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第六届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4)09-0033-03

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25~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吉林大学文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与会代表围绕主题从多个方面展开如下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学和艺术学研究

本次会议不但在本体论层面上对当代美学进行了探讨,在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等前沿问题上亦加以拓展,并使之成为当前中国美学的新的生长点,体现出中国美学研究日益全球化的视野。

1.美学的本体论思考

关于美学的本体论研究的共同取向是,在美学建构中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与本土美学传统形成“视界融合”。

朱立元提出,要将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美学的基础,从而走向一种“实践生存论”美学。只有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单纯认识论框架,美学基本理论才能得以推进。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有三点:(1)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2)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3)广义的美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董志强认为,应该以“对自然的审美经验”为理想的审美活动范型来重建美学,这种重建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新的本体论视域的建构。自然是人类生命诞生的源初场所,是世界的奠基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源初的审美经验。自然事物作为审美客体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基础性、在先性和优先性地位。刘悦笛认为,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当代,应当在生活本体上来重构美学。美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表现在:(1)从直观性到本质直观性;(2)从非课题性到自身明见性;(3)从历时性到同时生成性。美的活动是奠基于感性直观并与之相融的“本质直观”,是“回到事物本身”的本真生活方式之一,这与道家美学亦是相通的。

2.生态美学的探讨

美学关注自然生态,这是中西学术界都着重探讨的问题。曾繁仁认为,“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内涵包括:(1)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观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2)将生态文明之重要内涵“生态中心”作为生态美学的原则;(3)采纳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4)生态美学的指归为人的诗意的栖居的实现;(5)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自然的部分复魅。

3.身体美学

高楠认为,肉体是审美活动的根据。美之为美是肉体向精神告白的精神应合。应合肉体告白又栖居于肉体,这是以超越性为特征的精神活动,又显示出审美的独特性。刘成纪认为,人造美女在美学上具有合法性,因为,身体的缺陷导致了当代美学关于人的理解的片面。单正平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指出人造美女对身体的改写,等于给人赋予了否定自己的权利,其伦理意义和自杀相等。但许多学者对美学是否应当关注诸如人造美女这类问题提出了质疑。

二、中西传统美学及其现代意义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传统美学如何发展自身,是与会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1.中国美学研究的方法论

(1)语言工具的反思。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一门用“现代汉语”去谈论古代的学问,因此,必须考虑还原的工具(亦即现代汉语)的问题。在对还原工具进行自觉反思时,必须注意到:①现代汉语形成了一个学术术语群;②这个术语群是受中国现代性的决定、支配、制约与互动的;③对于中国美学史来说,这个术语群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中国美学整体结构的形成,二是对古代术语的重释。

(2)体系构建方法的反思。章启群指出,中国美学研究中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从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来论述中国古代思想并建构理论体系。这种深受朱光潜影响的方法并不足取。而是应该从宗白华处“接着说”,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是一个全面、精深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从艺术到哲学、从思想到作品、从文化到生活的理论整体,这是一个学术理想和内在血脉都属于中国的美学体系,它对于中国美学体系的建设具有典范的意义。

2.中西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

对中西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加以阐发,是传统美学研究者的共识。高建平认为,要区分出“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差异,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过程。代迅指出,必须严格区分“在西方的西方美学”和“在中国的西方美学”。张节末认为,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的展开,导因于中印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潘立勇指出,阳明“知行合一”所强调的本体工夫,使其心学美学内在地导向了“行动美学”,其主旨是突出艺术和美学的美育功能,甚至将美学等同于美育。行动美学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自身“事上磨练”的审美实践;二是对他人和群体“随事尽道”的审美教育。这对于当代美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薛富兴认为,中国自古有着悠久的生活审美传统,历来强调个体以克己利人换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与关爱,强调对各种世俗人情的经营和体验,强调现实人情对每个人心理、幸福的重要意义。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生活审美实践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当代美学要自觉继承和反思这一传统。朱志荣考察了康德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美学的关联,认定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当代美学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在问题

黄应全提出,当今中国美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本原论谬误”在作祟。本原论是一种核心一外壳式的思维方式,其经典代表是黑格尔哲学。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已显示出把美的本原论与起源论、本质论、本体论相互混同的倾向。但大约从80年代开始,本原论才逐渐一统天下,规定着当今中国美学的基本方向。

关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徐碧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启蒙是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是以个体价值的认同和张扬为主要目标。因此,中国审美现代性启蒙的主潮是社会启蒙。

三、全球化时代的媒介和审美文化批判

该问题是当下美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争议的焦点。

1.视像美学研究

王德胜认为,视像的生产从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在洋溢着感性解放的身体里,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动脱离了精神的信仰维度,指向了对于身体满足的关注和渴求。视像以及视像的消费与生产提供的快感,源自视觉感受的快感高潮对人的身体的直接贴近。因此,视像与快感正是我们时代的美学现实。

耿文婷指出,所谓视像就是视觉形象。当代文化研究理论兴起后,图像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图像不同于视像,前者是指独立于主体的相对封闭的客体谱系;后者是主体的生成物,是指视觉对图像的把握或图像在视觉与视觉经验中的呈现。我们应将主题化的图像研究扭转成视像研究,从而提倡一种“视像美学”。

2.消费文化研究

肖建华认为,当代消费文化强调商品世界对社会的核心作用、强调经济的文化意义。消费文化使审美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倾向,使审美主体生活化、平等化,审美对象仿真化,审美时尚化。消费文化不仅满足了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确证了人的自由和尊严,使生命获得意义。朱青君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他指出,体验经济往往在大批量生产中追求“高度个性化”,体验一直是消遣娱乐、艺术、旅游探险的中心所在。提供美好体验可以成为传统经济的“助燃剂”,但不能把体验经济理解为在商品和服务中添加一些娱乐和审美成分,而是要扩展想像力、开发新的体验经济。

3.影视美学探索

金丹元指出,从“飘浮的能指”到“飘浮的碎片”,正是全球性后语境影像的一种发展态势,它使得解构不仅表现为一种形式的拼贴,更是对深度意义本身的消解。意义本身如同碎片一样地飘浮不定,这样的飘浮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仍需理性加以规范。林少雄认为,视像时代以影视的广泛运用为其标志,“视像艺术学”是艺术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从审美到商业,艺术创作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画面到视像,艺术品的特征出现了变化;从静态到动态,艺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从阅读到观看,艺术创造和欣赏者知识结构出现了变化。姜敏认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些优秀电影是与中国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艺术作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众多影片中,民俗在电影中具有审美的提升功能。

4.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许多学者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采取了批判态度。陆扬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从西方传到中国之后,学界赋予它的意义有所不同。本来是无可奈何的讽刺对象,但是我们却在拥抱它。实际上,不论从生活实践还是从理论阐释上看,这一话题在中国都有矫枉过正的味道。美学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保持其高贵的品格。

杜书瀛也指出,电信技术时代出现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趋向,并不意味着艺术与生活的合一。它只意味着艺术形态、存在状态、价值趋向、艺术手段、艺术思维、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改变。艺术无论怎样将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弃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标签:;  ;  ;  ;  ;  ;  ;  

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