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城市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科学是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的主题。人们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科学的认识和规律的掌握则在不断加深。城市科学是交叉学科,是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很强的学科。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科学;城市科学又能动地推进城市发展到更新的阶段,使城市的质量、效能、特色更加鲜明。它们相互促进,不断丰富,使人类在地球上的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城市——更加美好。
人们就在这样一种基本关系和基本认识下,迈着步伐走向成熟的境地。
一、简略的回顾
中国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变迁史。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则是在1984年1月正式成立的。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研究风起云涌。各级、各方面的领导者,各路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律,从学科上看,经济界、地理界、行政区划界、国土界、社会学界、建筑界、管理学界等都十分活跃,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有不少专家提出“学派”见解,将城市分成各种类型,提出追求目标和达到的境界,如“山水城市”说、“园林城市”说、“国际城市”说、“小康城市”说……,其基本出发点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运用到城市发展和城市科学中来,各家之言都有价值。然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熟度来衡量,还是属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称不同的“流派”、“学派”,还不能说哪个“学派”最佳、最正宗。因为没有达到可以概括、可以规范城市科学(或城市学)的高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可以通俗地讲: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切因素,都是应该研究的内容。首先是丰富它,而后才是概括它。
十多年来,人们对“城市”的认识逐步加深了。虽然,对于什么是“城市”,仍属众说纷纭,仅定义就有30多种,但从总体上观察和分析,它的主要特征是:人为主体,人口、设施、活动、物质、科学、技术、文化、人工生态环境高度集中的有机的动态实体,是人类进步的结晶。当前,城市科学的刊物、杂志已有30多种,各级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展到100多个,会员近2万人,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在推动城市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作用。如近些年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家庭购买轿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城市布局、城市垃圾处理前景、城市防灾和减灾等研究,都有一定的超前性、战略性,有些研究成果已为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采纳。我们还与台湾地区合作召开了五次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促进了两岸的了解、沟通。此外,还与美国的学术部门在北京、上海、纽约举办了“中美城市规划理念”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多年来的情况表明,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科学,城市的领导者越来越重视城市科学,正如李瑞环同志指出的:“城市领导离开城市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叫‘瞎领导’;城市研究离开城市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就叫‘白研究’。”对于城市科学研究会这样的学术组织,廉仲理事长归纳开展工作的经验为:①各级领导重视;②有一个得力的工作班子;③团结一批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④选题要准确。
城市只有阶段性的产品而无终极产品,只要人类存在和发展着。城市的发展就不会终结,城市科学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特殊的使命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都给城市以巨大的影响。这两种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特殊问题。这里试举三点。
1.发展是硬道理及其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千真万确的,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都有着极端的重要性,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又依靠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布局,这是一个“发展链”。但是这三者又有显著的区别和不同的内容。因此,发展是硬道理不仅对于经济,而且对于城市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相应而来的就是社会发展、环境协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从着眼于政策优势转化为生态环境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营造人类生存发展的优良空间。
2.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的作用
新型产业的涌现对城市布局有新的作用。它们在城市中的占地、用水、用电、交通等,都与传统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合理布局;住宅产业的兴起,已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进而导致人工社区环境的改善乃至与自然环境的良好协调。
3.造就精品城市的要求
城市应当千姿百态,质量优良,各具特色。惟有特色才更具生命力。但现在不少城市已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类的发展,更加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让城市更美好,就是造就精品城市。
仅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城市发展和城市科学面临艰难地选择和特殊的历史使命。而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城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给城市科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发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发展的规模、城市发展的布局、城市发展的效益、城市发展的质量、城市发展的特色。
1.关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布局
这三点密切相关,主要是对数量有一个足够的估计。
简要地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如下。1780年,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只有3%,1850年达到6.4%,1900年为13.6%,1950年28.2%,1980年42.4%,1995年47.5%。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50%,即一半人口工作、生活在城市里。这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所以,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城市化的进程。有些专家预测,到2025年,人类有2/3生产、生活在城市中。同时,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各国情况不同,是否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呢?值得仔细研究。
我国近十多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方面都注意研究这个问题。到1996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66个,建制镇17000个,而1981年,设市城市只有233个,15年时间内,数量增加了1.75倍,建制镇增加了5.23倍。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1995年的29%左右,即平均每年增加0.65个百分点(也有些专家测算实际增加为0.67、0.68个百分点)。作为对问题本质的讨论,如果以0.65个百分点看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在12.3亿左右,城市人口约4亿人,城市化率为32%;2010年,全国总人口达13亿人, 城市人口4.5亿人,城市化率为35%(也有些专家预测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0 %~45%,认为这是加速期的必然)。不论是低限(5600万人)还是高限(1亿多人)的城市人口增长,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经济、 社会、环境、科技、文化、教育、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除了原有的城市消纳人口外,还必须有新的中、小城镇来解决。而原有的城市(镇)的条件(自然的、人工的)和新建、扩建的城市的可能性(自然的、人工的)如何,就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规模、布局就成了大事。一曰为喜,一曰为忧。喜:毕竟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产品”,至今未有别的方式可以取代,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创新无不主要从城市中发生、发展,人、财、物的取得也多来自城市……;忧:城市是地球最脆弱的人工生态,它不是随意可以扩大和加重负担的,也不是可以任其成方圆的,它是有限的空间和有限条件,处理不好,会受到惩罚。轻则脏、乱、差;重则经济不振,污染加重,交通阻塞,居住拥挤,生活质量下降;再重,则会导致城市衰败,直至消失。
我们国家的目标是要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法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目标看,城市科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业的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来实现的,发达国家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德国的鲁尔区、意大利的工业园区等)。我国的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转移正面临着新的形势。
2.关于城市发展的效益、质量和特色
这三者,主要是对质量有一个切实的要求。
从当前一些动向看,对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布局持积极热情者众,而对于城市发展的效益、质量、特色高度重视者寡。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上看,唯有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效益、质量、特色,城市才有生命力、知名度,才能光彩夺目。
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比重提高,对城市这个特殊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效益和质量标准直接与城市的综合功能相关,有些还涉及历史、民族、建筑、美学等。不少国家提出让城市更美好的要求。巴黎、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其国家的风貌和特色。所以,有不少专家提出,我们不仅要建设好一般的城市,还要建设好若干“精品城市”,不要只搞“二手货”城市,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可否类比一下,如同计划生育那样,对城市也要讲“优生、优育”,使城市的发展在效益、质量、特色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三、近期的研究内容
21世纪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集中发生在城市。
由于城市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整体,作为阶段性的认识,将城市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如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历史进程,以及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城市化道路的特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的地位、作用,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和制约力等;二是应用部分,即各种城市问题的产生及解决的机制和途径,并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其客观规律;三是方法部分。因为城市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和日益复杂的现代城市。因此,城市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必须现代化、科学化,由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结合,还要引进一些新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近期,城市科学研究的一些内容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化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下,城市化的研究已出了不少成果,对城市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我们需要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这对于城市发展的整体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相应的城市发展策略。
由于我国地域差异大,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以及县与县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异。地域有差异,城市化、城市发展也有差异,只有对差异真正了解才会有相应的城市发展策略,做到从实际出发。
(三)我国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
可分为中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地区。这三大块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城市发展战略应有区别。
(四)新铁路干线(如京九、南昆)和高速公路干线相关范围的城市发展战略。
一条新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干线必将带动和推动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沿线城市布局、结构会有新变化,需要有相应的发展战略。
(五)区域城市的发展战略。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特殊的区域城市发展在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不到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大中小城市53个及众多的县城、建制镇,从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1倍, 尤其是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将促进区域城市化走向结构紧密、整体性强化的大城市群区,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与国际上相比,它的特殊作用应充分发挥。
(六)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的更新改造的战略。
国内外的城市发展都表明,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土地性质置换了,功能变化了,城市的结构及布局也发生变化。这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我国的沿江河及沿海城市以及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一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更新势在必行,必须先作研究,早作准备。
(七)城市历史、文化、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城市发展创造了地球文明和人类文化,文化景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城市的建设不仅注重了文化设施的硬件,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品味,创造了一批有文化价值内容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但大量的建设工程则无文化品味,败笔屡屡发生,这需要正视和研究。有的国家,将工程费的1 %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研究基金,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八)城市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途径。
城市用地大体上一半为生产,一半为生活,而生活用地中的一半是居住。抓好1/4的用地合理利用,定能为城市增光彩。居住问题已不仅仅是安居乐业,而且是创造更加美好城市的重要内容。
(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它的运行管理方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适当的超前性,这已为大家所共识、所接受,它的运行效能、质量等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公共交通的质量就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基础设施从发展趋势上已不仅仅限于城市,还要考虑到区域发展的需要了。
(十)城市发展推动力和制约力的研究。
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多元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产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要研究各种自然条件如水源、土地、气候等。一旦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金又是一项重要的条件。研究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将支撑条件研究透彻。
(十一)城市效益和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
城市一定要追求效益。城市效益理论应当包括哪些?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架?各种自然灾害又不断地摧残城市,因此我们要建设一个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良好的城市,就要花力量研究防灾和减灾。
(十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和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们城市管理的手段还相当落后。城市管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城”的内容、方法、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逐步地建立起来。
(十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它的基本理论、方法是哪些?运用初步掌握的理论和方法,选择几个城市作试点,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我国城市差异大,不要一哄而起,也不要把“可持续发展”+“城市”就等于“可持续发展城市”,关键是要找出规律性。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但目前存在的矛盾是:城市经济发展布局与城市布局、生态环境要求并没有做到紧密、有机地结合,只是将城市布局要求、生态环境要求,看作是经济发展布局的一个制约因素或服务因素。这种发展观已不适应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集中反映了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的新趋势。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资源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基础上,但知识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发展和新精神,必将在城市形成创新体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发展趋势。
四、努力开展科普工作
科学需要普及。城市科学面临着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又迫切地要求开展科普。唯有普及,达到共识,才会汇成洪流,使城市发展更有质量,城市科学更有生命力。
在科普中,最主要的是不断普及城市发展和城市科学的六大意识。
(一)城市意识。
城市是什么?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从事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关键是对条条块块的认识和对待上。一般地讲,产业部门重视产业在一个地方的发展,如土地、水、交通、电力、林业、电信等,希望本行业的工作一直伸到底。可城市是有机的动态的整体,不能肢解。如果城市的整体功能下降了,运转效能降低了,城市的作用就会减小,城市的特色就会丢失。各个行业(专业)只要在城市中,就要服从于、服务于城市统一的要求,使城市整体效益高,使城市更加美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兴起、重组、消失,给城市带来繁荣和衰退,企业可以破产,城市则不能破产。
(二)法律意识。
城市发展一定要走“依法治城”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条件的,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建设行为、改革试点大都在城市中进行,立法、执法、守法不仅要遵守一般准则和行业发展,还必须考虑在城市中如何实施。
(三)生态环境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包括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现在我国在环保上的有形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这不包括间接的损失、 自然保护方面的损失和不好用数字来计算的损失。到实施具体工程时,有无生态环境意识关系很大,如成都市府南河的改造,成效十分突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工程实施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台湾同仁参观后说:“三生有幸”,将“三生”新解为“生产、生活、生态”。生态环境意识的高低,是我国走向繁荣昌盛与国际接轨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四)历史文化意识。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已将历史文物古迹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保护。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在意、不经心之事屡屡发生。5000年历史的大国,在建设中必须具备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珍宝的意识,毁之无补。北京德胜门城楼保留下来,规划界老前辈郑孝燮同志功不可没。他多次向中央领导写信反映,如果人人都有郑老那样的真知灼见并敢于直言,那么遗憾的事要少多了。意大利的罗马旧城保护得很好,在8 公里之外建了一个新城,中间干道边接,效果非常好。对比我国的一些城市,真是惋惜不已。有些城市地段的拆迁,说是改造工程,其实是“二手货”。可惜的是,历史却荡然无存了。
(五)实事求是的意识。
这本来是人人要遵守的。具体城市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形式与内容、主题与附题、硬件与软件、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如城市发展的预测,人口、用地规模追求大是主要倾向;开发区一划就是几个平方公里,十几个平方公里。城市的建设来不得半点虚假。
(六)建设能力的意识。
建设能力实际上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较乐观地注意城市推动力,较少地研究制约力。在建设实践中,要特别研究、落实制约力这个因素。如资金、招商、引资都是一个重要来源,但我国引入的外资中,72%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港、澳、台在引资中算外资,从本质上还是一种特殊资金)。虽然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洲际化在发展,但决不是无条件的。又如在估计城市化的趋势上,不能只一般的讲“加速”,如何增加百分比,还必须计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需要多少资金?多少物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同建设能力相一致。
这六大意识的不断增强,正是城市科学普及的目标。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城市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探索。2000年,世界一半人口将生产、生活在城市中,我国将有1/3的人口生产、生活在城镇中;2025年,世界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我国将有40%左右人口生活在城镇中。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在未来的人类社会里,城市占有特殊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命运越来越多地影响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的时代,精心地研究、规划、保护、发展、经营好城市,实际上便是爱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光辉未来。城市发展前景广阔,城市科学方兴未艾。希望永远在未知的领域。
标签:科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