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家论文,框架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45X(2000)01—0029—04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之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非常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且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全国要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战略思想。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办得好坏,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是否合适,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否具备企业家的雄才大略。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两千个国有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其中由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原因亏损的占9.9%;宏观原因亏损的占9.2%;经营管理不善亏损的占80.9%。由此可见,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和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环境条件对企业家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对有关企业家发展环境的研究却支离破碎,且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家的一般环境条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条件的描述研究;企业家环境形成中公共政策的作用等。如某些研究者研究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条件在企业家发展中起的作用;另一些研究者用描述方法给出了在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发生了什么;还有的研究了政府在企业家发展中能做什么和已经做了什么。国内对企业家环境的研究则更缺乏,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国的企业家问题时,仅把环境条件作为影响企业家形成和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要营造社会主义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一些传统因素仍然影响企业家的成长,怎样才能产生使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提供了企业家成长的沃土,但另一方面却压抑了企业家的成长。个体经营的政策环境不够清晰和稳定,社会和官僚机构的管理以及各种的税及费,使中国的企业家的成长困难重重。为鼓励国企的企业家行为,政府必须克服中国人的许多意识障碍,解除企业的包袱。很少有学者从根本上分析环境因素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来影响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家的缺乏已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现实的环境条件下,急需对企业家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系统研究,为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完善的环境条件。
二、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可能性分析
企业家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善于经营管理企业使之兴旺发达的人。也就是说,首先,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不是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是企业家;其次,企业家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功臣,而管理者是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的管家;第三,企业家必须能够使企业兴旺发达。因而,从事企业家活动也就是指从事企业的创新或创业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种活动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给社会带来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个人是否愿意或能够从事企业家活动,这与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能力、个人成长的环境、社会对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态度以及社会经济是否给予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等有关系。环境因素是复杂且多变的,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
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是指进行企业家活动存在的可能性范围和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成功所存在的余地的范围。机会影响着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只有存在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具有从事企业家活动意愿和能力的人才有可能从事企业家活动。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里,市场经济自由运作的程度,经理市场职业化的程度,管理企业家活动的机构及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对财产权利的保护法及破产法的制定和实施状况等都会影响机会。政府可以影响市场结构,改变产生市场不完善和行政僵化的条件。例如政府简化进入企业家活动的程序,减少注册和执照的手续等都会促进企业家的成长,另外政府的低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也会鼓励从事企业家的活动,并扩大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
2.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
有关企业家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认为企业家一般具有对成功的高度需求、具有改革的愿望、适度冒险的愿望、独立和追求卓越的愿望。不同国家的研究表明成功企业家的十个行为特性是:寻求和创造机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富有冒险性、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工作信誉、目标设置、信息寻求、系统计划和控制、独立和自信。
个人的行为特性不是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充分条件。从事企业家活动的个人意愿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对企业家所持的赞成态度和经验企业家、成功企业家的良好示范作用会激励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也会影响意愿的产生和存在。但具有企业家行为特性的人善于觉察机会、捕捉机会并化机会为实际的活动,也就是说对从事企业家活动有高意愿的人更可能从事企业家活动,因为他善于在环境中发现和捕捉机会。当具有从事企业家活动意愿的个人对他的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能力有充分自信时,他的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将增加,而具有从事企业家活动高意愿的个人也会主动去获取他所缺乏的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某些能力。
3.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能力
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能力指的是开创和管理企业的技术和经营能力的总和。例如,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物管理等等。没有这些能力,即便具有从事企业家活动意愿的人捕捉到机会并开始从事企业家活动,最终很可能失败。所以,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在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各种问题的保证,对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市场经济中严重缺乏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企业家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得到,当社会崇尚这种能力,当有众多的机会存在,都会激发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掌握这种能力。这种能力越高,就会提高人们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和提高利用机会的成功率,从而对从事企业家活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从事企业家活动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机会的存在会提高一个人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具有这种意愿的人又善于捕捉环境中的机会,同时,能力高的人也更可能找到和利用这种机会。因而,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意愿、能力与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如图1所示:
图1 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可能性分析
三、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
机会、意愿、能力是影响一个人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可能性的主要因素,而它又被众多的环境因素所支配,所以,环境对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从与机会、意愿、能力有关的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来构建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与机会直接有关的环境因素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机会也影响着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具体见图2:
┌┌宏观政策
│政治┤微观政策
│└法律
│┌市场经济的自由运作
机会┤│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
│经济┤宏观经济的调控
│└微观经济的调整
│┌管理企业家的机构
│其它┤
└└金融市场的自由
图2 影响机会的环境因素
宏观政策是国家的发展方向,如十五大明确了“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就扩大了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微观政策主要指政府行为,如办公程序的简化,使企业注册和执照易于办理。法律特别是经济法是经济活动的保障,如破产法的实施、财产权的保护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公正严明的执法机构,保证了机会的客观公平。较少的进入障碍,不正当竞争和政府行政干预是保证市场经济自由运作的条件。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地区经济的增长条件、地区资源、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网、地区经济的多样性等在企业家发展的环境中起重要的作用。金融环境的自由为机会提供实现活动的条件。
与意愿直接有关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文化因素,又包括个人的家庭环境和特性。具体见图3:
┌社会对企业家的态度
│经验及成功企业家的存在
│管理企业家活动的机构的服务质量
意愿┤家庭环境及成长环境
│政府政策和行为
│宏观经济环境
└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
图3 影响意愿的环境因素
由于机会的存在影响意愿,影响机会的环境因素也影响意愿,另外, 社会对企业家的态度及意识影响意愿的产生和发展, 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意愿有重大的影响。 Cooper 和Dunkelberg(1987)调查了890个企业家,发现50 %父母或监护人是个人老板,36%是大学水平。
能力主要是个人因素,但它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见图4 :
┌社会态度
│教育机构
能力┤培训机构
│个人经验
│信息服务
└高素质劳动力
图4 影响能力的环境因素
个人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机构,但个人经验的积累也体现了能力。社会对企业家能力的赞扬和肯定鼓励个人对能力的获取,另外,信息服务是支撑能力,使能力得以表现的媒介,高素质的劳动力有助于能力的正常发挥。
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体现了企业家发展的环境条件,正作用会促进企业家的形成与发展,反之亦然。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见图5 :
图5 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
四、几点启示
通过对从事企业家活动的可能性及企业家发展环境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提高从事企业家活动的机会,是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存在这种机会,潜在的企业家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实的企业家。从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自由经济政策、行政机构功能的简化、社会对企业家活动的支持、地区经济对企业家的接受等都对此作出贡献。
2.激发潜在企业家从事企业家活动。对于具有高能力但缺乏动机的潜在企业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竞争环境,宣传企业家的价值等以提高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意识;而对于具有从事企业家活动高动机但能力欠缺的潜在企业家,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来提高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能力。
3.从事企业家活动可能性高的潜在企业家,外在的经济和非经济条件的支持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可能性低的潜在企业家则作用不大。
[收稿日期]199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