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进程论文,小城镇建设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879(2001)01-0024-03
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出现普遍过剩和卖雄现象。尤其是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贫困面大,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种途径和手段,但其中加快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它既与近年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环境有关,同时更是农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加之整个国民经济从1997年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卖方市场。农民增产不增收也就必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发展小城镇经济,特别是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利用西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和比较经济利益,也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缩小地区差距。实践证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城市发展方面的差距。世界银行的统计也表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较低,相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较高。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地区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广东顺德市由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变成了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县级市,靠11个建制镇以强劲的经济实力获得广东“四小虎”之一的美誉。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
3.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似乎必然以牺牲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西方国家确实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是应当吸取的教训。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来排斥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如果把大量的农民排除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外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西部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与资源的矛盾开始突出出来,如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乱砍滥伐,私挖乱采,造成土地的沙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如果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样对污染的治理;能源的节约,耕地和环境的保护,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在城镇有条件采取集中供热,比在乡村单家独户以煤、柴等为燃料,节约能源在10倍以上。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欠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强有力的冲击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和发展,也有力地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甚至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总体水平低。据统计,1996年,我国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0%,其中,东部地区高达42%,中部地区为24.3%,西部地区仅占15.8%。如云南省1998年城市化水平仅为20.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
(2)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到1996年底东部沿海地区设市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4%,中部地区设市城市占37%,而西部地区设市城市只占19%。东部地区平均约3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包括集镇),中部地区平均168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在国土面积占全国56.7%的广大西部地区平均每206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城镇,按城镇辖区面积比为1:12.3:56,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56倍。绝大多数乡政府还建在村寨上。
(3)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工业作为支撑,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备,实力单薄,经济辐射范围小。大部分小城镇只起商品集散地的作用,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启动能力的经济中心。城乡间物质、资金和信息流量狭小,大量的农产品只能在农村内部寻找出路,相应大量的劳动力停滞在农业上,由此形成生产要素在农村内部的循环,使自然经济的传统格局难以打破。
工业化、城镇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实践证明,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就必然缺乏依托而举步艰难。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城镇经济作为牵动力,经济落后的局面就难以摆脱。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而且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只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强大中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城市网络体系,就一定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从目前来看,抓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同时改变乡镇企业过分分散的局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起步晚,大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不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不仅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水平,同时也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具有基础设施齐全,技术力量先进,运输条件方便,信息传输迅速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乡镇企业集中于小城镇,可以节省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交通、供电、排污等方面的巨额投资。同时集中的结果必然产生良好的聚集效应。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独和分散。因此,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不仅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目前在全国蓬勃掀起的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体系,从而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实行企业化的生产和管理,通过对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这一本质决定它必须依托于小城镇才有广阔的前途和生命力。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注意加强和扶持龙头的建设,加强市场的建设,以便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比起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业上有更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好的基础。目前,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新兴产业,不断开发出名、特、优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举办各种形式的加工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聚集功能,而且对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近年来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所有制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有的省份公有制经济仍然占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在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无疑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有助于缓解小城镇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对于扩大就业,实现小城镇经济的繁荣,促进小城镇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实践证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往往缺乏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效率。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历史和经济地位,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因而小城镇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应当根据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步调整和形成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同时,也可以通过联合、参股等形式,把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多种所有制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便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越性,使其优势互补,共同为小城镇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一些地方却忽视了质量的提高。不顾条件,一哄而起,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结果力不从心,欲速不达。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自来水的普及率只有70%左右,生活用气普及率不足50%,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居民的生活,对附近农民也无吸引力。当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利用一部分国家支持的开发资金和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抓好交通、供电、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抓好仓储、批发、零售等流通设施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商品集散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教育、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以及文化娱乐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同时,加强小城镇的环境治理,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实现小城镇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小城镇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