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以知识为视角_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视角论文,资本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交易的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能力,而且还依赖于企业的社会资本[1][2],任何企业都处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之中[3],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双赢”或者“多赢”[4]。这使得企业间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性显现出来。新近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其实质是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和运用的过程[5]。智力资本作为在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活动中由组织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够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增值的知识资源的总和,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6-8]。

Nahapier和Ghoshal[9]首次对社会资本、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三者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通过交换和整合社会资本将有助于创造新的智力资本,形成竞争优势。在企业内高密度社会资本比市场更有利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但是,在此之后,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却不多,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更少。那么,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怎么形成的?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企业获取知识资源和竞争优势?企业的智力资本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以知识为主线,以企业的社会资本为出发点,来揭示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关系。

1 理论与假设

1.1 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以及竞争优势的影响

学者们大多认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与知识等资源的交换机会紧密相关。Yli-Renko等[10]通过对180家英国高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后证实,新创企业从核心客户获取外部知识的量取决于社会资本关系,即企业之间的社会交流水平;关系的质量,即友好的信任和相互利益;通过关系而创造网络联系的水平。Podolny和Page[11]总结了社会网络优化组织知识的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式学习,二是探索式学习。其中,利用式学习促进了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使企业成员共享,而探索式学习是为企业提供全新的、脱离现有知识框架范围的知识。Kraatz[12]指出,社会资本通过组织间合作和组织间学习,促进了企业的知识积累。在跨组织活动中,Larson[13]观察到创业公司和交易伙伴的社会互动性越强,商业信息交流次数越频繁。Gulati等[14]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企业所处战略网络的不同,各个企业所属战略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和信任程度也不相等,这样造成了各网络资源或关系资源的差异。Nahapiet和Ghoshal[9]认为通过信任,创造或改善了与知识交流相关的一系列条件,从而影响知识的交流和整合。McEvily等[15]学者指出,无论是个体之间还是组织层次的信任,在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关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Kogut和Zander[16]认为,组织间的认知可以使组织在共同文化与共同愿景的环境下进行知识交流,从而能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知识转移双方的共享意愿以及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Hamel等[17]认为组织成员在共同行为的环境下,沟通将显得更加容易,因而能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并提高转移的效率。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1: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与创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Nahapier和Ghoshal[9]提出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演进的逻辑关系,指出企业可以通过社会资本促进智力资本的交换和整合,以提升竞争力。合理的组织制度将促进高水平社会资本的形成,而在组织内高密度的社会资本比市场更有利于创造和分享智力资本。事实上,社会资本的结构、认知和关系维度在知识的转移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力地促进了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移。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影响是相互的,这两类资本是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这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发展基础。Reich和Kaarst-Brown[18]在Nahapier和Ghoshal[9]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Clarica Life Insurance公司在多名部门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转移到直线职能部门后,如何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影响,推动了智力资本的提升。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2: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有正向影响。

Hagedoorn和Schakenraad[19]分析了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信息、机械、石化企业的策略联盟数量与社会网络互动关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策略性社会网络的建立能提升组织的经济绩效。Stuart等[20]则发现那些能同知名企业建立联系的生物科技创业企业能够更快地上市机会并得到更高的市场估价。Baum等[21]在研究加拿大高科技产业时发现,高科技企业可以有效运用社会网络提升组织创新绩效。Tsai和Ghoshal[22]分析了大型跨国企业业务部门中的社会资本与资源交换以及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社会交互作用和信任对部门间资源交换的积极影响,从而正向作用于产品创新绩效。Lee和Pennings[23]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韩国科技公司的财务绩效。陈劲等[24]学者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纵向的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横向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业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贾生华等[25]对社会关系质量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中的关系质量对战略联盟的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Calantone等[26]认为组织内共同愿景和文化的强化可以促使组织内各部门克服跨部门的沟通障碍,拓宽信息流,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并形成创新的共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H3:社会资本对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

1.2 知识共享与创造对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组织知识资产,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如人力资源、组织进化、过程动态和系统观来试图解释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27]。张炜和王重鸣[28]通过对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78家高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深入探究了组织知识创造行为对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指出智力资本的形成离不开组织知识的生成、共享和创造过程。知识创造过程是指组织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生成及相互转换过程,组织知识创造行为越强烈,则智力资本积累水平越高。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的四种行为,知识社会化、知识外部化、知识组合化和知识内部化等对组织智力资本各个维度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正效应。组织内隐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了客户关系网络建设和自主技术创新;内隐知识向外显知识的转移,有利于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系统化的外显知识促进了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外显知识的内化行为有助于提升管理团队胜任力和组织流程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4:知识共享与创造对智力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知识的共享与创造对组织绩效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tata[29]指出,个体和组织的知识共享促使创新的产生,从而成为组织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Gerybadze和Reger[30]通过对全球化的研发行为的研究发现,组织的知识共享与创造对组织创新绩效有着积极影响。Yli-Renko等[10]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共享和创造通过开发新型产品与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Hansen和Hass[31]的研究表明,使用高质量电子文档可以显著节约完成工作的时间,并且知识分享的内容(质量和相关性)会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Zarraga和Bonache[32]则认为,如果团队成员无法实现知识分享,必将导致团队绩效的下降。在国内,柯丽霞[33]的研究也表明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分享和创造行为对组织的研发绩效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5:知识共享与创造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Harrison和Sullivan[34]认为,企业从智力资本中获取各种价值,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取利润以及培育顾客忠诚度能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收益,创新能力的提升便是其中之一。同样,Guthrie和Petty[14]认为,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还可以从解决顾客问题、提出创新构想、改变企业流程表现出来。而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则主要表现为:提升品牌形象、巩固客户关系、提高顾客忠诚、提升公司知名度、强化营销渠道、增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Bassi和Van Buren[35]的研究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对公司的产品销售利润及绩效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Chen等[36]认为,一家企业拥有的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越多,其创新绩效也越高。国内学者关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张炜[37]以浙江省中小技术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得出了组织智力资本显著影响组织创新绩效水平的研究结论。朱瑜[38]等在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智力资本能够强化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蒋天颖和王俊江[39]以浙江省9个城市78家企业为调查对象,发现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直接影响,而结构资本、关系资本通过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6: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测度

社会资本的量表参考了Tsai和Ghoshal[22],Adler和Kwon[40],韦影[41]的研究,分为社会网络、信任和共同愿景三个维度。其中,社会网络用5个问题项来测量,信任用5个问题项来测量,共同愿景用4个问题项来测量。知识共享与创造的量表参考了Kogut和Zander[16],Senge[42],柯江林等[43]的研究,分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两个维度。其中,知识共享用5个问题项来测量,知识创造用4个问题项来测量。智力资本主要参考了蒋天颖[44]的研究,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构面。其中,人力资本设计了4个问题项,结构资本设计了5个问题项,而关系资本设计了4个问题项。竞争优势的量表主要参考了Carlos等[45]以及Hendricks等[46]学者的研究,分为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两个维度。其中,财务绩效用4个问题项来测量,战略绩效用4个问题项来测量。

本研究分别将以上测量指标设计成调研问卷。问卷记分方式采用了Likert式5点量表,其中的值“1”为完全不符合,值“5”为完全符合,请被调查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13.0和AMOS 5.0软件。SPSS 13.0统计软件对假设模型中各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AMOS 5.0软件对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和相关假设进行检验。

2.2 调查样本

为了尽量提高样本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的代表性,我们在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台州市、绍兴市和金华市等6个地区72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次研究样本覆盖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基本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问卷调查工作主要是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完成的。所有团队成员均进行了认真培训,确保每位被调查者能完全理解问卷设计意图。调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发放对象为本研究团队成员认识的在中小企业工作的朋友,这部分人有不少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对企业状况十分了解。而且由于团队成员与该部分人具有较好的私人关系,能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最终回收问卷63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达到63%和51%。第二种方式是现场问卷发放,研究团队成员将纸质问卷带到企业内进行调查,或在高校MBA课堂里,利用教师给企业人员授课的机会发放问卷,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并现场回收。由于是现场发放,现场回收,这部分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这种方式共发放问卷80分,回收76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达到95%和87.5%。总之,发放问卷总数为180份,收回问卷139份,经分析处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21份,问卷回收率为77.2%,有效问卷率为67.2%。

2.3 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确定了本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竞争优势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图1中,潜在变量以椭圆形来表示,观测变量以矩阵来表示。

图1 研究模型假设

3 分析与检验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我们用SPSS13.0检验了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4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问卷信度是指问卷度量结果的重复性,Cronbach's α是最为常用的信度指标,Cronbach's α值一般是介于0和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问卷的信度越高。我们一般认为,Cronbach's α值大于0.65即可接受。在本研究中,如表1所示,最小的Cronbach's α值为值为0.894。因此,本研究中所有因子的相应问题项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问卷(四个量表)信度较高。

问卷效度是指度量结果是否真正是研究者所期望的结果。一般认为,因子载荷量大于0.4,各因子变量的测度项对相应变量的整体解释程度达到30%就可以认为这些测度项的有效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如表1),本研究中最小的因子载荷为0.524,所选取问题项对相应变量的最小累计解释度为64.145%,说明这四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3.2 描述性分析

表2显示了本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值。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3 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说明企业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初步证实我们提出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当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与创造同时进入对智力资本影响的回归方程时,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90,P<0.001),同样,知识共享与创造也对智力资本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19,P<0.001)。当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一起进入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回归方程时,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依次为:β=0.346,P<0.001;β=0.333,P<0.01),而知识共享与创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显著(β=0.045,P>0.05),这表明智力资本在知识共享与创造和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使得知识共享与创造不直接影响竞争优势。而当社会资本从上述回归方程里剔除后,知识共享与创造和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均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依次为:β=0.327,P<0.001;β3=0.541,P<0.001)。可见,线性回归的结果和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基本吻合。

3.4 整体分析模型

接着,我们运用结构方程模式(SEM)分析这些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SEM是一种用实证资料来验证理论模式的统计方法,它融合了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技术,是当代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新兴统计方法之一。整体分析模型结果见图2。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输出结果

3.5 模型拟合优度测量

本研究使用Amos5.0进行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用以评价模型拟合优度的指标可以分为整体拟合指标和相对拟合指标,主要包括/df、RMSEA、GFI、IFI、TLI、CFI、NFI。一般而言,/df大于1且小于3,表明整体拟合优度较好;RMSEA<0.08,且数值越小表明整体拟合度越好;GFI高于0.9,表明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好。相对拟合指标IFI、TLI、CFI、NFI这四个指标高于0.90,则说明对数据进行了较好的拟合。根据表4,我们可以发现,除了NFI接近0.90以外,其余指标完全符合拟合要求。因此,我们认为,理论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可以用来检验提出的理论假设。

3.6 假设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整体模型输出结果(如图2),我们可以整理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详见表5。

由表5可知,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与创造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88,P值为0.000),假设H1得到了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的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09,P值为0.000),假设H2得到了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社会资本对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87,P值为0.007),假设H3得到了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知识共享与创造对智力资本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00,P值为0.048),假设H4得到了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知识共享与创造对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路径系数为-0.066,P值为0.686),假设H5没有得到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88,P值为0.009),假设H6得到了统计检验的显著支持。

4 讨论与结论

本次研究中,笔者根据对浙江省72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与创造、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大部分得到了实证支持,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与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与创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共享主要通过社会网络来实现,而知识创造、知识扩散等活动都是社会性过程,也离不开企业的社会网络。企业与外界频繁接触,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知识共享交流。信任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交易一方对另一方将意料之中的、相互可接受的行为的预期。不论是个体之间还是组织层次的信任在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与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彼此相互依赖、相互需要是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的基础。高水平的信任能够克服组织间的障碍,降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达成共识,促进学习,增强知识的自由交流,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还能够通过降低知识输出方对知识外溢风险的担忧,增强知识输出方的安全感而促进知识共享。共同愿景是指企业在网络中长期合作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Nahapiet和Ghoshal[9]认为,人们拥有共同的语言会提高他们接近他人并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在与其他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相互接受的语言、模式和价值观,这使得双方更容易进行信息交流,促进彼此间的知识共享。信任和共同愿景促进了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建立,能提高沟通效率,促进企业内知识转化与整合,最终创造出新的知识。

第二,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既直接影响智力资本,也通过知识共享与创造间接影响企业智力资本。

本研究中,企业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著。企业智力资本是一种知识资源,其价值体现在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获取上。Nahapiet和Ghoshal[9]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智力资本的交换与整合,促进新的智力资本的形成,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一致。企业内良好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发展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企业中高密度的社会资本比市场更有利于交换与整合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结构、认知和关系维度在知的转移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智力资本的交换和整合,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共享、整合和创造,并最终形成新的智力资本。

第三,智力资本在知识共享与创造和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结论,在排除社会资本的影响下,知识共享与创造和智力资本对竞争优势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加入社会资本后,知识共享与创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再显著,这说明在整体关系模型中,智力资本在知识共享与创造和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知识共享与创造和竞争优势之间的路径系数也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回归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何提高智力资本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充分挖掘组织学习的潜力,以学习为导向,通过提供开放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自觉产生,并创造出新的智力资本,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竞争优势,同时也通过知识共享与创造和智力资本间接地影响竞争优势。

许多学者都认为社会资本能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但对社会资本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组织竞争力却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本文证实了社会资本对竞争优势存在正向影响,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这次研究还探索出一条以知识为导向的路径,即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与创造和智力资本来提升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够积极影响企业的知识共享与创造,通过知识的持续共享和创造,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在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的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化的知识创造过程需要企业的社会资本来支撑,而企业智力资本的发展也不断提升企业合作与分享知识的能力,使得企业社会资本有了新的发展。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仅仅靠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形成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倡以知识共享与创造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加大企业对学习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知识分享、整合和创造的氛围,构建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催化剂”。

5 管理启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国外企业纷纷加入到我国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同样面临着走出国门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启示如下。

第一,重视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为提升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水平,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本企业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不断加强与相关的客户、供应商或其他企业的联系,采取技术分享、策略整合、人员往来和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从中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应积极将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等机构纳为合作对象,使之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力的支持源。为提升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水平,企业应努力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尽量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融资难,而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是产生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目前中小企业信誉普遍缺失的情况下,诚信是一种稀缺资源,将创造持久的价值。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成熟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具有诚信的品质密不可分。为提升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水平,企业应秉着“多赢”的理念,加强与外部联系对象的信息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行业协会,以提供更健全的交流平台,使企业与合作方建立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

第二,加强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和维护。在当前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和发展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这需要企业注重每个构成要素的投入,避免出现“短板”现象。为了形成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以提高研发投入为手段,还需要提高结构资本,维护关系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肯定员工的贡献,关心员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组织认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同时,应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高企业智力资本”可以产生“高组织学习”,进而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推动企业创新绩效[39]。此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结合,使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互动和双赢,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与创造。在全球化环境中建立起来社会化的知识共享与学习机制,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核心能力和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经验上的缺乏,特别是还有很多企业过于关注于有形物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或者虽然关注了技术和知识的引入但却忽视了对这些技术和知识的消化和开发利用,使得当前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提高企业外部的知识共享行为,企业需要付出必要的制度成本,特别是要对知识共享的各种媒介与有效渠道进行投资,为丰富企业外部知识交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此外,企业应该尽可能利用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要提高内部的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行为,企业需要通过培养员工间相互的信任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只有彼此间建立了互利互惠关系,组织成员才愿意奉献出“宝贵”的知识。企业还可以通过倡导以学习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培训,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员工知识消化和应用等,提高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由此提升企业的智力资本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标签:;  ;  ;  ;  ;  ;  ;  

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以知识为视角_社会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