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泛区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实证研究-以安康为例论文

洪泛区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实证研究
——以安康为例

贾 娟,张 刚

(安康学院 图书馆,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 作为我国古籍保护领域的首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未来古籍工作的深入化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在安康地方古籍现状及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实践。围绕《规划》,从内涵化、现代化、创意化阐述了安康地方古籍深化推广利用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 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实证

1古籍推广利用背景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修复、数字化、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全国古籍保护体系已基本完成[1]。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做好“十三五”时期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于2017年8月印发了我国古籍保护领域的首个五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国的古籍保护将从基础保护向揭示利用阶段转化,这是“规划”向外界释放的最有力信号。为进一步推进古籍推广利用,“规范”在重点任务部分还特别从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3个方面做了明确部署[2]。这让我国未来五年的古籍推广利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理相关的地形地貌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图像,让学生能够对我们国家复杂的地貌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地理知识上来,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

目前,大陆地区对古籍的推广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古籍利用制度对比、版权、古籍的数字化等方面,并且以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为主。古籍推广利用的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古籍阅读推广方面,刘英杰等对图书馆中医古籍经典阅读推广进行了探究;李文林等着重论述了媒体引导对中医古籍阅读推广的作用及启示。古籍的内涵挖掘方面,海南古籍地方文献开发利用本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方面的古籍,促进了海南岛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海南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钟东等从人物词典、书目提要、图录、报刊、数据库、古籍点校疏注、诗文评的文献整理等方面,详细罗列了图书馆界、古籍文献研究所在广东岭南地方文化古籍开发利用中取得的成绩。浦江县档案局对当地历史文化古籍采用的“集成”利用、“阵地”利用、“品牌”利用的推广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民众对浦江文化的热爱。

古籍的创意推广利用方面,台湾地区率先进行了尝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曾淑贤介绍了台湾近几年古籍典藏单位通过复刻出版、举办讲座和展览、规划多媒体的多元化展演活动、设计多元活泼课程和影片等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民众进行古籍资源创意教育推广的文创开发新尝试[3];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的“邻苏观海”特展的设计规划不仅侧重实物陈列,使游观者得以亲炙观海堂藏书之真善美盛,亦强调科技应用,以数字媒体呈现古籍内容,使之多元多样,提升观览兴味[4]

安康地区濒临汉江,枕流而建。自古以来,洪水多发,属于名副其实的洪泛区。进入15世纪前后至1983年的580年,仅安康城决堤淹城的灾害性洪水有17次,平均34年一次;其中毁灭性的特大洪水有10次,83年洪水更是百年一遇[5]。据当年古籍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持续的历史洪水对安康古籍,特别是一些地方古籍的保存构成了灭顶之灾。目前,安康地方古籍具体的书目、存量、存储地、现存状态等均已无据可查。

3.母猪难产。如果仔猪出生间隔时间过长,就要考虑是否是难产。如果是难产要及时注射催产素或者帮助助产。产仔完成后给母猪注射抗生素以防感染。

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内涵化主要依托在陕南方言、民俗、民间文艺、地方文史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从两个方面展开。①加大对不同领域内有代表性的古籍的整理、诠释、解读等的投入力度,力争形成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王晓洁的《兴安蒙学书五种辑注》就是基于安康古代教育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五种古籍的校注完成的力作。这是一部安康本地人的启蒙读物,融合了中国数千年来教子治家、育子成才的成功经验。该书完整收录了清代著名私塾教育家管的《家常语》,张永燮的《张母家训 》,童兆蓉的《小儿韵语》(重刊) ,及两种民间杂字书,其中尤以管的《家常语》地位最高。被称为“中国内地推广‘乐活’概念第一人”的留美海归博士沈立曾在他的《再造书香门第》的演讲中将《家常语》等同于三百千千。②以安康地方古籍挖掘为基础,广泛展开与汉中、商洛相邻区域文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对话交流,以充实、发展、印证安康区域文化研究。同时与陕北文化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以剖析、对比伸展于关中帝都文化的两翼——一南一北区域文化各自的文化属性,进而弄清安康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2境内安康地方古籍的大量失传与古籍需求激增的矛盾

2.1 安康地方古籍现状调查

通过民间走访、专家访谈、古籍存储机构调研、县志及史料整理等初步获得安康地方古籍的总书目。相信随着调研的深入,书目还会有所扩充。数据显示,从南北朝至1919年,正式刊印的安康地方古籍336种,1919至解放前的民国地方古籍77种,共计413种。目前,通过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全国各省市高校馆、公共馆、古籍存储机构官网的书目检索及网上古籍交易平台检索基本确立了89种古籍的具体藏储地、卷册,破损程度。表1列出了89种地方古籍目前藏储地及古籍种数。从统计结果来看,安康地方古籍呈现两大特点:①地方古籍在安康境内几近失传,目前仅安康市汉滨区少儿图书馆藏有5种,占总量的5.6%,其余均流散在安康境外。据查,这与当时洪灾下优先抢救国家级重点古籍的抢救指导思想有关。②地方古籍藏储地分布广泛、零散。除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安康地方古籍种数相对多外,其余均不超过5种,这为古籍的数字化回归增加了难度。

表 1 89种地方古籍目前藏储地及古籍种数统计

案例1 《蚕桑须知》的推广利用

2.2 安康地方古籍需求调查

随着安康在陕南突破发展中活力的不断释放,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的深入化、特色化发展,蚕桑、医药、文化等方面的地方古籍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长期研究、整理的缺乏,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线索太少,古籍检索专业知识的严重缺乏等原因导致许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常为寻找一本专业的地方古籍或地方名人著作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无功而返。

案例2 《张伎陵集》的推广利用

案例2:旬阳人大在名人旅游资源开发中亟需明朝祖籍旬阳的张凤翔的《张伎陵集》,几经辗转,驱车千里仍无所获,最终在网上买到一本真假难辨的同名古籍。

按照“规划”对古籍推广利用的具体要求,古籍文化内涵挖掘需借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不同年代下不同学科内有学术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中华优秀典籍进行整理、诠释、解读,研究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激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古籍宣传推广活动一方面建立中华优秀古籍的宣传推广机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古籍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另一方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组织经常性的讲座、展览、互动体验、技能竞赛等活动。古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依法通过委托、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读书活动相结合,举办中华古籍创客大赛、古籍文化创意产品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开发一批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古籍类文化创意产品,借助国内外图书馆行业会议或学术会议,广泛推介中华古籍类文化创意产品[2]。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应在“规划”的指引下,以满足甚至超值满足地方古籍需求为目标,从简单的“为人找书”向着内涵化、现代化、创意化方向发展。

(7) 地连墙嵌固深度不足。地连续插入比在1∶0.4~1∶0.5之间,加之坑底土体本身自稳性差,监测数据反馈地连墙墙趾向基坑内产生较大位移。

3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实践

与周边区域相比,安康既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没有享誉天下的历史遗迹,更缺少影响时代的历史人物,但南北交汇、东西融合的地理优势,让其境内广泛存在着其他区域少有的多元人文现象和丰富的民间遗存,这让少量的地方古籍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政府官员站在铁轨边,大声道:“矿工同志们,拦截火车是非法的,有困难,有问题,咱们协商解决,请你们立即撤走。”

①古籍藏储地查找。首先,通过对安康地方各古籍收藏部门摸排、广播向民间求助、网上旧书市场查询、向兄弟单位求助均一无所获。然后,文献追踪。在对知网的文献检索中发现,1992年华德公的“中国故蚕书的检索与评介”中记载《蚕桑须知》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可惜的是两家图书馆均正在新馆搬迁,无法提供古籍检索服务。最后,陕西省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利用全国咨询平台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可能有藏。在细致确认后,确定复旦大学1872年的《增刻蚕桑须知》即为所找目标。②古籍文献传递。复旦大学在收到古籍请求后,免费将古籍的高清扫描版赠与我馆。③古籍修复。考虑到用户平时既要搞研究又要指导当地百姓蚕桑生产,为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组织馆里精于古籍的馆员对书中模糊不清的部分进行了修复。④古籍再现。将修复后的古籍进行了纸本转化。⑤古籍捐赠。石泉蚕桑服务中心在签订古籍利用协议后,获得了《增刻蚕桑须知》的纸本文献。

案例1:石泉在筹建陕西省第一个蚕桑文化博览园、鼓励地方百姓种桑养蚕的过程中发现,1809年叶世倬的《蚕桑须知》作为专门研究安康种桑养蚕的古籍不仅对后世桑蚕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指导现今当地百姓种桑养蚕有积极实践指导意义,两年寻觅仅得此书的序。

为进一步掌握安康地方古籍的需求状况,针对安康1区9县的部分企事业单位、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古籍藏储单位、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名人进行了近30场走访,发现除上述地方古籍外,《陕西境内汉江贸易稽核表》、《西津义渡乘》(“西津”今安康七里沟)《念庵罗先生文集》《家常语》《读易蟊测》《治河管见》《三省边防备览》《医学纂要》《伯牙奉琴》《印光法师文钞》《太极探奥》等涉及安康教育、贸易、测算、水利、军事、医药、音乐、佛学、养生等方面约50多种古籍同样面临求而不得的窘境。相信随着调研的深入,更多的古籍需求静待挖掘与满足。

为辨别用户手里《张伎陵集》的真伪,对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藏有的《张伎陵集》进行了详细了解。比对发现,用户手里的古籍与省图版本相同,与国家图书馆的版本相比省图版本内容更完整,但清晰度较差。另外,所有版本中,7卷的《张伎陵集》都仅存3卷。为帮助用户找到后四卷,按照网上线索,与最可能藏有后4卷古籍的浙江天一阁取得联系,最终确定《张伎陵集》后4卷已经消亡。为不影响用户利用,用国图版本对省图版本中的模糊不清部分进行了校对修复。

4“规划”下安康地方古籍深化推广利用的整体思路

① 广义概念上的庆历学术,并不只局限于庆历这个年号,主要是指这种学术思想以及学术风气在庆历前后达到高点。

4.1 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内涵化

对现阶段安康地方古籍的保护、推广,有观点认为,文化传承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对于已经失传的地方古籍没必要耗费人力、财力。著名的医药专家汤一新则认为,对文化不能优胜劣汰,否则一个国家就太短视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保护“落后”,因为这种所谓“落后”是人为的。那么对于天灾原因导致失传的安康地方古籍是不是更应被后世子孙加以保护和实施推广利用呢?

4.2 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现代化

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现代化应包含推广手段现代化、推广形式现代化。推广手段现代化指古籍的推广宣传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人们认知习惯,打造多样化推广宣传平台,例如,建立安康地方古籍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向民众进行古籍信息推送。推广形式现代化指古籍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吸引大众的眼球,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例如,除常用的讲座、展览外,可以将一些反映古代安康生产、生活的场景进行艺术加工,然后以安康的紫阳民歌、汉调二簧、小场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形象展演。另外,可以在古籍的推广形式中引入一些互动体验。例如,在案例2,查找《张伎陵集》的过程中,发现张凤翔留世作品还有《疏草》《吴斗及委张氏墓表》等大量书法作品。为使民众在“游”中生动领略张凤翔书法的魅力,旬阳可以在景点设置 “碑刻临摹”体验点。甚至,古籍的推广利用可以将地方盛大的民俗活动作为切入点,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场景再现。例如,安康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枢纽,汉水航道帆船林立,物流不息。故有不少水利、水运等方面的古籍,如《陕西境内汉江流域贸易稽核比较》《兴安西津义渡志》《千工堰改良水利条规》《治河管见》《汉江形胜记》等。今人可将此类古籍进行挖掘、整理、编制,将当时人们在汉江的生产、生活借助目前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民俗活动——安康龙舟节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向全国人民进行生动展示。

4.3 安康地方古籍推广利用的创意化

在这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安康古籍推广利用创意化的集中体现。目前,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整个古籍保护体系中尚属新领域。

第二,加官同,看殿阁。四殿二阁的排位自高而低依次是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翰林学士低于殿阁大学士。以殿阁大学士之外的头衔进内阁须额外注明,如“入”“直”内阁等。

为使古籍文化创意产品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格外重要。例如在案例1中,鉴于《蚕桑须知》对鼓励、指导地方百姓种桑养蚕有重要参考价值,《蚕桑须知》的古籍创意产品开可以从如下进行,组织馆员对古籍中涉及生产的关键部分进行编辑,并由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配置插图,形象再现生产场景,最终制成精美手册,发放给地方百姓,便于百姓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这样的古籍产品看似简单,却极为贴合百姓需求,也最能发挥古籍产品的价值。另外,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可以与国家的发展形势相结合。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EB/OL].https://item.btime.com/00v9q48cldcpqdpsdivttp5mqpv,2017-11-28.

[2] 刘杨. 文化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6/content_5223039,2017-11-28.

[3] 曾淑贤.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谈古籍资源创意教育推广及文创加值[J]. 新世纪图书馆,2016,(11):34~41.

[4] 宋兆霖.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籍展览与教育推广——以“邻苏观海——院藏杨守敬图书”特展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2015,(10):34~40.

[5] 安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康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中图分类号: G2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8—0111—03

收稿日期: 2019-04-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安康地方古籍的普查、回归及创意推广”(编号:18JK00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贾娟(1982-),女,硕士,馆员。

张刚(1967-),男,硕士,副研究馆员。

标签:;  ;  ;  ;  

洪泛区地方古籍推广利用实证研究-以安康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