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智力论文,资本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智力资本报告在发达国家实务界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受到了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我国实务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仅有少数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限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外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基本模式及其现状进行系统介绍与评析,以期为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提高,并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和竞争位势的关键驱动因素,智力资本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外部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企业核心信息。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传统财务报告却只适合反映和报告企业的有形资产信息,难以有效地反映和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不足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还会导致内部人获得额外收益、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信心的丧失,甚至会进一步妨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影响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1]
为了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有效披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学术性团体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开始研究智力资本的计量与报告问题,希望企业通过智力资本报告的方式对外系统传递智力资本信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为此,西方学术界和实务界先后提出了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Skandia Navigator[TM]、IC-Rating[TM]、IC-Index[TM]、IC-dVAL[TM]等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模式。[2]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知识密集型企业开始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告,并定期对外披露,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在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1994年,瑞典Scandia公司率先编制并披露了全球首份智力资本报告。随后,其他一些西方知识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西欧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定期编制并对外披露智力资本报告。近年来,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少数知识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尝试对外编制和披露智力资本报告。在西欧国家,智力资本报告实际上已成为某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外报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和指导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开始介入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在与多个企业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丹麦政府于2000年出台了全球首份智力资本报告指南——“A Guideline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并于2003年发布了新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The New Guideline”(通常简称为“Danish Guideline”)。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盟先后启动了Meritum、MAGIC等多个研究计划,在总结欧盟各国企业(主要是西欧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经验的基础上,于2002年发布了智力资本报告指南“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通常简称为“Meritum Guidelines”),并于2008年进一步出台了European ICS Guideline(2008)。与此同时,北欧创新中心(Nordic Innovation Centre)也启动了有关智力资本计量与报告的研究计划,并于2001年、2003年、2006年出台了多份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指南。此外,德国于2004年发布了“Guideline on the Preparation of an IC Statement”,澳大利亚于2005年发布了“Australian Guiding Principles on Extend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日本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发布了“Guidelin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和“The Guideline for Disclosure of Intellectual Assets Based Management”。[3]
二、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主要模式
智力资本报告目前在国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先后被提出并被实务界采纳,在所有这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中,以下几种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
(一)以无形资产监视器为基础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通常简称IAM)是由Karl Erik Sveiby于20世纪90年代构建的一种无形资产计量和报告模式。该模型将企业的智力资本(或无形资产)分为员工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个组成部分,并从成长、革新、效率和稳定性四个方面为每一类智力资本设计出一系列的计量指标体系,以系统反映和报告一个企业在特定期间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被提出以后,很快就被实务界的企业广泛应用,并对后来其他智力资本报告模型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
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一般非常简单,报告内容就是一张如表1所示的无形资产监视器表,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应用,通常在表后对所使用的相关指标进行简要的界定。因此,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一般都很短,不会超过两页。目前发达国家很多知识密集型企业都依据该模型编制智力资本报告,比较典型的如Celemi公司、Plastal公司和Dow Chemical公司。
(二)以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为基础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The Skandian Navigator)是由Edvinsson and Malone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该模型认为,计量和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应该从顾客、过程、更新与发展以及人力资本四个方面进行,并且应该与企业财务资本有机联系起来。在该模型看来,更新与发展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成长潜力,也决定了企业现有的智力资本状况,而企业的现有智力资本状况则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经营业绩。在企业的各类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是核心,不仅是其他各类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决定企业财务业绩的关键因素。[5]
图1 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
依据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1)企业概况的简要介绍和说明;(2)智力资本及其功效的具体计量。这部分通常分别从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四个方面设计相关的指标体系,以对企业智力资本及其功效信息进行系统的反映和报告。目前依据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主要是瑞典Skandia集团下属的各个公司。尽管目前依据该模型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并不多,但由于Skandia公司是全球首个系统编制智力资本报告并对外披露的企业,该模型对后来其他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以IC-rating为基础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IC-rating是一种计量和评价企业智力资本的综合方法,由Intellectual Capital Sweden公司于1997年创立,其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依据该方法,企业的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管理人员和雇员)、组织结构资本(智力财产和过程资本)和关系结构资本(网络资本、品牌和顾客资本)三部分组成。该方法认为,反映和报告企业的智力资本必须与企业愿景、企业战略和企业理念结合起来。在具体计量企业各类智力资本和整体智力资本时,该方法从效率(该类智力资本目前在企业所起作用或价值)、风险(该类智力资本现行价值或效率降低的可能性)、更新与发展(企业为了更新和发展该类智力资本所做出的努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决策、经营和调查对象三个层面对企业秘诀、组织结构资本、人力资本、关系结构资本分别进行评价。
图2 IC-rating模型
IC-rating计量和评价企业智力资本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通常来自对企业内部人(管理者和雇员)和外部人(顾客、合作伙伴、分销渠道、供应商等)的深度采访,使用的指标和参数多达230多个。为了便于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每一个指标或参数都被转化为一个具体问题,每个被采访者需要回答80-100个问题,并对每一个问题采用类似于标准普尔评价方法的10个等级或4个等级进行打分,所有这些打分最终汇总形成对企业每一类智力资本和总体智力资本的总体评价。在采访过程中,除了要记录被采访者的评价打分外,对被采访者的相关评论也要详细记录整理,并以匿名的方式在智力资本报告中进行反映,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智力资本评价结果。[6]
应用IC-rating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通常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IC-rating方法介绍。该部分通常首先要对企业愿景、智力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界定,然后再对IC-rating评价方法进行系统介绍。(2)企业智力资本评价。该部分通常站在决策层面,应用IC-rating方法从效率、更新与发展、风险三个方面,对企业秘诀、组织结构资本、人力资本、关系结构资本以及整体智力资本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以量化指标为主,同时配以适当的解释说明,最终将形成一个综合评价图。
IC-rating方法自创立以来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该模型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已经多达250多个。其中,挪威Norsk Tipping公司最为典型,该公司从2000年开始应用IC-rating定期编制智力资本报告,并作为企业年度报告的补充对外公开披露。
(四)Danish Guideline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Danish Guideline是丹麦政府为了指导和规范丹麦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而于2000年发布的操作指南,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该指南并没有提出类似无形资产监视器或斯勘迪亚导航器那样的智力资本基本理论模型,但该指南对智力资本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专门规定。根据该指南,一个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由四部分构成:(1)知识战略的描述。这部分要说明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为使用者创造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知识战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资源。这部分通常通过定性描述的方式,将企业的知识战略与智力资本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说,这部分至少要阐述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企业对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产品和服务为使用者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知识战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资源;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2)管理的挑战。这部分主要描述企业管理当局应该做出哪些战略决策和选择,以实现企业为使用者创造价值的知识战略。为此,企业管理要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的知识战略,现有的哪些知识资源需要强化?还需要哪些新的知识资源?(3)主要行动。这部分主要阐述:企业具体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培育(或获取)、发展和强化实现企业知识战略所需要的知识资源,以监控和保证这些知识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为此,企业管理当局要明确两件事:一是为了实现企业知识战略,企业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二是企业应该优先实施哪些行动。(4)具体量化指标。这部分采用一些具体指标对实现企业知识战略所需要的知识资源、以及企业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指标体系按照顾客、员工、过程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分别进行设计。[7]依据Danish Guideline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主要是一些丹麦知识密集型企业,其中以Systematic Software Engineering公司、GoPro公司最为典型。
(五)Meritum Guideline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Meritum Guideline是欧盟为了协调、指导和规范欧盟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而于2002年发布的一份指南。与Danish Guideline一样,该指南也没有提出有关智力资本的基本理论模型,但对智力资本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专门规定。Meritum Guideline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该能够反映出企业在发展、维持和管理无形资源及其活动方面的努力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是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价值的,以及企业的无形资源和活动是如何随着企业战略变化而变化的。按照Meritum Guideline精神,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的愿景。在愿景部分,企业应该明确主要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所采取的主要战略以及所需要的关键无形资产和活动。(2)无形资源和活动。这部分内容应该包括:描述和说明企业控制了哪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必须的无形资源,未来还需要培育和发展哪些无形资源;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采取了哪些获取无形资源以及提高现有无形资源价值的活动,企业实施了什么样的程序将无形资源计量转变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未来还将采取哪些程序和行动。(3)指标体系。这部分应该反映出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是如何开发、管理和运用无形资源的,要通过智力资本报告反映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指标应该按照智力资本的三个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分别反映,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这些指标应该不仅能够反映企业所控制的无形资源及其变动情况,还应该能够反映企业为培育、发展和提高无形资源价值所采取的活动及其效果。[8]Meritum Guideline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在欧盟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企业依据该模式编制智力资本报告,比较典型的有Telefonica公司、Telenor公司、the Swede Bank等。
图3 Meritum Guideline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六)PIP模型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PIP(Put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o Practice)是北欧创新中心(Nordic Innovation Centre)在与爱尔兰、丹麦、芬兰、挪威、瑞典五国的21个IT企业合作研究基础上,于2006年发布的。与Danish Guideline和Meritum Guideline一样,该报告也没有提出有关智力资本的具体理论模型,但对智力资本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专门规定。按照PIP的精神,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管理当局的评论。这部分通常由两个方面内容组成:一是公司和董事会报告(其中包括一些财务核心指标和审计报告),二是对智力资本报告主要内容和背后机理的简要描述。(2)公司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3)公司使命、愿景和战略的描述。这部分首先应说明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战略,而后应解释企业运行的商业模式、企业的价值创造、革新过程和知识转移情况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4)资源、行动、结果。这部分首先应结合公司使命、愿景和战略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而后应说明企业为了有效地利用现有智力资本、更新和发展原有智力资本所采取的相关行动及其结果。(5)智力资本的具体量化指标体系。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量化计量指标体系,对企业智力资本及其功效信息进行系统计量,从而为上述定性描述部分提供有力解释和支持。[9]自PIP发布以来,该报告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在北欧得到了很多企业的响应,其中以丹麦Oracle Denmark公司、芬兰Creadesign Oy公司、瑞典Ciceronen Telecom AB公司以及爱尔兰的ANZA公司最为典型。
除了上述几种在实务界影响比较大的、典型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外,其他一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在特定区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依据IC-dVAL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在法国有一定的影响,Germen Guideline所倡导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在德国有一定的影响,ARC IC Report模式在奥地利有一定的影响①。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企业创立了自己的智力资本理论模型和报告模式,如丹麦的COWI公司、奥地利的OeNB银行等。
三、国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存在的问题
综观上述各种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及其在相关企业的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尽管近年来智力资本报告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推崇和重视,但目前西方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智力资本报告的内容、格式和功效取决于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定位,如果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是为外部人服务,那么,为了方便外部人的理解与应用,智力资本报告必须借鉴通用财务报告的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编制,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无论是报告内容还是编制方法都必须尽可能一致,以增强智力资本信息的可比性;反之,如果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那么智力资本报告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报告,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必须与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无论是报告内容还是编制方法都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定,只要企业自身能够理解和应用就可以了,而不用顾及外部人如何理解和应用,更不用顾及与其他企业智力资本报告之间的可比性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各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定位却模糊不清。实际上,大部分企业都明确或隐含地假定智力资本报告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同时服务。然而,为外部人服务的智力资本报告与为内部人服务的智力资本报告在诸多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份智力资本报告是很难有效地同时服务于基于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企业内部人与外部人的。
(二)报告内容不确定
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反映和报告什么内容也含混不清,不知道究竟是模仿传统财务报告反映和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及其动态变化信息,还是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信息或其他方面信息。综观目前相关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可以发现,很多企业设法将智力资本与企业目标和战略等联系起来,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信息(如依据Danish Guideline、Meritum Guideline和PIP等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而有些企业则试图模仿传统财务报告,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信息(如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有些企业则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的其他信息。我们认为,如果智力资本报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报告,那么,智力资本报告反映和报告的内容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来定,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智力资本报告可以反映和报告不同的内容,但如果智力资本报告作为企业对外报告的一部分,那么,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必须反映和报告相同的内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智力资本报告也必须反映和报告同样的内容。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一套完善的报告体系必须有一套成熟的报告理论为支撑。传统财务报告之所以能够被各界所广泛理解和应用,一个关键原因是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基本理论支持,即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然而,综观上述各种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可以发现,目前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并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能够被各界一致认同的理论体系,不同企业、不同组织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编制智力资本报告,由此导致实务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实际上,目前不仅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智力资本研究本身也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支持,无论学术界还是实务界,人们对于智力资本的界定、分类、计量、报告和管理以及智力资本在企业的作用机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
(四)没有成熟统一的编制方法和报告方式
除了上述几点外,目前的智力资本报告也没有统一的编制方法,不同的报告模式往往采用不同的编报方法。如依据IC-rating编制智力资本报告时,一般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对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进行深度采访,并要求被采访人对每一个问题分10个等级进行评价打分,而后对这些评价打分进行分类汇总,形成对企业智力资本的总体评价和解释说明;而依据Danish Guideline、Meritum Guideline和PIP等所倡导的模式编制智力资本报告时,则通常将智力资本计量指标体系的设置与企业目标和战略的实现联系起来,区分智力资本的各个类别分别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计算则主要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成的客观数据为主,辅之于部分调查数据。除了编制方法不同外,不同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构成也不一样,依据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通常仅由一张量化表格组成,没有系统的解释和说明;而依据其他模型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则通常由企业概况说明、企业目标和战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企业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量化指标体系等多部分构成,不仅有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和说明。由于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报告在编制方法、表达方式、内容构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因而最终形成的智力资本报告很难被企业外部人比较分析应用,智力资本报告的有用性也大大降低。
注释:
①ARC IC Report是奥地利研究中心(Austrian Research Centre,简称ARC)提出的一种适应于研究密集型组织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该模式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