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实践;德育;家校认知
引言
从目前中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德育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开展的,学生们获得的德育知识有限,对德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学校与家长对德育的认识也不全面,存在着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这使得身边的很多实践基地都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优化家校对德育的认识,并发挥本土社会实践资源的作用,探究如何利用其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就很有必要。
一、优化家校德育认识的必要性
德育指的是对社会成员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道德与政治教育,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所探讨的德育则指的是学校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根据教学大纲有计划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都受到良好的影响。使其通过理论学习、体验与践行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渐提升其道德水平。
虽然德育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大部分依靠于考试成绩来体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只要是学生能够考得较高的分数或能考取理想的学校,就片面的认为学生是优秀学生,反之如果学生的考试分数不高,则被认为是“差生”。重智育轻德育是应试教学模式导致的,但是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也并不一定其思想道德水平也不高,而一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也并不完全代表其就具备高超的道德素养。学校、家长都要对德育有正确的认识,不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还应当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实施德育教育。
二、发挥本土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强德育教育
(一)展开科学教育
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或教材中,社会上的很多资源都是教育资源,教师与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展开德育教育。例如东莞市各个中小学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科技传播行动,到市儿童活动中心参观科普长廊,并邀请专业认识为学生们讲解天文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卫星观测站来参观学习,调动学生对天文地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又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参观,对东江河的排污工作进行调查与研究,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调查大气污染对树木的影响,并评选“环保小天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这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
(二)进行法制交通教育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的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学校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其法治意识。学校可以与当地交通部门、街道办事处等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他们为学生们展开思想的道德教育。例如桥头镇交通队可以到学校宣传交通规则,提升学生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在学校组织一些大型活动时,还可以派驻交警指挥学校附近交通,保持道路通畅。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展开交通志愿者活动,在路口协助交警工作,通过这一实践使得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也促使学生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校方面要积极为社会文明发展做贡献
(一)展开社会文明宣传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意识到道德素质对一个人以及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并践行道德素质的要求。不仅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而且还要积极宣传与推广,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少先队员参与“践行文明公约,构建和谐莲湖”的活动。少先队员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到莲湖开展文明宣传。对部分游客的随地乱扔垃圾、采花折花等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制止,派发文明公约宣传单,为社会的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社会上组织开展环保宣传
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一内容,利用本土的社会实践资源,展开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组成环保志愿者,深入街道、社区等展开环保宣传,或者是亲身体验清扫街道,体验清洁工人的辛劳,进而更加珍惜其劳动成果,爱护环境卫生。学生们也可以自发形成一个环保宣传队,通过环保宣传进社区、环保活动在街头等实践活动,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学生们在实施环保宣传活动中也会有所收获,首先其会自觉的遵守环保规定,并身体力行给他人做榜样,这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良好途径。
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在学校与家长对其有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其次,德育教学活动不但要发挥教材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坚. 项目化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新境界[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6):98-102.
[2]梁渊博. 浅谈中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我校加强德育实效性的初步探讨[J]. 新课程(中学), 2015(4):24-24.
论文作者:罗树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们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组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