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许中心小学 322200
摘 要: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所有中小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是培养学生行为观的最佳时机,有效的德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小学德育,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 德育 重要性
学校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的家庭和祖国的未来,特别是道德教育方面更为重要。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中心,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的责任。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一、小学道德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小学生思维简单,思维发育还不成熟,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还为时尚早,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中学或大学进行。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的思想观念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只有从小渗入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为今后的思想行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小学德育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小学时期的德育与其他时期同样重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1.要转变德育教学观念,提高德育的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先学会做人,今后学习成绩即使再好,也并不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德育是立人之本,是每个优秀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设定一定的发展目标。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定期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洞察力,用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每一个过程。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问题,领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从我做起,树立标榜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既为教师,又可为学生,要尽力取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例如,老师答应了周末带学生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动物,不过到了周末,老师身体不舒服,学生们猜测动物园的活动可能取消了。可是教师说到做到,为了确保学生安全还请另一位同事,同自己一起带领学生游玩。学生自然会深有感触,并在此期间遵守纪律。他们不时地询问老师的身体状况,时不时地照顾老师,并立志做一个和教师一样守信的人。因此,教师答应学生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失言,进而做好教师自身标榜的作用和德育教育作用。
3.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比重,对促进学生行为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家庭中会感受到更多的自由,自由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自由。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为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家庭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而不是说两个没有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远比老师有影响力。因此,要求家长要了解学校德育的相关要求,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家庭和学校达成共识,才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4.利用各种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教学以外的活动来提高德育水平。如开展少先队员下军营的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体验部队生活,渗透爱国教育;组织学生们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送去温暖和关怀,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参观污水处理厂,感知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各个角度来讲,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成效。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课堂形式组织故事会活动,教师设置主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比如教师设置有关孝道的主题,学生就各自准备相关的故事在班会上展示,卧冰求鲤、扼虎救父、鹿乳奉亲、百里负米等小故事都可能成为学生的素材。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还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掌握了善恶美丑的识辨能力,学会感恩,珍惜生命,从而促进了学生德育的提升和深化。
参考文献
[1]过敏慧 “品德”视角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2,(08)。
[2]付全芳 小学德育教育中关注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论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
[3]刘向荣 拨动宇宙的琴弦--浅议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4)。
论文作者:吴海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重要性论文; 学校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