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变化、问题与趋势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变化、问题与趋势_经济论文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变化及其问题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新变化论文,趋势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东亚奇迹”。30年前亚洲产出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目前已上升到1/4以上,预计到21世纪初将再升至1/3。国际组织和许多学者对“东亚奇迹”作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各种见解。应该承认,东亚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比较复杂,决不是一、二个因素说明得了,它不仅涉及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也涉及整个国际大环境。单就经济因素而言,国际上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东亚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一种对东亚非常有利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即抬轿子理论。两个超级经济大国,抬起了一个繁荣的东亚的轿子。意思是说东亚繁荣秘密在于日本提供技术,发展中东亚提供廉价劳动力,美国提供市场,从而实现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的优化组合和循环。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但有一定道理。60、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日本、“四小龙”和东盟国家与美国的关系确实反映了这一分工模式。可是80年代后期,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与东亚国家贸易摩擦加剧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蔓延,东亚国家(地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大大下降。10年前的1986年,台湾大约近一半的出口是输往美国,而韩国对美国出口约占其出口总额的40%,日本占到了39%,菲律宾占35.6%,香港占31.3%,新加坡也占了23.4%。但是,到1995年,仅10年期间,东亚地区出口到美国的份额平均下降到大约25%左右。80年代末,美国先后取消了给亚洲“四小龙”普惠制待遇;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西欧经济也不景气。可是,西方经济环境恶化并没有对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1990—1995年,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乃保持8%的高增长,名列世界第一。过去所谓美国打喷嚏,亚洲准感冒的情况不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东亚地区内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互补大大加强。

目前东亚区域内经济合作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1.东亚国家(地区)相互成为各自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主要是在美、日之间以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和美、日之间进行的。美国地理上虽然不属东亚,但美国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极其密切,从经济角度上看,谈论东亚经济合作是不能离开美国。90年代后,东亚贸易流向和合作伙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过去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东亚国家(地区),现正在转向东亚区域内的相互贸易,彼此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显著下降。1986年,美国从亚洲的进口额创造了最高纪录,达到亚洲出口总额的34.1%,但在随后的10年里便逐步下降,1990年降到26.3%,1993年降到24.8%,1995年又降到22.7%。相反,美国对亚洲的依赖却逐渐增大。1986年,美国对亚洲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24.5%,1995年达到1741亿美元,约占其出口总额的30%。美国和亚洲的贸易,绝大部分是和东亚国家与地区进行的。

现在日本与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贸易日益密切,所占比重也愈来愈大。1995年,日本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出口额达到1687亿美元,这几乎是它对欧盟各国和美国出口额的总和,日本对欧盟和美国出口额合计为1764亿美元。日本在向亚洲主要是东亚国家(地区)大量出口的同时,也从亚洲,主要从东亚大量进口。1995年度日本从亚洲进口的产品已占其进口总额的41.5%(1991年度为32.2%),远远超过从美国进口的25.6%的比率。

至于亚洲“四小龙”、东盟4国和中国,相互之间也已成为主要贸易伙伴。目前东亚地区内部贸易约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这与10年前情况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反映了东亚地区对区域内的需求和相互依赖正在迅速增加,该区域内物资流通的自我循环结构正在形成。

2.区域内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尤其是“四小龙”成为继日、美之后东亚第三大的投资者。直接投资是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支柱。日本无疑是本地区最大的投资者,1995年度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度增加15.8%,但对亚洲投资增长了18.2%,连续两年超过了对欧洲的投资额。到目前为止,日本在亚洲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已达1000亿美元,大致是美国在亚洲直接投资额的两倍。日本在亚洲的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四小龙”、东盟和中国。日元升值迫使日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被日本看好的东亚地区。通过对外投资,日本不仅加强了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合作,而且大大有利于日本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

美国是东亚地区第二大投资者。90年代以后,美国对东亚地区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即使在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期间,美国对欧洲、拉美投资都连续下降,唯独对亚洲投资持续增长。美国在亚洲的投资的重点,也是放在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

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最大的变化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从过去资本净输入者转变成资本净输出者。目前亚洲“四小龙”已成为本地区仅次于日本、美国的第三大投资者。在某些国家可能成为最大的投资者。例如,自1990年以来,对东盟国家最大的投资不再是日本和美国,而是“四小龙”。从1990年至1994年上半年为止的投资总额看,“四小龙”的投资总额为230亿美元,日本为191亿美元,美国为71亿美元。“四小龙”,对中国最大的投资者是香港,其次是台湾,美国、日本排第三、第四位。值得注意是,近年来,韩国和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非常惊人。韩国和台湾只是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才迅速扩大对外投资。例如,韩国企业早在1968年就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截止到1996年6月底,累计直接投资额已达206亿美元,其中90%是在最近几年完成的。台湾的对外投资规模比韩国还要大,也是在最近几年实现的。

目前东亚国家与地区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80%以上是来自本地区内的投资,这对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3.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贸易和投资是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两大支柱,有利于区域内优势互补,促进了国际分工发展。长期以来,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是以占有优势地位的日本为主导,所谓雁形结构,就是日本企业在亚洲投资战略部署,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处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日本利用其发达的制造业生产工业品,出口到东亚地区,然后从东亚地区进口大量燃料、原料和农产品。这是一种以工业品交换初级产品的旧的国际垂直分工格局。从60、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在东亚地区产业分工基本上乃旧保持这种态势,所不同的是,过去是出口最终产品,现在是出口零部件,在东亚国家(地区)组装成品,目的是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然后再出口到美国等市场。

自80年代中期日元大幅升值以来,由于国内成本上升,削弱了日本产品出口竞争力,迫使日本不仅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且也把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产业转移到东亚地区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关系和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工业水平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有所增强,日本跨国公司尤其是电子、汽车、家用电器等制造业跨国公司,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出发,投资战略有所改变,开始从单纯利用廉价劳动力转向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分工,导致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水平分工的发展。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是日本制造业海外投资最多的地区。目前亚洲市场占日本海外制造业投资的42%,不久将增加到50%。

日本一些大跨国公司正在进一步拟定扩大在东亚地区水平分工合作。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最近宣布,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丰田公司将利用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内零件流通关税优惠的政策,使该地区成为一个产销分工的区域,由丰田公司在各国的工厂生产不同的零部件,以提高生产效率。丰田公司亚洲部负责人说,该公司将以新加坡为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内的监督与协调中心;在印度尼西亚生产商用汽车的K型引擎;在泰国生产L型小货车引擎与零件;以菲律宾为变速装置与传动装置的生产与出口基地;在马来西亚专门生产方向盘及轮轴等零部件。该公司还将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零件厂和主要零件供应商之间建立电脑网络,以便使各地的工厂能迅速掌握所需原料的供应情况。其它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和美国跨国公司也有类似的计划。如果这些计划得以实施,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性质将出现很大变化,合作的水平也会有显著提高。

4.区域内多边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欧洲、北美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双边经济合作居主导地位,而不是通过约束性的多边协议进行。这一特点是和亚洲的多样性、复杂性有关。然而,随着东亚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浪潮的推动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1993年的西雅参会议上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设想;1994年的茂物会议确定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亚太经合组织中,发达成员到2010年,发展中成员到2020年,取消贸易和关税壁垒,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1995年的大阪会议通过《行动纲领》,开始把设想和目标变成现实的行动,18个成员在会议上首次宣布他们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第一步具体行动措施。大阪会议还强调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两大支柱。通过了加强与亚太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领域的合作;1996年11月,将在菲律宾召开的会议将根据《行动纲领》制定相应的“马尼拉行动计划”和单边行动计划。亚太经合组织中,东亚国家与地区占大多数,亚太经合组织多边合作稳步发展,将有力地推动东亚经济合作。

东亚地区还有一个次区域多边经济合作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2年,其目标是要在21世纪初,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近年来,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加快。1996年6月,第9届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及经济部长非正式会议,在降低农产品关税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将未加工农产品的关税率在2010年降到最低点。成员国还同意考虑将“共同有效优惠关税”产品的税率到2003年降到零,而不是原定的0—5%。同年7月,东盟还成立了东盟国家汽车联盟旨在成员国在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采取分工互补的方式,跨越国境相互提供汽车零部件。有人预测,2000年东盟区域内的汽车销售将超过200万辆。

除了上述两个多边合作组织外,东亚地区还出现许多利用地理邻近优势,自愿组合经济“增长三角”,如新、马、印尼增长三角、泰、马、印尼增长三角、湄公河流域开发区、华南经济圈、图们江三角洲开发区等。“增长三角”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优势互补。

5.中国对促进东亚经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是东亚地区发展中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目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列世界第十一位;每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为东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中国对外贸易的80%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85%,均在亚太地区,东亚国家(地区)占了其中的很大部分。中国与东亚国家(地区)经贸关系非常密切。

从贸易来看,中国与东亚各国(地区)互为主要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香港是中国大陆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也是台湾最大的出口贸易顺差地;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也在迅速发展。中国日益扩大的进口规模,为东亚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出口市场,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今年8月,日本贸易振兴会发表的一份报告说,1995年全球出口额增长19.5%,而东亚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上年增长21.7%,这“部分地是由于中国市场吸收巨量货物能力”所致。

在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中国也为东亚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市场。截至1996年6月底,在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7万多家,已开业的超过12万家。中国实际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已达1546亿美元。在引进的外资中,香港和沃门占60%,居首位;台湾其次,占8.5%;美国居三,占8%;日本略低美国,占第四位。此外,韩国、新加坡也名列前茅;东盟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也在中国有很多投资。大多数在华的外商企业都获得丰厚回报,它们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

除了贸易与投资双边合作外,中国还积极参加并大力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开展多边经济合作。1995年大阪会议上,中国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单方面削减4000种进口商品关税率,将平均关税率从35%降到23%;同时还宣布取消对176种商品进口配额的限制。1996年11月即将在菲律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政府将提出在2000年将现在23%的关税率再下调至15%。中国还准备在2020年前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划,全面废除非关税壁垒。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中国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诚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是和冷战后国际大环境变化、经济国际化以及东亚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分不开。冷点结束后,世界各国注意力和重心转向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福利上面。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国际化迅猛发展,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两极格局瓦解对东亚地区不利影响较小,东亚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东亚地区的差异性、复杂性和东方文化特点,使这一地区经济合作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

东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主体有主权国家政府、地区经济体、国营企业、民间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民间机构等。合作虽然使各方受益,但各主体的目标和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合作过程和利益分配上,可能出现一些摩擦、矛盾,甚至冲突。目前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情况来看,有几个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1.贸易不平衡引起的摩擦和矛盾。东亚地区贸易摩察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美日、中美和日本、美国与“四小龙”、东盟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其中最激烈是美日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在美日贸易发展史上,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曾经爆发“纺织品战”、“钢铁战”、“汽车战”、“半导体战”、“录相机战”等等。今年“胶卷战”又成为美日双方贸易争端的新火种。美日两大经济强国的关系是一种“强强型”的竞争关系。贸易摩擦的实质是争夺销售市场。美国一向以开放市场自居,指责日本封闭市场,不让美国商品进入。美日贸易导致美方产生巨额逆差,引起美国朝野强烈的不满,要求美国政府对日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开放市场。日本否认美国责难,反责美国企业经营无方,缺乏竞争能力。因此,美日之间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时有发生。但对美日贸易摩擦的严重性不必估计过高,双方出自多方面考虑,最终总会以妥协得到暂时解决。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出现,有时甚至很尖锐。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与美日完全不同。美国是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中国内美国提供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是一种“强弱型”互补关系,理应对双方都有好处。为什么出现摩擦呢?美国说美中贸易不平衡,美方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其实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积极地、不断地逐步开放市场,成绩有目共睹。美国声称,199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95亿美元,按中方统计,当年中方仅顺差75亿美元。差额为何如此巨大?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对经香港转口贸易数字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但是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正原因还在美国本身。美国对华实行制裁和高新技术领域对华出口实施严格限制是造成双边贸易失衡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从美国进口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但美国政府总是横加阻挠,自动放弃中国市场,这能怪中国市场不开放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中,还常常人为地加入政治因素,作为向中国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达不到目的就以制裁相威胁。美国这种蛮狠态度如不改变,中美贸易摩擦也在所难免。鉴于保持中美正常关系对双方都极为重要,贸易争端最终还是可以通过谈判协商获得解决。

日本与“四小龙”、东盟国家的贸易也是不平衡,“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对日贸易中长期出现巨额逆差,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需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高档消费品所致。1995年度,日本对亚洲出口已连续13年增长,目前已超过对美欧出口。日本对亚洲贸易的顺差现已超过对美贸易顺差。据日本大藏省数字,1995年日本对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贸易顺差达到6.6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同期对美国贸易顺差额的1.5倍。

贸易不平衡引起的摩擦和矛盾,应通过有关各方谈判解决,处理不当将对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2.国内产业和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问题。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实施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工具,而跨国公司则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发展中国家引进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是与跨国公司开展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是一支拥有极其庞大的经济力量的组织。全球最大300家跨国公司的总资产目前几乎占了全球生产性资产的1/4。1995年,全球最大200家跨国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3%。三菱公司的经济力量要比印度尼西亚大,福特汽车公司的经济力量比沙特阿拉伯或挪威更强大。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当中有一半以上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建立自己的控制系统。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力量是对它们的主权和管理本国经济能力的挑战。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推行新的全球战略:抢占第三世界市场,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和高技术企业正在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直至中国的广大地区范围内,建立国际生产、营销和开发网络,作为开展全球竞争的基地,并最大限度地占领这些国家(地区)的市场。

目前东亚许多国家(地区)的某些产业和市场已完全掌握在美、日、西欧跨国公司手里。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的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计算机工业、通讯工业基本上由外资所控制。花旗银行夺得泰国信用卡市场的40%。东南亚汽车市场的90%为日本公司所占领。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有所见。中国电子、通讯、电梯和部分机械行业,外资占有很大比重。机床行业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1990年的70%,急剧下降到1995年的30%。在某些轻工行业,外商企业产品占有相当大的国内市场。1995年,外商企业产品销售额在洗衣粉行业约占35%,化妆品占36%,香皂占40%,医药占13%,电子产量占1/3,扣除出口约占10%。在某些饮料行业中,外商企业产品所占的比率也相当高。但总得来看,外商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仍然很小。1994年外商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66%。

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但是,外资进来后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如何做到既要使外商有利可图,发挥其与我合作的积极性,又要维护民族工业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3.偏重投入型经济模式不利东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开展高水平合作。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令世人羡慕,但也存在很大隐忧。问题在于增长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东亚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投入的基础上,即大量投入资金(包括引进外资)、廉价劳动力和物资上面。尽管这些国家(地区)引进不少先进技术,但大多数国家(地区)吸收、消化能力低,研究与开发薄弱,独自创新的高技术及其产品更少。亚洲各地的主流产业都是组装型产业。日本、美国等外国资本主要是以组装业为主,向亚洲投资,或与当地资本合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而不是进行技术转让。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技术水平始终落在美日发达国家的后面,难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的竞争和合作。而且不少在东亚国家(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靠少数几个支柱行业支撑,如电子行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泰国、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旦这些行业产品出口受阻,整个经济就会滑坡。今年国际半导体需求疲软,这些国家(地区)出口立即下降,预计今年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不如去年。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短期的景气循环因素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刻的结构性背景。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外交季刊》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经济并非以创造性高科技因素为基础,只是靠大量投入劳动力、外资等资源,终将因为收益递减而难保高速增长的势头。他的结论是,所谓“亚洲经济奇迹”本身只是神话。我认为克鲁格曼的分析是有道理,但结论太悲观了。

对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来说,投入型发展模式确实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否则东亚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可行的出路是将粗放性经济转变到集约性经济,投入型经济转变到效率型经济。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世界范围内建立的新模式的基础。这种模式正在引起世界经济结构与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模式转换,赶超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提高、普及,对民族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方面,要大力培养自己的研究开发人才,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独立自主但不排斥国际合作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东亚地区科技创新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即使拿本地区最发达的国家日本来说,其基础研究也远不如美国和英国。日本的优势在于应用和开发能力特强,技术转化为产品极快。欧美人常常抱怨美国、欧洲的创造发明,往往在日本先开花结果。日本虽然占了便宜,但基础并不牢靠。日本人现在也意识到这一弱点,正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投资。至于东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科技人才缺乏,研究开发能力低,成为模式转变的重大障碍。现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加紧人才培养和科技资金投入,以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韩国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韩国三星电子公司1996年11月4日宣布,该公司花2年半时间,已独家开发成功当今世界上最大的1000兆位芯片,其功能为256兆位芯片的4倍以上。三星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64兆位芯片的公司之一,并且首家开发了256兆位的芯片。目前三星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产品生产公司之一。

4.东亚地区不稳定因素对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影响。冷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总得来说是比较稳定,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但也潜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统一、海域岛屿主权争端、边界领土纠纷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涉及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十分敏感,也十分棘手。处理这些问题应从维护地区稳定大局出发,通过对话,和平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暂时搁置争议,待时机成熟后再解决。如果处理不当,潜在问题就会变成现实争端,引起矛盾和冲突,这对本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与合作都是不利的。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如何呢?根据现有情况看,前景极好。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扩大还是缩小,前景看好还是暗淡,关键要看该地区经济是否发展,收入是否增加,市场是否扩大。按此标准如果打分的话,东亚地区都占世界最高分。预计到本世纪末,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可维持7—8%的高水平,乃列世界第一。东亚人均收入增长率也是世界最快的。至于日益扩大的市场更是令人兴奋。尤其是近几年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大增,进口规模日益扩大。1990年至1993年间,亚太地区进口增加额为2278亿美元,占此期间全世界进口增加额的80%。其中亚洲“四小龙”占30.0%,为最多,其次是中国,占26.2%;美国居第三位;东盟居第四位,占13.6%;而日本的进口增加额仅为6.1%,还不到东盟国家的一半。亚洲“四小龙”再加上中国和东盟在内的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过去4年间,其进口增加额占亚太地区进口增加额的近70%,这是令人感到吃惊的。

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亚市场还将成倍扩大。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菲利普·姚在一次会议上说,据估计,亚洲食品工业市场平均年增长率为5%至12%,而已经饱和的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增长率仅为零到3%。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认为亚洲不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宣称,1999年亚洲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芯片市场。到本世纪末,东亚地区用于基础设施费用就高达1.5万亿美元,中国将占其中一半。如此巨大市场不仅为区域内开展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而且也吸引了全世界厂商争先恐后涌入,寻找合作机会,分享大市场果实。

今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可能出现如下一些趋势。

首先,争夺东亚大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商场如战场。东亚大市场如同一块强力磁铁吸引全世界商场高手前来参战。企业视市场如生命,失去市场企业也就不能生存,因此竞争必然是非常激烈。目前竞争主要是围绕日本、中国和东盟三大市场进行。竞争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既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高技术产品;竞争的对手既有发达国家大公司,也有发展中国家大中小企业;竞争的手段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夺取市场份额,各国厂商势必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以求一搏。

21世纪初,东亚地区头号争夺目标很可能是汽车市场。目前争夺东亚汽车市场的架势已经摆开,参战者不仅有实力雄厚的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业巨头,也有初出茅卢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公司。韩国是继日本之后崛起的又一个亚洲汽车生产大国。1994年韩国的汽车产量达230万辆,一跃而成世界第五大生产国和第六大出口国。预计在2000年韩国可能形成年产汽车500万辆的能力。除韩国外,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都把汽车工业作为21世纪本国的主导产业,大力加以扶植发展。一场争夺东亚汽车市场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就是一个明证。今年初,日本《每日新闻》赫然标题刊登,“中国是巨大的汽车市场,日、美、欧争夺激烈”。类似报道现在充斥各国报刊,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次,双边经贸合作和多边经贸合作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相互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是一种传统的合作形式,因灵活方便,深受各国欢迎,今后也会继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将会逐步得到实施,但由于各方的要求和目标不尽一致,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和矛盾,经过协商对话,问题还是会得到解决。因此,多边合作应照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渐进发展。

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双边合作开展得越好,多边合作的基础也就越牢固。反之,多边合作的成果也为双边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第三,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合作。东亚经济合作不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而是和世界各地保持极为密切的联系。东亚经济合作深入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融合,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从而为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东亚经济合作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必然,它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其间还充满着许多矛盾、斗争和冲突,但是,合作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东亚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对稳定东亚局势,加强东亚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都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  ;  ;  ;  ;  ;  ;  

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变化、问题与趋势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