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解_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解_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与历史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主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1999)06-0016-06

一 历史主义是什么?

历史主义在英文里是historicism , 是19 世纪90 年代从德文historismus一词译过来的。后来波普在historicism和historism 之间做了术语上的区别,波普把historicism 定义为宣称“已经发现能够预言历史事件过程之规律”的各种哲学(注: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M].伦敦1947.3.),而historism 意味着“历史相对主义”或“全部思想的历史确定”(“the historical determination ofall thought”)(注: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伦敦1947.242.)。按照撒克逊诸国的一般习惯, historicism 是在波普的historism意义上使用,汉译时,一般译为历史主义。 这个词同有些词一样也具有多义性,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尤其是国外文献时要注意使用的本义。据笔者所接触到的文献,它至少有以下不同含义:

(1 )最一般含义上的历史主义是强调历史事件过程中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纷繁复杂性的理论。

(2)19世纪30年代L·费尔巴哈开始用这一词表示历史相对主义。它可以定义为“真理和价值是时间的女儿和历史的女儿”这样的公式。它产生于18世纪末,发展于19世纪。它认为真理、权利、风俗、习惯、道德观,总而言之,全部观念和价值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文明,甚至是一定民族或地域的集体的产物。因而这些价值和观念只对那些时代和文明,在更广情况下只对那些民族和地域才是有效的。它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人性概念或不变的、永恒的,在一切时代、民族和文明都一样的人类理性的观念。

(3)历史相对主义的极端形式是绝对历史主义。 他们认为不可能获得客观的、真实的过去形象,因为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标准和规律,以及事件的目的论倾向。克罗齐认为一切实在都是历史,而一切知识都是历史知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就是思想,是关于普遍的思想,“当历史被提升为关于‘永恒的现在’的知识时,历史就表现为与哲学是一体的,哲学原不过是关于永恒的现在的思想而已。”(注: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克罗齐自认为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却走向了绝对历史主义,人们也照样称其为相对主义历史学。这样绝对历史主义就和历史相对主义看起来完全相反,历史相对主义意味着理解过去要使用当时与事件相关的人们所采用的观念和价值,绝对历史主义却主张用一种普遍的思想,用当代人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认识历史。

胡塞尔认为历史主义继续发展,就会过渡到极端怀疑的相对主义,他痛斥怀疑的历史主义是对哲学的否定,理应把他们放到疯人院里去(注: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10.)。 L·斯特劳斯称怀疑的历史主义为“激进的历史主义”,是“现代人间重此俗无远见的极端形式”,而且也是对“在充分与原始意义上的”哲学的冒犯(注:[英]J·雷.历史主义[J].哲学译丛,1992,(2):71.)。

(4)历史主义作为“相同于一种历史哲学”来使用, 达西在《历史的意义和内容》中按照这种意义使用历史主义。

(5 )历史主义被当作这样一种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和精神的整体,与自然界不同,而且辩证地朝着终极真理的实现而发展。如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发展;如卢卡奇的历史主义整体概念(注:[英]J·雷.历史主义[J].哲学译丛,1992,(2):71.)。

(6)F·迈纳克认为历史主义是宗教改革以来的“德国精神”的主要产物,是专门研究人类生活的个别事件的方法。他认为,“历史主义的实质,就是用对历史上人类诸力量的个别化观察研究的方法,来代替对他们的一般化考察。”(注: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4.)美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杰·巴勒克拉夫说:“历史主义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别自然和精神,特别是区别所谓自然的世界和所谓历史的世界,即区别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世界和历史学所研究的世界。……一个是研究普遍规律,另一个是研究个别事实,这个根本差别决定各自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注:杰·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他认为历史主义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历史世界是靠狄尔泰主张的靠人的理解、直觉去认识,还是像康德那样事先假定自在之物的实在性是绝对不可认识的呢?

(7)1848年, 布拉尼斯将“历史主义”和“自然主义”进行了明确区分。认为历史主义就是要对宇宙间一切实体从其历史发展过程来认识这样一种观点或思潮。而自然主义则恰恰相反,它主张要用自然原理或规律去研究一切(包括社会历史)现象。

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含义相当于这种主张,以库恩为代表的一派以“历史再现”的方法论研究纲领,把科学史研究作为建立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途径。库恩认为,“科学史家不是追寻一门古老科学对当代的永存的有益贡献,而是试图显示出这门科学在当时的完整历史。”(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库恩用历史主义方法得出科学革命的纲领和科学进步的判据。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发生了“格式塔转换”(Gestalt switch),有人称之为“框架相对主义”。美国内华达大学的艾克斯泰尔称库恩的是偶然历史主义,卡尔纳普的是客观历史主义(注:G·S·艾克斯泰尔.追溯历史主义学派[J].哲学译丛,1993,(6).)。

(8)新历史主义颂扬历史, 主张用历史视角的明智性观点去创作去评论。W·莫瑞斯《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是新历史主义的宣言。 到80年代后期成为一种强大的潮流,已超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范围。这一运动的先导不是来自文学,而是来自社会史学,包括福柯式的关于妇女、少数民族和少数派政治团体的史学家。新历史主义并不是传统历史的改写,而是现代情绪的具体化。詹姆逊说:“每时每刻都要历史化”,福柯说要“给现AI写作史”。在新历史主义作品中表述的主题,更多的是现代、后现代情绪。这种新历史主义在现代中国文坛上影响很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无声无息地汇成一股洪流。”(注: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J].当代作家评论,1994,(6).)这种新历史主义含义接近第(7)种所指。

(9)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 它是从历史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去考察社会历史的一种原则和方法。列宁在《论国家》中科学揭示了辩证的历史主义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他说:“为了解决社会科学历史,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我为了用科学观点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件现在是怎样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在本体论意义上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规律的客观过程,这种发展过程是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的发展,它不是按照预定的变化方向行进。在认识论意义上,它要求人们从历史的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一个评价原则,它要求人们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既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列宁指出:“卓绝地坚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注: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2.)“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注: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0.)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才真正给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以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因为它是奠定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在联系和发展的观念基础上,运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具体地、历史地从而是真实地考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认真地考察它们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那些具体条件。

历史主义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上面可以离析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1)承认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 一次性和多样性、历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统一。

(2)既然历史是变化发展的, 就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看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3)用历史的眼光、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

使用历史主义这个概念,要注意区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即使是唯心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其中所含有的辩证法实质也是可以为我所取、为我所用的。

二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对历史认识的作用

实证主义流派的历史哲学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服从自然规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的过程。孔德、泰恩、斯宾塞等人采用自然决定论,对历史事实进行数学和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实证主义一方面把社会科学看作是和自然科学有着一致的目的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将社会科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概括性的社会学,即“社会物理学”,它的任务是揭示规律,其规律又可分为动力学和静力学,因而有所谓“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之分。另一种是描述性的具体学科,即历史学,它的任务是从外部借用规律来解释和描述具体现实。实证主义的历史编纂学在“最彻底的客观主义”口号下,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一些概念,来主观地解释整个历史进程,他们只是在经验现象的表面滑动,罗列事实、捕捉现象、归纳经验,这便是他们的“事实”科学或者叫“现象”科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P ·巴尔特认为历史哲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只有遵循自然科学,才可以确定各族人民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把其中共同性的东西规定为统一的经验规律,只要找出这个普遍规律,就可以预见历史的未来事件。他确认历史过程规律和历史预见,但是他的观点导致历史发展从属于某种宿命论的必然性。自然主义对历史结构和历史规律性的理解中,把历史认识中的自然科学方法的作用绝对化,把自然科学的科学性看成了全部科学的一般性。在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看来,科学只有一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根本区别。

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表现为理性主义,而生命哲学站在对立的另一极,他们甚至否认一般客观世界的规律,特别否认对历史现实的科学认识。柏格森用非理性的所谓创造的能动性、生命冲动、延绵、自由运动等等代替普遍的理性,在柏格森看来,历史是没有实体的承担者的不断运动。比柏格森稍早一点的狄尔泰作为生命哲学的奠基人,便是由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的发韧者。他强调社会史在认识上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毫无共性。人类的创造始终只能是精神创造,因而历史在一切情况下都只是精神科学,而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对立的,自由、意志、精神活动的基础是直觉、本能、灵感,所以只能借助非理性方法体验、领悟、理解。

在狄尔泰之后是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他们完成了由实证主义向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转化。他们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对立,文德尔班把前者叫做制定普遍法则的科学,后者叫描述个别特征的科学,李凯尔特把前者叫做普遍化的科学,后者叫做个别化的科学。他们将立足点放在一般与个别的对立、非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上。他们把历史归结为文化的发展,把“道德和文化价值”变成了唯一标准,把历史事实和价值等量齐观。他们从历史认识中取消了理性思维范畴,新康德主义的历史编纂学变成了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体现。

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力图使社会历史成为科学,而没有看到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只是陈述了人类社会的现象表层,无法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德国传统的历史主义哲学提出相对主义的原理,把历史看成是脱离物质基础的精神文化现象,根本就不承认社会历史有一般规律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与自然主义和主观的历史主义原则划清了界限,在发现和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它要求既要揭示一般的规律也要揭示个别的社会现象的特征,揭示出社会历史事实间存在的本质关系。马克思在《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一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1.)用一般社会学规律来取代历史是反历史、超历史的,也是非科学的。列宁也强调,在解决具体历史问题时使用社会学一般公式,对认识复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历史现象毫无帮助。我们如果把社会历史科学区分为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话,历史学的规律比社会学的规律更具体、更丰富和更多样。马克思主义看到一切历史总是比一般社会规律更丰富多采,更生动活泼。客观的具体历史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特点,其历史主义结束了那种永远有效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发展的,历史主义原则就要求人们不是停留在抽象的一般概念上,而是要求人们具体研究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找到历史现象间的本质联系,得出客观、具体的历史评价。

在主观主义的历史哲学看来,历史过程中的丰富多样性现象是对一般社会历史规律的否定。在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看来,社会历史现象的丰富多样性恰恰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实在性和现实性的确证。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又是存在于个别之中。列宁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注: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李凯尔特虽然否认社会历史有普遍的一般的规律,但也力图找出一般和普遍,但他把这种普遍性当做文化价值,而且这种“历史上的‘普遍’,并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普遍规律的概念……而是文化价值。”(注: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6.87.)实际上,这种普遍的文化价值是超历史的、超客观性的主观主义的价值观。他的做法对社会历史研究仍然是徒劳的。“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注: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揭示了历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忽视了历史世界的连续性。柯林伍德指出实证主义的方式把历史事实当作是分别独立的或者原子式的,“历史可知的整个领域被分割成无数微细的事实,每件事实都要单独给予考虑。”(注: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8.)“在斯宾格勒这里各个文化的孤立性完整得就像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它们之间的时间、地点和类似性的关系,只有从历史学家的超然观点来看,才是可知觉的。”(注: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08.)同斯宾格勒相比,汤因比较少强调历史过程的非连续性或间断性。

在另一方面,柏格森则更倾向于历史的连续性,理解历史只能靠直觉。宇宙中有一种生命之流,它不能由数学、科学和逻辑来探讨。意识和生命的时间特征是“延绵”(duration),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是一个不可分的变化过程。绵延是唯一的实在,而科学的时间只是抽象幻觉。反之,在存在主义那里,时间性和历史性是一种间断性,例如在萨特看来,历史是某种点的间断性。

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把历史看成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人们创造历史,总是在前人提供的物质前提下从事创造,新一代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和发展着新的生活条件使历史呈现出一个连续不断的进化过程。

历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充分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量变和质变过程中。在社会历史的量变过程中,历史运动处在平稳和缓慢运动的状态;在社会历史的质变过程中,历史运动表现为激烈冲突,社会形态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解体和重组,历史的规律(指特殊阶段)由一种规律过渡到另一种规律,旧的规律迅速退出舞台,虽然它还有影响,但不占主导地位;新的规律迅速生成,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种飞跃是“连续过程的中断”。但是中断性、间断性、阶段性并不是毫不相干,新的阶段和旧的阶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阶段是从旧的阶段的母腹中孕育生成的,是对旧的阶段的扬弃。列宁对这种历史主义观点做了说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这种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阐明调节这个社会机体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死亡,以及这一机体由另一更高的机体来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注: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第三,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揭示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党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历史哲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主张先收集材料,然后说明事实,他们主张无党无私、不偏不倚、公正追求真理。但这是缺乏反思的,使历史材料变成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原则的东西。

列宁在分析无产阶级党性在本质上与资产阶级客观主义相对立的观点时说:“一方面,唯物主义者运用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他不仅指出过程的必要性,并且阐明正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正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另一方面,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注: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9.)历史主义的党性原则要求揭示历史现象和事件的阶级根源和阶级内容。事实与解释、真理与价值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谈论特别多的课题,是社会历史认识论的命题。历史主义认为历史规律涉及价值,在做历史典型事实的综合之前,什么是“典型的”依赖于史学家的价值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历史规律完全是脱离客观的、经验的现实,因为存在着反映这个现实的一定客观性质的价值,这种客观性反映在一定个体、一定群众或整个社会的评价中,如果这些社会实体希望保存和延续历史的话。

事实的选择和安排与史学家的价值观念有联系,但是逻辑可以是史学家的主观性限制因素之一,事实之间必须保证它的逻辑有效性。另一个选择的限制是历史的文献材料,文献材料必须能够被选择。在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选择论常常说的是认识论意义上历史学对历史材料的选择,谈论的是什么材料才称得上历史事实。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史学家选择事实由他的价值观念所决定,而这个价值体系是史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的社会习性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基因的和心理的诸环境中产生的他的个性产物。

美国的著名神学哲学家R·尼布尔1955 出版的《历史本身和历史剧本》说到一个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包含价值判断的例子。有两个美国有名的大使出使西班牙,俩人都是职业史学家,他们后来都写了一部西班牙内战(1936—1939)史的著作,一位叫Cloude Bowers(鲍威尔), 他写的叫《遣使西班牙》,另一位叫Carleton Hayes(哈耶斯),写的叫《战时遣使西班牙》,尽管两本书主题材料一致,书名和作者职位、经历也都相似,但这两本书的内容却完全对立。鲍威尔认为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哈耶斯却认为西班牙内战是美苏之间冷战的序幕。尼布尔认为两人都没有歪曲事实,但他们却选择了非常不同的事实和所有与他们各自论题相关的事实去作比较。原因是他们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哈耶斯是一个自由派的天主教徒,而鲍威尔却立足于杰佛逊派的传统中(注:A·斯特恩.历史哲学与价值问题[M].海牙:1962年英文版.129~130.)。这样,这两个编史计划都是以社会和历史,也许还是以现存为条件,虽然采取的是不同价值定位,但这种价值倾向也是客观的历史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承认历史事实的选择性,反对对历史事实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而东抓一点、西抓一点的作法,要求站在一定的党性原则上,对历史的评价公开率直地表明自己的社会立场,而不隐瞒自己的价值观点。有的资产阶级学者一方面主张非意识形态化,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是非科学性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又在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幌子下大肆贩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说。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提出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可能性。自然主义提出过要按自然科学规律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主张(如孔德、泰恩、斯宾塞),而另一些主观的历史主义则提出要用历史来研究自然。不可否认,他们的这些主张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各自具有片面性。辩证唯物的历史主义吸取其合理成分,克服其局限,提出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说过:“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对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解,我们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阐释,把历史过程等同自然过程,如同孔德的社会物理学那样。其实,自然历史过程侧重点在历史,是自然和历史的一致。列宁指出:“显而易见,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思想,是在根本上摧毁这种妄想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道德的。”(注: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进程时采取的首要方法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原则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方法,整个辩证法都是包含着历史真理性的方法。

恩格斯曾经认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恩格斯评论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时说:“甚至当自然科学越来越变成历史科学时……,”也涉及到了历史主义关于过程的观点渗入到自然科学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社会文化发展本身出发,把历史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这种选择同时又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马克思用人的实践活动形式考察历史过程,把自然界也包括在人对现实的这种积极活动的关系范围中。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界日益变成能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这是一个自然界历史化的过程,自然力不再是纯粹自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因素,已是人化自然,变成人的现实之自然。马克思写道:“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历史主义也是实践的历史主义,实践使自然界有了属人的本质,也使工业成为了人的自然本质。“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至此为止, 我们应该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一元论,它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质有不依赖于人的先在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自然本质,又承认自然界的属人的性质,自然界日益成为人的社会形式和历史形式;强调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又是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过程,是人的自由、人的历史创造的过程。恩格斯指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

第五,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表述社会历史规律时,体现着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这一原则,体现着历史认识和逻辑认识的有机结合。逻辑的东西反映着历史的主要的实质的东西,而不是对历史进行繁杂的考据,不是琐碎事实的陈列馆,而是客观的本质的历史真实的再现。逻辑的是经过了“修正的”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是“社会历史是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这一命题的认识论表述。这一表述也蕴含着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一命题。

第六,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作为评价原则也和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历史主义要求将历史人物摆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要就历史来论人物,从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来评价其功过是非。既不能将古人拔高为现代人,也不能以今人来苛求前人,总之不能将古人现代化。坚持历史主义的评价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就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把人物同他所属阶级联系起来评价,从迷离混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住主要线索和实质内容,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轮廓。

收稿日期:1999-08-27

标签:;  ;  ;  ;  ;  ;  ;  ;  ;  ;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解_历史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