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技术贸易的地理格局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当代世界论文,地理论文,贸易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世界技术贸易地理的分布格局
1.1 国际技术贸易由一极化向多极化,并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格局
本世纪5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技术出口国,其技术贸易额占世界60%;60年代,日本和西欧在引进和吸收美国技术的同时,开始向周边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所占份额也逐年增加;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地位有所削弱,日本和西欧经济技术实力增强,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局面。从80年代开始,亚洲和拉美一些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步入技术输出国的行列,改变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纯技术输入国的状况,国际技术贸易多极化倾向日趋加强。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及其他一些原因,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据统计,发达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总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总额只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发展中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还不足10%。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贸易国,其技术贸易额,特别是技术出口额一直雄居世界第一,但60年代中期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美国的技术输出70—80%是转让给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拉美国家,而技术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德国。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美国的技术贸易有东移的倾向,许多大公司积极地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1993年美国技术和专利贸易额252.38亿美元,其中出口203.98亿美元,进口48.40亿美元。
日本在二次大战中国民经济严重破坏,战后技术水平落后先进国家30—40年。为了缩小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迅速地提高了本国的技术水平,成功地实现经济腾飞,成为技术引进立国的成功典范。50年代日本首先在钢铁、非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部门引进技术,发展了新的产业。60年代在电子、家用电器、通讯等方面大幅度引进技术。70年代初开始在宇宙、原子能、海洋开发等尖端产业引进技术。西方国家估计日本1950—1978年引进技术3 万项,用汇76.6亿美元,几乎吸收了世界半个世纪以来开发的全部技术,由此节约了4倍的时间和30倍研制费。 技术引进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技术输出的增长。50年代,日本技术输出只占技术引进额的1%,60年代为10%,70年代20%,80 年代为30 %, 日本1993年技术专利贸易额68.64美元,其中进口32.64亿美元,出口36亿美元。其技术引进主要来源于美国、西欧;技术出口市场主要在亚洲,它们分别是韩国、台湾、中国、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
德国、英国、法国、荷兰、 比利时是西欧的主要技术贸易市场, 1993年它们的技术和专利贸易分别为175.08亿美元,53.88亿美元,48.03亿美元,123.47亿美元, 50.47亿美元。其中德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技术和专利的进口国,1993年技术和专利进口额为102.81亿美元。它们的技术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其次是欧共体内部和日本,技术出口对象主要是欧共体内部、美国、日本以及东欧国家。
7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迅速发展技术贸易,在世界技术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高,1986年技术贸易额为60亿美元,近年来达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引进技术, 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开始输出技术,但数量较小,没有形成规模。1993年技术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韩国、印度、中国、墨西哥、 巴西、阿根廷等。
2 当代世界技术贸易流动的基本特征
2.1 世界技术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国际间的技术贸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在二次大战以前世界技术贸易发展缓慢,规模很小,对国际贸易影响甚微。1965年世界技术贸易总额只有30.5亿美元,6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西欧经济的崛起,世界技术贸易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1989年世界技术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1995年达2500亿美元,1965年至1995年世界技术贸易增长率达15.82 %,大大高于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率6.3%。 西方经济学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技术贸易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
2.2 世界技术贸易从纵向梯度流动为主转变为以水平横向流动为主
国际技术贸易源远流长,但它的迅速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发展历史可分三个阶段:(1)在17世纪以前属于古代阶段, 由于当时交通工具落,语言文字较简单,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技术人员往来和商品交换进行,国际技术转移速度非常缓慢,数量也较少,并且大多是无偿的。技术转移的主要特点是以技术的生产为中心,象水波一样向四周逐渐扩散,有的学者称之为梯度式转移。(2)以17 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近代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专利制度的建立,新技术发明数量明显增加,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技术转移的特点由梯度式发展到跳跃式,即不是按地理位置的远近,而是借助于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在很短的时间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3)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 世界经济逐步趋向多极化,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迅速增加,1992年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额80%,其中高技术贸易额占87%。美、英、日、德、法、荷等六国技术贸易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90%。
2.3 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大份额的国际技术贸易额,充当了技术在国际间转移的主要媒介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实力最强、最先进的组织形式,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技术研究与开发所耗费的巨额资金;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追踪各种有关政治、经济、市场、科技等情报的全球信息网络,因此跨国公司成为了当今国际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最主要载体。当前,国际上500 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和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技术贸易的70%。80年代末期,美国对国外转让技术所得提成费、许可证和管理费约80%来自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英国本国跨国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转让技术约占其技术出口总额85%。〔2〕 跨国公司较少采用横向技术转让而主要采用纵向技术转让,即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之间进行技术转让,这样可以使跨国公司较长时间地垄断技术,以尽可能多的获得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
2.4 技术贸易和产品输出、国际资本输出日益密切结合
单纯国际技术转让在维系双方交换利益等方面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同时随着国际交往形式增多,技术转让与其它形式的国际经济交往合作在更大范围、多种形式融合渗透。部分技术拥有者放弃单纯技术买卖,开始从事产业贸易,或者将技术作为投资入股或合资办厂的投入要素,以参与技术产业效益的分享作技术补偿,部分技术拥有者在提供技术时也提供资金贷款,或在提供资金贷款时限定接受为购买其技术。这样纯粹的技术买卖关系扩展为以技术商品为中心的复合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OECD成员国中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由1970年的36.2%上升到1992年的47.4%,相反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由63.8%下降至52.6%。1994年美国的80%的技术输出额,其对象为美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2〕
3 国际技术贸易地理分布和流动特征的成因
3.1 当代技术国际分工论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兴起,生物工程、海洋技术、宇宙飞船、光纤通讯、超导材料、机器人等一系列新兴技术部门脱颖而出,技术的国际分工不断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的应用相分离。国际技术分工向更深、更广、更细的方向发展,使国际技术分工从部门之间扩大到部门内部,国际技术分工的形式也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任何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有多大和科技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在一切新兴领域和技术层次上保持全面的领先地位。就美、日、西欧三大技术贸易主体而言,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获取世界技术霸主地位有所下降,日本在半导体、微电子、机器人、光子学、超导和生物技术等竞争力已开始超过美国;西欧在机器人模拟技术、武器环境技术、吸气式推进技术、高级量密度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技术等的竞争力方面也是美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只有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分工、开展技术贸易,广泛吸收先进技术,不断加强本国科技和经济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2 技术转让选择论
美国经济学家邓宁把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转让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建立国际生产选择模式来分析国际技术转让发生的机制,他认为,企业在国外拥有区位优势、又能控制技术专有权在国外进行生产的条件下,一般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区位因素吸引力不大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企业在内部交易市场不具务一定规模,区位优势又不明显时,才选择技术转让,这显然是一种权宜选择。〔1〕
日本的斋藤优从企业利用新技术谋取最大利益出发,把商品输出、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三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三者是按一定的周期循环的。拥有新技术的企业首先运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出口,该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利益率也逐步提高;当该产品运用当地的生产要素也能生产出来时,利益率下降,企业便由出口商品转为直接投资,使利益率回升。由于当地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当地运用该技术进行生产的水平,能仿制该产品投入市场,企业直接投资的利益率由上升变为下降,企业又由直接投资转向技术转让,以提高技术的收益率。斋藤优把企业谋利和商品输出、直接投资、技术转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周期论的角度解释了形成技术转让的机制。
3.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一项技术从它的产生、发展到淘汰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4〕
实验室第一阶段的技术。该阶段只是科研人员探索出某一方面的新发现或新发明,是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无法直接在生产中应用,只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这类技术本身没有申请专利权,缺少法律上的保护,因而它要找到商业上销售的机会极小。
实验室第二阶段的技术。科研单位已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财力、物力制造出成熟的样品,并通过初步的工艺过程检验,但离成批生产仍有一段距离。这类技术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并且一般已申请专利,已有一定的商业销售价值,然而对一些虽有价值、但不符合公司全球战略需要的技术,开发技术的公司一般就不愿再投入人力、物力,而代之与别人合作开发或者将技术转让出去。
中试技术。科研单位或工业部门已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试销。这种技术稍加工艺上的改进即可在生产中应用,技术产品的前途逐渐明朗,加上这种技术生产的产品已申请注册商标,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一般技术拥有者都不愿对外转让这种技术,如有成交,价格也会很高。引进方引进这种技术后,所需的后续技术开发工作不多,只需用一些技术力量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准备工作。
成长期的技术。属工业化技术,技术拥有者已完成技术研制的全过程。在成长期的初期,技术拥有者大力推广技术,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技术产品。这时市场的特征是该技术产品上市很多,但技术拥有者一般不愿在此时转让技术,以确保对技术的垄断,而主要是以产品输出的形式扩展业务。进入成长期中期以后,产品销路好,逐步进入最盛时期,市场对此产品技术的需求大增。这时,技术拥有者已经从产品输出中尝到了甜头,开始认真考虑技术转让问题。实际上,这是技术拥有者转让技术的最佳时机。通过技术转让,可获得最大收益,并可消弱竞争对手开发类似技术的欲望,开拓和保护国外的产品销售市场。
成熟期的技术。也属于工业化生产技术。这时产品已经标准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阶段也是技术拥有者向外转让技术的好时机。技术转让的主要目标:延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二是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该技术结合生产竞争力更强的商品,三是通过技术转让冲破限制商品进入的各种对外贸易壁垒。一般地说,这类技术转让的商业价值也较高。但由于技术来源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所以引进方在谈判中有较大的选择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对技术输出方较为不利。
衰退期的技术。其特点和成长期、成熟期的技术基本相同,但这项技术已为世人所知,几乎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可称为“过时技术”,但它并非毫无用处,因为在不同的市场,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不同的。在某一市场处于衰退期的技术可能在另一市场正处于成长期,这是世界各国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样,技术拥有者可以在发达国家处于衰退期技术转让给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从而延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是“过时”技术,只要“适用”,也可以考虑引进。
3.4 比较优势论
这一理论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系统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比较利益问题。小岛清以美国和日本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典型,论述技术随对外投资转移的过程和结果。〔1〕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伴随着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技术转让,日本注意到根据本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部门的比较利益,进行投资和技术转让。日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产业,必须是在日本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东道国的这些产业正在形成比较优势。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它们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愿意引进资本和技术,以建立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根据对象不同,日本技术转让内容和方式不同。对发达国家,日本注重采取技术专有权的转让方式,转让的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日本则较多地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转让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与此同时,日本则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结果,使双方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相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则不考虑比较利益的结构。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技术,主要集中在那些发展中国家没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一般由技术最先进的部门来承担,因为它们有先进的垄断优势,可以通过输出资本和这类技术维持它们在东道国市场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4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世界科技革新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国竞相加大科技投入,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生产化、商业化进程空前加快,世界技术贸易将更加蓬勃发展。“乌拉圭回合”最终达成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虽然很多条项的执行有待进一步蹉商,但它作为世界技术贸易的第一个框架文件,在一定程度会扫除世界技术贸易中的障碍,世界技术贸易前程将非常广阔。世界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技术贸易地理将成为地理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笔者认为当前世界技术贸易地理的主要领域有:(1 )影响世界技术贸易的主要地理因素研究;(2)世界技术贸易格局和技术流动规律;(3)世界技术贸易与国际分工、国际商品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4 )各国各地区技术比较优势和技术贸易政策评价:(5)跨国公司与技术贸易;(6)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技术贸易;(7 )中国发展国际技术贸易的战略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