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类型分析
文/龚毓烨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只有对这支队伍的具体构成进行细致的解剖,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一、创新型人才
要发展,必须要有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坚持将创新发展新理念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其中,尤其要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农业创新型人才多集中分布于高校智库等科研院所、具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国家或地区重点扶持的实验室等领域。主要包括从事农业政策探索创新的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学农业的学生,他们能最大化地利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资金与政策,能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实现理论与调研的有机结合,能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及服务提出实用性较强的见解,并创造出超过投入成本的价值,甚至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从而助力农业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发展中的“引导者”和“专家智库”。可见,加快对参与“三农”工作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农业创新型人才能够瞄准世界农业工作相关理论前沿及经验、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农业技术突破的优势,培养一批有思想、能创新、敢实践的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三农”工作取得良好实效的首要选择。
二、技能型人才
1.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兴产业就是兴农村,乡村振兴首先要选好发展乡村产业的引路人。而那些可以“在发展高端优质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品牌效益好的人才”正是发展乡村产业急需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市场头脑,而且还掌握着相对丰富的资金、技术以及人脉资源,对经济动态认识独到,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上具有一般企业家不具备的经验优势,是领导乡村致富的重要力量。为此,必须广泛吸纳和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借助并发挥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能代表地区特色的、具备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产业为载体,推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逐步完善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投资环境、政商环境和市场销售环境,这有利于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保障,增强其投资信心;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培育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贯彻到企业文化中,使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得以大量涌现。
2.乡村基础教育人才。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在“国培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办法的实施下,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已得到极大程度的改观,使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具备了人才资源。要提高农村整体的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乡村基础教育人才的投入,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或保障引进有知识、有能力和有师德的高素质乡村教师赴乡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注入内生动力,确保农村孩子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此,尤其要注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大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教育政策向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乡村教育的倾斜力度,既要整合和均衡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水平;也要通过“以考促学”“以训导促提升”等措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教研中增强本领,确保乡村师资队伍有真知识;更要建立起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到乡村任教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3.乡村文化传承人才。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矛盾凸显,乡村记忆模糊、精神家园迷失、农民身份认可度低等现象成为乡村文化没落的直接表现,培养能传承乡村文化的人才便成为振兴乡村的现实需要。乡村文化传承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延续和发展创造的人才,他们通常掌握着常人难以学会的技能或知识,决定着乡村文化能否传承与繁荣。要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就必须注重培养一批立足本地文化的文化传承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办乡村文化培训班、讲习所、文化站,为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人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通过因地制宜优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硬件配备,为文化传承人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提供基本条件;通过举办专场赛事或演出、发放认定证书或奖金等方式,展现乡村文化传承人的价值,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培养其为传承乡村文化而自觉奉献的动力。
5.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乡村治理,狭义地讲是由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来具体落实的。镇村两级的领导干部是乡村精英,是最基层的社会治理人才,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观念僵化,头脑中缺乏带领村庄长远发展的思路规划,难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为克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实施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第一书记”等有利于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的人才计划。实践证明,选派到农村地区的此类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的人脉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及时响应并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号召,有效地发挥其作为县乡两级中间桥梁的作用,为乡村企业发展、人才供给、制度完善与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不可对治理类人才进行盲目引进,而要重点引进那些专业技能强、敢担当、素质高且真心为群众着想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确保此类人才能够成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多元化、长效化与协同化的重要力量。
在该人行天桥建设中,在桥梁顶面需要设置透明雨棚,避免行人行走时受到雨水影响。雨棚选用轻质透明PC耐力板,不仅柔软度比较高,而且更加美观。在桥梁排水方面,主桥采用纵坡自然排水方式。
4.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人员缺编、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和人员老化等现象,尤其是肩负着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要职责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当前乡村医疗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强化与医学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对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教育,以需求引导供给,培养擅长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适用范围广的乡村医务人才;二是要加大在资金、优惠政策上的投入力度,确保来乡村工作的卫生人才能在晋升、购房、待遇与子女上学等问题上具有良好保障;三是注重以乡村医疗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乡村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在提升其医务技能的同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适用的医疗服务。
从2015年到2018年,短短3年时间,银隆估值涨了近10倍。如今,董明珠等外部股东与大股东魏银仓的矛盾彻底公开,银隆陷入风暴漩涡之中。
根据API 50 CHL系统说明书进行操作,将测试菌株于30 ℃分别培养24 h和48 h,而后读取产酸试验结果并进行记录,将结果输入API plus软件,初步判定菌种的种属。
6.新乡贤。新乡贤是在乡村中具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群体,他们大多由生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的退休教师、党员干部和道德模范组成,在群众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公信力和话语权,是乡村振兴的协作力量。他们通常利用自身的亲情、乡情和声誉来调节乡村社会的矛盾纠纷,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参与者,同时还能起到推广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的作用,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伦理道德的领军人物。在乡贤文化越繁荣的地区,脱贫攻坚成效越显著、村民相处更和谐、乡村文化越繁荣。尤为重要的是,农耕文明浸润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往往存在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的传统观念,而新乡贤通常能弥补基层治理过程中由于政府缺位、失衡或按正常制度程序无法解决问题的短板,打开了阻碍乡村治理的“最后一扇门”。乡村振兴,同样应该将乡贤文化纳入振兴范围,继续加大对新乡贤的培养和规范引导力度,不断凝结壮大乡贤的智慧和力量,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
如何确保留住或吸引农村诸如有知识、有技术、有资源的本土人才为家乡服务,最终实现以人才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主体,他们通常以从事农业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是农村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市场力量,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淡出身份属性,有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更能为解决当前农村出现的“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本土人才匮乏问题提供佐助。
具体来说,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要代表,他们通常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专业技能与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在直接从事生鲜食品、园艺、经济作物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包括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人和农业雇员,他们通常掌握着独到的生产技术,能以此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建设;三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他们能有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使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以“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为主;四是管理型职业农民,他们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上具有丰富经验,甚至决定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