾的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整个动过程的动作要领的发力分析以及各个技术环节的速度节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纵向对比邓子吾2012年和通过继续训练后2014年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相关动作,对在这一过程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横向方面将2012年邓子吾的技术动作与我国较为优秀的男子运动员王广甫和贾鹏的相关动作进行对比,来分析邓子吾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接近的地方或者存在的差距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1)邓子吾2014年度的出手高度高于2012年度的出手高度,投掷铅球时出手角度在38-42度之间,远度越大,高度与远度两者成正比,这是2014年的投掷远度远于2012年度的远度的原因之一。(2)邓子吾在2012年和2014年的出手角度均在最佳角度之内,他在出手角度方面有较好的投掷技巧。(3)邓子吾左腿摆动的最高速度,大多数时候是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这一阶段,这样不能达到很好的蹬摆技术,右脚离地的时候,小腿和地面夹角太大,摆动腿的垂直分速度偏大,但是水平分速又较小,且重心.较低,这样就降低了身体的重心速度和铅球的速度。(4)邓子吾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衔接技术连接相对较好。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技术,如: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多做摆动练习;改进其最后用力的技术,获得最高效的增加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运行距离;加强对左腿的各种各样的超等长力量的体能训练,以此来调节左腿蹬伸肌群在做退让性工作时的收缩能力不足的问题;每周加强叁次皮带练习和推重器械练习(推8-10公斤铅球),以增长推铅球的能力等。同时也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教学、训练实践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杨清澄[10]2016年在《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研究》文中认为铅球项目是一项技术相对复杂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包括:持球、预备姿势、预摆、滑步、过渡、最后用力和铅球出手的身体平衡技术,其中每一项技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完成推铅球技术过程中,使每一项技术都相互协调、连贯,达到铅球出手前的最佳条件,获得最后用力的效果,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铅球运动员除了具备必要的体能因素之外,合理有效地运动技术必不可少少。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运动学研究,深入探讨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通过对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运动学量化分析,揭示他们最后用力技术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明确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教练员提供一定的技术指标参数。结果表明:(1)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的技术动作比较合理,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用力顺序。(2)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左腿支撑不够理想,制动效果不好,不能形成牢固的支撑,不利于力的传递,影响了铅球速度的迭加。(3)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的铅球运行的距离比较短,不利于铅球的获得更大的加速度。(4)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差值比较偏小,以致影响了“人一球”系统的速度迭加,影响铅球的最后出手速度。(5)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的加速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差与铅球成绩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出手瞬间出手速度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出手角度一般随出手速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出手高度对铅球运动员来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针对中国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努力改变中国男子铅球运动的落后现状。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运动学分析[D]. 陈利霞. 山西大学. 2007

[2]. 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 耿海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3].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D]. 刘相蓉. 天津师范大学. 2018

[4]. 清华附中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黄秋龙. 北京体育大学. 2017

[5].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叁维运动学研究[D]. 颜桂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10

[6]. 对2017年投掷项群赛男子铅球运动员完整滑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邱红杨. 西安体育学院. 2018

[7]. 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 李恺. 山西大学. 2012

[8]. 我国男子优秀运动员赵乐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张轲, 李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6

[9]. 对邓子吾推铅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 姜英慧. 湖南大学. 2015

[10]. 第12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 杨清澄. 山西大学. 2016

标签:;  ;  ;  ;  ;  

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