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改革及其影响
程 杰
摘要: 作为彼得大帝忠实的继承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实施了“开明专制”和“贵族专制”两阶段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把俄国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她的改革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通过改革使得俄国农奴制进一步加强,专制制度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开创了俄国“官方自由主义”的先例,促进了俄国公民社会意识的萌芽,使俄国学习西方由器物向思想领域转变。
关键词: 叶卡捷琳娜;改革;开明专制
继彼得大帝改革后,俄国开始走向了近代化。但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经历了长达三十七年混乱的宫廷政变时代,叶卡捷琳娜最终通过近卫军政变于1762年登上皇位。此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下层普遍不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俄国急需改革。通常我们把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以1773—1775年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为界,前期为“开明专制”时期,后期为“贵族专政”时期。本文试从改革的背景、措施、评价着手,深刻揭示叶卡捷琳娜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双重影响。
文献[3]建立了另外一个分析旋转物体动力学的方法,其思路是:(1)把旋转体的位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刚体运动(包括绕轴线的旋转)所引起的位移,另一部分是弹性变形所引起的位移;(2)弹性变形所引起的位移用物体不旋转状态下的振动模态进行叠加,而这些模态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到。文献[3]在文献[4]中应用这个方法分析了旋转车轮与柔性轨道结构的非赫兹非稳态接触问题,在文献[5]中用来分析轨道曲线啸叫。文献[3]的方法需要用到三维有限元分析,尤其是不方便处理轮轨力沿车轮滚动圆的高速移动。
一、叶卡捷琳娜改革的历史背景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是在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国际地位下滑、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背景之下发生的。1762年依靠近卫军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其夫,登上皇位,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时俄国的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彼得大帝改革后,俄国工商业有所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和商品生产开始向农业渗透,土地贵族为了利益,变本加厉地剥削和压榨农民,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参与七年战争,俄国的国家财政经济遭到了重创,“每年财政赤字达到700多万卢布,国债达1700万卢布。俄国军队已经八个月没有领到薪金”[1]324,波罗的海舰队更是缺乏资金没法作战。俄国虽然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但是最后的倒戈,加深了与奥地利、法国之间的矛盾,国际地位和形象也随之下滑。此时,西方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俄国。叶卡捷琳娜在登上皇位之前,就博览欧洲启蒙家,如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伏尔泰的《哲学辞典》以及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学者的著作,并与之来往通信,寻求治国之道。在这些著作中,伏尔泰的思想对她影响最大,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写道:“专制主义的统治方式是世界上最好的统治形式,而运用这一统治形式的应是一个有理性的君主,即开明君主。”开明君主制度“保存了专制政体中有用的部分和一个共和国所必需的部分”[2],是最为完美的政治制度。在这些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叶卡捷琳娜毅然决然在初期实行“开明专制”的统治。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国际地位的严峻挑战,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促进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
二、“开明专制”时期的改革举措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上台是借助贵族的支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即位之初她便对参与政变的贵族大加行赏,给他们赏赐大量的钱财和农奴。此外为了能够继续彼得一世的事业,巩固俄国的国际地位,女皇想通过改革来改变现在所面临的状况,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开明专制”改革。
(一)政治举措
第一,完善国家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皇权统治。1763年,女皇对参政院进行了改革,将其分为6个部门,职能严格定义:参议院成为监督机构和最高法院,但它失去了立法倡议;陆军委员会、海军委员会以及外交委员会由女皇亲自主持;此外还设立女皇办公厅(内阁)及其最高宫廷会议,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管理机关;设立总检察官来监督和处理参政院事务,降低参政院的作用,使之权力得以分散,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官僚机关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从而将中央政权牢牢掌握在沙皇一个人的手中。
第二,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1764年取消了乌克兰盖特曼,限制了哥萨克的特权。1765年取消了扎波罗日军,而在顿河实行了通常的省一级机构管理制度,剥夺了哥萨克的残余的自治权。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集中化,统一了管理制度。
接下来的工作,是拆除脚手架。脚手架由钢管组成,每一根钢管是用铁扣环固定在相邻的钢管上的,环环相扣。拆卸脚手架,先得顺着脚手架爬到顶端,从顶部往下拆。每拆除一根钢管,先把固定钢管的扣环拧下一只,另一只拧松,抽出钢管,将钢管往下传递。这活危险,我们有自制的保险绳,但那只不过是心理安慰罢了。至于头上的安全帽,它救不了任何人的命。
(二)经济举措
第一,丈量国有土地。为了尽可能满足贵族利益,1765年叶卡捷琳娜颁布敕令,关于伏尔加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大量土地,允许地主自主开发,在向国家缴纳少量现金后,可将土地占为己有。“据统计,到十八世纪末,贵族掠夺的土地达5000万俄亩。”[3]这一政策为叶卡捷琳娜赢得了贵族的大力赞赏和支持。
第二,成立自由经济协会,推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自由经济协会的成立旨在普及先进的农艺知识。1775年11月,发布了“工商业自由宣言”,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同年对黑海港口采取了优惠关税,废除了工业和商业垄断。“自由主义”政策扩大出口和改善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非农业行业的发展,让非黑土地区居民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可以通过向地主交纳代役租来减少自己的劳役,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矛盾。
政府补助是弥补市场失灵,引导产业资金流向,实现国家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如Aihua Wu等 (2016)[4]研究认为政府补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且这种影响对于民营企业更加显著。郭晓丹等 (2011)[5]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号效应,认为其对于企业产生了 “认证效应”和 “光环效应”,获得了社会投资者的跟进。雷朋等 (2015)[6]采用了两阶段模型检验了政府补助对中国工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有显著的缓和作用。
三、“贵族专政”时期的改革举措
第五,实施国民教育计划改革。1783年,成立俄罗斯学院,以研究语言和文学。1786年制定《俄国国民学校章程》,规定在各县开设国民小学,学制两年;在各省开设国民中学,学制五年。“1786年俄国有小学165所,学生11088人;1800年达到315所,学生35915人”,[4]236比之前有了显著提高。1783年发布“自由排版”法令,准许私人开办印刷所和出版社,书报检查制度一度较为宽松,并引进大量西方著作;同时鼓励贵族子女外出留学,开拓视野;对俄国科学院和爱尔米达什博物馆进行扩建和发展;女皇亲自写剧本,引进西欧艺术形式,如芭蕾舞、戏剧等,丰富社会生活。她的教育改革使得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无阶层差别的普通学校体系,对俄罗斯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进行地方行政改革。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简化行政机构,取消省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实行省县两级新的管理体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设置更多的县,以人口作为主要衡量依据,同时设立行省管理局、税务署、社会救济厅和相应的各级司法机关。主要官职由贵族出任,对沙皇负责,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这些改革导致了国家结构的深刻变化,标志着省政府有序建设的开始。
第四,加强军队建设。为了更好地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叶卡捷琳娜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大力扶植军工企业。“1762—1796年陆军总数从33万增加到50万,分为步兵、骑兵、工兵兵种,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波罗的海舰队实力大大增强,主力舰达到37艘,新建黑海舰队主力舰达到22艘。军火工业规模大大扩大,兵工厂3座,炮厂15座,弹药厂60座。”[1]349
第二,给予贵族特权和城市市民利益,扩大政权基础。1785年颁布《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对贵族在俄国的特权等级地位在法律上加以确认,贵族拥有农奴的支配权、土地资源的垄断权、开办工厂的经营权、自由外出的学习权等特权。贵族不能受到体罚,没有审判就不能剥夺贵族荣誉、生命和财产。同时免除了贵族的赋税、徭役等义务,贵族阶层真正成为了“自由”阶层。1785年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敕书》给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市民根据从事职业和物质条件分为6个不同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提高了城市上层在专制国家的政治地位。
第三,成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颁布《圣谕》。1767年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旨在编纂新的法律汇编来取代《1649年法典》,其最为体现“开明专制”的就是编纂委员会的组成形式。编纂委员会既类似于古代缙绅会议,又具有欧洲议会的特征。其代表由除地主农民外的各阶层选举产生,共计596人:“中央机关28人,贵族189人,市民216人,农民24人,独农户23人。哥萨克45人,非俄罗斯族51人”[1]331,尽管委员会的大部分代表是贵族和市民,但也几乎涵盖了俄罗斯各个等级。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调和各阶层利益,在确保沙皇权力的条件下制定政策。在法典编撰之初,叶卡捷琳娜二世向法典编纂委员会发布《圣谕》,长达22章,655条,其中包括了缓和农奴制的建议,但后来她以俄土战争为由解散了委员会。
叶卡捷琳娜在位34年,所实施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1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教练员的学历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为空缺状态,2名(占20%)教练员的学历为本科以下水平;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有8名,占有绝大多数(80%)。对比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关于教练学历方面满分的标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练员占教练员总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100%;少体校85%及以上。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1分”[2],我们可以发现武进少体校的教练员学历水平虽然已达较高标准,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此外叶卡捷琳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行教会地产世俗化的政策,将教会地产转归国家所有,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结束了使国家局势不稳的修道院农民的骚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维护贵族地主阶级利益;外交上,任用尼·潘宁为外交大臣,全权主持外交事务,改变了对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从打击改为拉拢,限制法国和奥地利,来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使其认识到了农民力量的可怕性。同时也给叶卡捷琳娜敲响了“警钟”,光靠“开明专制”无法让国家得到真正的稳固。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叶卡捷琳娜的改革在政治上开始走向“专制化”。改革内容如下:
努力夯实农牧业水利基础。全面实施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进东部五盟市“节水增粮”行动。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展了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试验研究和引黄灌区滴灌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基础研究。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400 万亩(15 亩=1 hm2,下同)。
四、对叶卡捷琳娜改革的评价
第三,从限制农奴制到发展农奴制。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重申1760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发布的关于农奴的敕令,对农奴的迁徙权进行进一步的限制,规定私自离开的农民,将被剥夺一切动产和不动产。1767年颁布敕令,把农奴对地主的一切控告都定为诬告,诬告者终身流放。1783年取消了乌克兰农奴迁徙的权利,农奴制度在乌克兰得到了法律上的肯定。农奴制的实施范围从本土,推行到新并入土地。这样,俄国农奴制度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发展到了顶点。
首先,她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鼓励自由企业、私有化、竞争发展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增长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俄国的手工业因此获得迅速发展。俄国的手工工场数目和生铁产量有了显著增长,城市人口也从50万人激增到228万人。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让俄国有了增强军事力量的资金,为俄国的进一步扩张做了准备,提高了国际威望和地位。
讨论中,与会代表们建议要建立全国性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水质动态,为及时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据司毅铭介绍,黄河流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流域各级水利部门水质监测机构共建有269个水质监测站点,已初步建成“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应急监督性监测,实现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监测体系。
其次,通过现代化和改进管理制度,开明君主专制的任务被简化为加强专制;仿照西方的行政体系,破除了封建最陈旧的因素,扩大了贵族的权力和自由,贵族可以参与国家管理,使其真正变成享有特权和有文化的阶层。活跃社会生活,出现了公民社会的萌芽。
最后,文教改革,提高了教育和人民的道德水平。在国内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发展欧洲文化形式和教育,推动了俄国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产生了对自由权力的理解,使一种平等、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国民意识当中。
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改革的双重影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成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颁布《圣谕》,实行“开明之策”,一方面,君主权力得到集中和强化,贵族获得特权、上层市民地位提升,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加强;另一方面贵族意识到了其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自由主义原则根本不可能实现,从而对于上层改革政策绝望,产生激进革命思想,成为造成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
小结
与18世纪前期的改革相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更加系统化、成熟化。改革是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俄国自身情况进行的,是西方文化东渐的又一次大高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横在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特权并居于社会顶层的少数人和底层的大众中间的鸿沟变得更宽了”,[5]264社会变得更加分裂。“叶卡捷琳娜二世比彼得一世更为不可动摇和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在俄国确立‘合法的君主专制’”。[6]124她开创了俄国“官方自由主义”的先例,为俄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刻影响了继任者的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开始进入俄国的社会意识当中,俄国的思想现代化也由此开始。
参考文献:
[1]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法)伏尔泰.哲学通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俄)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五卷)[M].商务印书馆,2013.
[4](前苏联)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俄国文化史纲要[M].张开,张曼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美)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下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 K51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9-0091-03
作者简介: 程杰,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李直)
标签:叶卡捷琳娜论文; 改革论文; 开明专制论文;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