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_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_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资本论文,意义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重大趋向性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不能不与研究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只有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客观、系统、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才能得出反映客观实际的、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结论。二战后,随着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正在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揭示资本的这些变化,对于揭示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十分鲜明和尖锐,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是资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和目标。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导致财富在少数资本所有者一方的积聚和积累,贫困在大多数劳动者一方蔓延和扩大。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限增长与社会有效需求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基础,是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和日趋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劳动者反抗资本统治斗争日益升级与激化的社会原因,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的突出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和重化工业等的发展,由于机器设备的增加和复杂化,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投资额的增加,作为各个独立存在和运作的私人资本,已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上要求个别私人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股份公司。个别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公司,不仅仅是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它标志着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1]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私人财产和私人产业的扬弃,标志着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的诞生;其次,这种扬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这种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三,这种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突出表现在资本的社会性更加扩大化和深化。这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自行扬弃”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缓解了物支配人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2 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

随着金融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态也日益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虚拟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等实体资本相对应的,是以有价证券、有价信息形式存在,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形成现代虚拟资本的因素首先是货币,但货币作为虚拟资本的历史并不长。发行和使用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质变,越来越多的货币及其衍生物脱离实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形成了货币与货币的交换,货币与货币衍生物的交换,从中获利,从而形成了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

形成虚拟资本的另一因素是信息。信息作为人类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心理的活动,一开始就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信息就有了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已经能将自然界存在的波性物质(声波、生物波、电磁波、引力波、光波等)转化为技术,如电子、微电子、光电子、光纤、卫星、遥感技术等,使信息的采集、识别、传输、存贮、处理等独立运作和独立存在,并形成通讯、咨询、广告、电子商务等服务性产业,为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服务,从中获取收入。

还应特别指出,货币及其衍生物和信息是密切不可分的,二者的结合与融合是虚拟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信息方面来说,不能获利的信息不能成为资本。信息要获利就必须进入市场,成为买卖对象,借助货币及其衍生物来运作,将其价值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货币。没有货币及其衍生物作为依托和载体,信息是不可能成为资本的。从货币方面来说,货币及其衍生物所以能成为买卖对象,在于它们的价格不断涨落,存在买入与卖出的利差,有利可图。而价格的涨落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变动,发达的信息不仅能迅速反映各种资源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状态,而且对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予以表达,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予以反映。

在当今世界,虚拟资本数额和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信息与货币相互结合形成的虚拟资本的大发展,使资本范畴泛化,使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一,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工业资本或生产资料,而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今天,在信息经济和虚拟资本大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的核心资源正在转向了金融。金融现已成为特殊的战略性和全球性资源,用电子商务武装起来的金融业务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互联性和扩散性,大大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因而金融资本也日益成为政府调控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杠杆。

第二,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强劲增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信息网络和网络产业,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供给等经营活动。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摆脱了时空限制,使所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虚拟资本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它的运作具有更大的变动性、灵活性和投机性。投机是市场经济普遍现象,经济领域的投机就是对商品和资产未来价格走向的赌博。金融资产价格的投机,不像实物资产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它的增值或贬值也往往是脱离实物经济而独立动作。金融运作形成正反馈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就将提高,就会产生进一步上涨预期,从而吸收更多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虚拟资本使资本范畴泛化,使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虚拟资本的发展不仅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使资本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及其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已成为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生产力构成的变化导致生产资料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生产资料主要是指机器、厂房及其附属设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生产资料范畴在泛化,微机系统、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等都已成了生产资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能转化为资本的载体也在日益广泛。除货币之外,股票、债券、外汇及各种金融衍生物都成了投资和获利的工具,都成了资本的一种形式,因而资本范畴比生产资料范畴更加广泛化。生产资料和资本范畴的泛化使一部分人对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垄断日益困难,为生产资料和资本占有的社会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条件。

3 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第三个趋势是从物质(物力)资本向人力资本的演进,也就是劳动力的资本化。在生产过程中,任何社会都是物的因素(土地、资源、工具)和人的因素(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经济制度和经济系统中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要素。没有劳动力的参与,任何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但直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地位和作用始终被贬低和歪曲;直至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物支配着人——奴隶社会里的奴隶是如此,封建社会里的农奴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农工也是如此而已。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成为最稀有的资源,劳动力是非稀有的过剩的资源,因而劳动力处于被资本支配、剥削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在日益社会化和泛化。这两种趋势使物质资本的所有者的优势地位和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人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核心资源,并成为最富有活力和最富增值效益的资本。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论证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泉源,说明在为创造财富而使用的一切资源中人力显然是最核心的资源。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说明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虽然都是资本,但前者“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而后者则“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2]因而二者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在很长时间之所以不被认为是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力之所以不被视为核心资源的资本:一是由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一切事物的性质和作用都以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者的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来加以解释,这是人们认识上的阶级局限性(阶级偏见);二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尚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业是核心产业,机械化是生产的核心技术,工业品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产品,因而人们易认为厂房、机器、原料、制成品率等这些“物”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财富,购买这些生产资料的货币才是资本,它们才具有资本的功能,这是人们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随着知识和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随着管理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由于认识上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不断受冲击,逐渐被打破,人力资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被社会所认识和肯定。

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部分,体力是任何一个健康的正常人所具有的,也是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智力即知识和才干,不是每个有体力的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是一种较高的生产要素。人的体力发展是有限的,而智力的发展是无限的,不论是体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是智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需要投入的,都具有人力资本的性质。因此,作为体力与智力体现于一身的人的劳动能力,本来就是投资的产物,它具有个人资本的性质。对于这一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些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一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3]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长期以来从未和资本一样从生产中取得自己应分得的利润,利润完全被实物资本所有者所占有。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生产进入了自动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科学技术、专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生产诸要素中的决定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劳动力的认识提高了,出现了“人力资本论”。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兹、加里·贝克尔、雅各布·明瑟、约伦·本·波拉恩和格伦·凯恩等人都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论述了“人力资本”的问题,从“投入”和“产出”上承认了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在1961年出版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远比实物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重要得多。舒尔兹认为“劳动者变成资本家是由于他们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这种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4]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认为经济不需依赖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就能实现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积累。

现在,西方国家不仅在理论上承认了“人力资本”,而且在制度上认可和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包括在产权制度上承认了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的所有权(即狭义的归属关系)、占有权、支配权、转让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强化和规范了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了教育和培训网,教育已经产业化;建立和发展了研究和开发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发展了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学合作;在企业中推行“劳动股权计划”,实行“企业收益分享制”和“职工股份红利分配制”;在公司企业中实行“共决制度”,公司董事会增加“独立董事”,增强职工和专家在企业决策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在西方国家,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西方社会中兴起的越来越多的靠智力致富的人群中。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一系列重大变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使资本社会化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拥有专长、技能、专利发明的人,就等于握有了资本,就可以将它们作为股份,同握有物资资本的人共享企业利润,这实际上是开辟了资本社会化新的最根本的社会途径,也为资本社会化提供了更大、更坚实、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人力资本大发展之时,就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状况开始瓦解之时,也就是人从被物的统治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之时,也就是形成剥削的社会经济基础动摇之时。从这里可以看到,消灭不平等、不公正的阶级社会,不仅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 资本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人类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历史时代,资本演变的“三化”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创新,推动着资本形态的不断创新;反过来,资本形态的不断创新又为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条件。有些人陶醉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眼前的繁荣,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人类终极的社会制度。这只是一种梦呓。

资本社会化、虚拟化和人力化之间是相互联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发展的。资本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资本股份化的过程,资本股份化的过程就是经济证券化或资本虚拟化的过程。资本虚拟化包含着资本知识化和信息化,因而也体现着人力资本化。资本社会化加强和加速了资本虚拟化和人力化,虚拟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又扩大和深化了资本社会化。从资本演变的三大趋势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证实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大发展,与其说是坚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不如说是扬弃资本主义方式的结果。这种“扬弃”当然不是指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指在不危及私有制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良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不断变革。

目前西方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仅是由于制度和体制变革的结果,也是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结果,也是劳动手段改进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因素生长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缓解了劳资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演变的“三化”不断地冲击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基础,削弱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使资本日益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普通共同的社会资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资本主义从诞生到现在,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又积累着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内在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消灭一切私有财产,而只是消灭用来剥削和压迫人的私有财产;社会主义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消灭资本的剥削性质。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但并不是发展国家所有制,而是发展社会所有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三化”发展趋势正在为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和开辟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都在体现和证明这个道理。

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为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方式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将为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准备日益完备的条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劳动条件、社会地位的改善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工人阶级成为更加理性和逐步觉悟的社会力量,从而最终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抉择。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具有进步意义的发展变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成长和实现。资本主义越是兴旺发达,它的基本矛盾就越是被积累和放大,它距离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日子就越近,它的兴旺发达不过是在为它走向灭亡铺平道路。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必将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日益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存在条件的成熟是一个同步的渐进过程。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殆尽之日,就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完全成熟之时。当然,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仍然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目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形恰恰是,生产关系既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完全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但尚未崩溃的地步。相互对抗的一面表现为新变化外表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尚未崩溃的一面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尚能造出具体演进过程中的一些繁荣景象,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可以容纳生产力的肌体生长一段时间。然而,社会生产力的肌体还在生长,修补总要难以为继,更换新衣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

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对抗性矛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注定没有前途的。社会主义不是世界历史中横生的枝节,它是资本主义自己呼唤出来的代替者或继承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的产物。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只有在利用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必将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日益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既要坚定地相信“两个必然”,同时又要牢记“两个决不会”,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结论。

收稿日期:2002-04-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