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特色的诗歌教学_古诗词论文

基于古诗特色的诗歌教学_古诗词论文

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特质论文,诗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样的古诗词教学才有效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古诗词的基本特质说起。因为只有了解了古诗词的特质,才能明白古诗词教学到底要教什么和怎么教。

      一、古诗词的特质

      概括起来讲,古诗词有四个方面的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1.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中的物象营造出的境界,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只有28个字,却将10种物象巧妙组合成一幅非常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孤寂痛楚的情思。

      2.情感美

      无“情”不成诗。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产物。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就借田园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隐居之情。

      3.建筑美

      建筑美在古诗词中多指结构、样式、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的美。比如,《诗经》的复沓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音韵美

      音韵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由平仄、押韵和节奏等因素构成。正是和谐的音韵使诗歌产生了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进而使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强烈,形象刻画更加鲜明,艺术感染更加有力。

      弄清古诗词的基本特质,自然就会明白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指向——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内容解读型

      这种类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把教学落点放在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上,通常是按照“介绍作者——朗读感知——分析诗句——品味语言——领会主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类课理性分析有余,感染熏陶不足,缺乏古诗词教学应有的韵味和美感。

      2.方法指导型

      这种类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把教学落点设计为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详细介绍某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课文并拓展迁移到其他同类诗歌的学习上。受中考影响,这类课往往倾向于选择常见考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落点,强调解题规律与答题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快速答题能力为要务,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这两种类型的古诗词教学都违背了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我们现行的文学鉴赏是没有情感的,而不投入情感的鉴赏往往沦为对作品大意的冷漠复述,对作品主题的冷漠说明,对作品写作艺术的冷漠介绍。在如此多的‘冷漠’下,我们还能期望殷殷守候的学生有多少精神的愉悦?”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入境”是古诗词鉴赏活动的核心。美学家朱光潜主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需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开朗,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些话都强调了鉴赏诗歌要经由“直觉”进入“意境”。

      读者鉴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与诗人将审美体验通过意象营造意境创作诗歌的过程是互逆关系。读者鉴赏诗歌时的丰盈“入境”感受,实际上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恣意绽放的结果。为此,教师要想引导学生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具体方法是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泳”的路径进行教学设计。

      1.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

      灵性是古诗词的鲜活气脉。教学古诗词,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古诗词诵读指导应与古诗词的四个特质吻合,主要包括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等内容。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古诗词教学中,授课者激情澎湃的诵读与入情入境的指导,能令学生在享受教师课堂艺术的同时品尝到学习古诗词的无穷趣味。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教学《将进酒》时,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指导学生朗读——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特别是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环节,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肢体语言,更是将学生完全带入了诗歌创设的意境中。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课堂上真正能示范朗读好古诗词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对古诗词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把握不够。事实上,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古诗词,调动学生的现场情绪,感染学生的情感体验,远比播放多媒体录音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给古诗词添加一些语气词,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一位教师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就针对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巧妙设计了加减语气词朗读指导法: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先让学生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哪”,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读,表现诗人内心的平和恬淡。这一设计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效果非常好。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读书方法,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似乎已经基本消失。古诗词教学中的吟诵,主要是为体味古诗词韵味,再现古诗词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和音韵美,切不可画蛇添足。

      2.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

      意境具有整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入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古诗词的整体性。古诗词教学中“入境”最根本的途径是借助意象进行想象。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顺利进入诗词意境从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春望》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A.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读《春望》,并思考在沦陷后的长安城杜甫望见了什么,可用诗句回答。

      B.请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________”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C.指导学生朗读《春望》。

      D.指导学生思考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实用的“入境”法,在此基础上的品析会更深入、更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教学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教学整体性的鉴赏原则,因此切入口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请看肖毅老师教学《饮酒(其五)》时利用“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进行的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1]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并思考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

      (学生指出陶渊明的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南山、飞鸟等自然之景。)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开始由“象”入境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描绘的“诗意图”中,你们能领悟到诗人心中有些什么呢?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以及过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是在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其实,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因为他有所放弃,即他有许多“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还有哪些“无”。请用“无”组一个词,并用这个词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没有了案牍、迎送之烦忧。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他所向往的生活以及眼前的美景,他的精神已经进入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便是“无我”之境,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这一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有”与“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主问题,从“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渐入佳境。这一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找到了进入作品的突破口,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了作品的核心价值。

      (3)比较对照法

      这是一种很好的“入境”教学法,可以促成资源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浅薄平庸。青春语文代表人物王君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时,就巧妙地将这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2]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问题: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洲”了!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能“梳洗罢”,可李清照却是“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她一定非常愁闷。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的情景,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见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做。李清照呢?她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已经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她干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了,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则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

      (生鼓掌。)

      生:《望江南》中的女子是在经受希望的煎熬,李清照则已经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经受希望的煎熬更痛苦。

      师: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甚至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现在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这两首词,品味一下它们在具体描绘愁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味,进而对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3.涵泳——古诗词教学的根

      涵泳其实是一个品味诗词语言、意境、情感、手法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整体性反复感受和体味,最终获得对诗词深层次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泳,诵读品味是一法,入境体味也是一法。引导学生涵泳古诗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意境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将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鉴赏的诗意所在。比如,李煜的《相见欢》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望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整首《相见欢》每一句都包含着一幅画,几幅画共同描摹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愁思图”。读者鉴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所谓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并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描摹这样的画面、营造这样的意境。比如,教学《相见欢》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想象上阕画面的基础上,追问学生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这样,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与词人的心境有关。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赏析词句描绘的画面,用第一人称进行再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描摹所见所感,学生对《相见欢》词意词情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入。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与缺乏时代背景知识而出现只知其意而难以体验其情的情形。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及时适当的链接支援,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主旨,品味诗词的情感。有位教师教学《武陵春》,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虽然能说出其包含了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而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的心头之痛。课堂上,执教教师适时引入词人所著《金石录后序》中“猜书赌茶”的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婚后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还在今昔对比中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不仅能使学生知“愁”,还能使学生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涵泳词句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进而达到涵泳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比如,教学《登岳阳楼》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课堂上,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探究深入,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补充,集思广益,真正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泳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古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表现方式与写作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同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和学习。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分析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比如,教学《武陵春》时王君老师是将它与《望江南》进行了同向比照阅读鉴赏,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其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整合在一起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教学古诗词的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古诗词大海中遨游,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也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标签:;  ;  ;  ;  ;  ;  ;  

基于古诗特色的诗歌教学_古诗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