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实践路径
□ 陈建军 黄 洁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其中如何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形成一体化的合力,成为落实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关键环节。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接轨上海,提出了全省域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各领域互动合作,扬长补短,使优势更优、长板更长、短板补长的大方略。
浙江全面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高站位包含“全方位对接”和“全省域融入”两个方面。近年来,仅沪浙双方签定的合作协议已有40多项。浙江各地级市正在积极推进与上海全面接轨,并以协议的形式确立了顶层设计层面上的接轨和具体领域的合作,着力破除空间平衡、项目合作以及全方位对接“系统集成”等问题。
浙江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构建通路,打造平台,练好内功。一是构建通路。要构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空间廊道和通路,在空间上形成“点”“轴”“面”的对接通道,解决省内近沪地区和非近沪地区“一体化”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空间问题。二是打造平台。打造能让政府和企业共同施力的政策和市场平台,打造浙江企业接轨上海的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一可以为发挥浙沪两地的合作创造空间机会,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达到“1+1>2(或1★N>N)的效果;二可以在政府的一体化政策支撑下,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与分配利益,降低企业合作成本。三是要练好“内功”,实现“长长互通,以长补短”。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实际上是一个“互通互换,共占共享”的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过程,要使得接轨合作的双方都有积极性,需要浙江方面练好内功,增强吸引力,把握主动性,通过发挥优势、做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拉长自身长处,以己之长换人之长,实现以长补短。
临泽县制种玉米膜下滴灌与常规大水漫灌对比试验中,膜下滴灌处理的株高和穗位高均低于常规处理,穗长为14.5 cm,较常规处理增加0.6 cm;秃尖长为0.8 cm,较常规处理减少0.3 cm;穗行数和行粒数分别为14.49行和19.1粒,分别较常规处理增加0.29行和0.9粒;千粒重为335.9 g,较常规处理增加10.8 g。膜下滴灌折合产量(鲜穗)为14 502 kg/hm2,较常规处理增加1 395 kg/hm2,增产率为10.64%。
首先,是打造“点—线—面”空间平台和通路,多极推动实现“全省域融入”。
“全省域融入”,需要在空间上打造由“点—线—面”联接的、具有全方位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合作平台,实施多极推动的空间合作战略。
二是轴对接。以近沪地区为牵引,打造辐射全省域的四条发展轴线,带动浙江全省域,特别是非近沪地区与上海的接轨,进而辐射长三角全境。一是推动G60科创走廊向浙江腹地延伸,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和上海的合作;二是构建从上海沿杭州湾直到台温的沿湾沿海联动发展轴,把接轨上海和浙江的大湾区建设连接起来;三是构建杭湖宁生态发展带;四是构建杭黄生态旅游产业带,把浙江的大花园建设充分融入与上海及长三角的全面接轨工作中。
一是点对接。抓住浙沪合作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性空间节点,如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商务区、大小洋山港、平湖上海(临港地区)等一体化重点区域,将其作为对接上海的重点区域。打造“飞地”形式的共享空间创新平台,助推浙沪两地的互通共融、合作发展,为浙江非近沪地区企业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提供空间可能。突出制度创新,以打造创新空间平台为抓手,系统整合与发挥浙江在创新、商务、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汇聚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顶级人才。以浙沪营商环境共享、公共服务共享、企业资源共享、数据信息共享、生产技术共享和人才共享为驱动,实践全新合作模式,实现浙江与上海的互利共赢。
随着国家开发战略的实施,汽车运输交通流量大幅度增长,公路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公路交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对公路的“建、养、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公路施工的工作量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新型的机械设备、高素质的机械人员、专业化的机械队伍,以适应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如何配置、管理好公路机械设备,已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1.市场主导原则。按照市场规律,在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发展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充分相信辖区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智慧,尊重企业“+电子商务”的自主经营权。
洋山港
三是面对接。近沪地区与非近沪地区形成合力,实现“全省域融入”。在四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层面上与上海实现接轨,加快推进浙沪一体化进程。加快杭州都市圈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嘉兴、湖州等地双向融入杭州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为抓手,以大湾区建设为行动依据,分层次、分科目整体切入浙沪一体化发展框架。在基础设施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方面等向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双向联动,而在营商环境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则遵循先易后难、先省内后省外的两步走方针。
其次,以产业一体化导向,形成系统集成,实现“全方位对接”。
长三角各区域之间最大的关联是经济关联,又主要体现为产业关联。但由于发展阶段、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均有所不同,造成了产业发展格局上较大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长三角各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业同构性。因此,产业合作就成为“全方位对接”重要突破口之一。以浙沪为例,浙江现有的产业可分成与上海的差异型产业和互补型产业两类。其中,互补型产业应该是浙江全方位对接上海的重点。互补型产业突出地表现在数字(信息)经济、海洋经济、金融产业等在浙沪两地均有较大生产优势的领域,代表着未来我国甚至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对于这一类产业,浙江应加快与上海进行资源互换,强强合作,形成差异化发展和产业链分工格局,共同打造自主可控开放协调的全球价值链高地和控制枢纽。要特别强调面向全球竞争的产业合作与分工。对沪合作要突破单一的重视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移的套路,强化“系统集成”的合作模式,将产业合作与营商环境一体化和科创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
再次,多层次组织保障,完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衔接。
应进一步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构建合作平台,实施合作项目。要在长三角已有的“三层四级”的合作体制机制下,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间合作与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相融合的制度设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方面,推动浙江有实力的企业主动牵头联络各方,成立具有行业特征或产业链属性的长三角产业联盟或类似的组织机构,以构建产业发展协商协调平台来破除要素流动的行政区壁垒,主导推动统一市场体系的完善。二是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空间组织方面,主动倡导建立覆盖浙沪乃至长三角全域的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协调协作组织,并将其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推动浙江和长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进行制度创新。三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对接方面,突出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全面融入长三角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政产学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联盟机构。策
(作者分别系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宁
标签:长三角论文; 接轨上海论文; 实践路径论文;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论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