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浅谈论文,物流管理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由贸易区的产生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到目前已20年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都在不断加强。1979年7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表明了中国政府欢迎并鼓励外商投资,依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从1979年到1980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一些特殊优惠政策, 鼓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从1984年5月起,国务院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2月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的范围从沿海城市扩展到全国沿海市、县,同年4月,又批准海南成为经济特区, 使我国对外开放呈现了从点到面逐步展开的特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1990年4月,党中央、 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使之成为长江沿岸地区开放龙头。在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同时,决定设立外高桥保税区,从而使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功能化阶段。尔后,中国进入了保税区建设的高潮,1991年到1993年初,国家又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港、大连、深圳福田、沙头角等12个保税区,使全国保税区总数达13家,1996年9 月以后国务院又批准了深圳盐田和珠海保税区,使全国保税区总数达15家,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 中国的保税区就是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 其英文名称即为FREE TRADE ZONE。
二、中国保税区的作用和特点
我国的保税区作为经济区,首先是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资促进区;二是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三是一个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具体讲,中国设立保税区,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采取国际上自由贸易区,自由港通行的做法,创造对中外客商富有吸引力的软、硬件环境,促进中外投资企业利用保税区特殊的政策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从事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和保税仓储等业务,使保税区成为所在城市和腹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中国的保税区一般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纵观全国15个保税区一般都设在国际物流或我国进出口货物流经的通道上。如天津港保税区座落于我国北方贸易大港——天津港区之内,港和区形成的综合优势是国内所独有的,这里有口(天津港),有腹(腹地),有区(保税区),又背靠京津两大城市,加上区内拥有全国保税区中唯一的国铁线路,构成了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使流经天津港保税区的物流能迅速到达国内腹地和世界各地。再如,深圳福田保税区建立在通往香港的口岸旁,是我国陆路进出货物流经的重要通道。
三、中国保税区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中国保税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各保税区逐步建立起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发展的体系,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经济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保税区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国际物流为基础的物流集散中心正在得以逐步形成。如天津港保税区是1991年5 月12日正式成立,截止到1998年12月各项综合经济指标累计完成情况如下:
已批准中外企业3000多家,协议吸引投资总额实现45.5亿(USD );协议吸引外资总额实现30.44亿(USD);外资实际到位实现13.00 亿(USD);利用外资额居全国保税区前列,世界上香港、美国、台湾、 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8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均在保税区有投资,其中外商投资占80%,国际上知名企业美国加德士、卡特彼勒、加拿大努发来、德国奔驰、日本伊藤忠、韩国大宇、香港新世界集团等纷纷在区投资置业。
进出区货物总值实现144.7亿(USD);通关进出口总值实现38.4亿(USD);销售收入实现316.00亿(RMB);海关关税及代征税实现48.6亿(RMB);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4.00亿(RMB);基础设施投资实现11.8亿(RMB);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8.7亿(RMB)。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天津港保税区国际贸易增幅很大,物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进出区的货物总值到1998年12月底已超过144.7 亿美元。现在区内企业贸易范围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保税区的建立,扩大了物流,促进了企业贸易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国内企业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的参与机遇,提高了国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也使得国内企业更好地了解世界。在此方面,天津港保税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开发国际商品的展示和展销功能,天津港保税区在1994年、1995年成功举办了由60家日本包装、食品机械厂商参加的“’94日本包装、食品机械及材料展览”及“’95中国天津出口商品交易会(进口馆)”之后,又相继建立了国际商品展示中心、东兴汽车交易市场等国际商品的展示、展销,充分利用其优惠的政策,使区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在国家批准建立保税区之初,各保税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就发布了管理办法,促进了各区的招商工作。作为第一个地方性法规,1993年10月28日,天津市人大在总结《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办法》等四项政府法规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由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港保税区管理条例》、《天津港保税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和登记规定》、《天津港保税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天津港保税区土地管理规定》和《天津港保税区劳动管理规定》等五项地方法规,尔后天津港保税区又出台了实施细则,为保税区向市场经济转变提供了法律依据。随之,许多保税区所在地人大都在促使地方立法出台,已经实现地方立法的保税区有大连保税区、福田保税区等等,地方立法促使全国保税区向法制化轨道迈进了一大步。1990年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之初,海关总署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各保税区所在地海关以此为依据,制订了各地的监管办法。1996年国家外汇总局正式颁布了《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使国家性的法规更趋完善。目前,全国保税区的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税区条例》正在制订之中。
四、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现状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1.对于自由贸易区内企业来说物流管理水平并不平衡,绝大多数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低。例如:集中、分散、配给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机械化水平也较低,甚至有些企业还停留在大量使用人工的状态上,但是有一些先进的合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化标准,不但能提供“门到门”服务,而且还有海铁联运,海陆联运功能(如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华铁隆津泰(天津)储运有限公司”)。目前,高层货架的自由化仓库在自由贸易区内也已经出现,既大大方便和加快了物流速度,也提高了货物的周转速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企业很少开发并运用自己的计算机物流管理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上不了层次。不但自由贸易区内企业要么没有计算机管理系统,要么计算机系统功能单一,而且大多数海关 EDI 系统尚处于试验或试运行阶段, 还不能与自由贸易区内企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所以报关大都是人工操作,“无纸报关”目前还没实现,这就大大增加了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效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国海关关税细则并不完善,往往有许多商品并无确切的税号对应,这样就需要海关官员对其进行归类,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海关队伍腐败现象的发生,更主要的是由于关税细则有些时候“模棱两可”,货物不能顺利通过,海关也不能形成“绿色通道”,这也大大增加了物流时间。
2.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自由贸易区相连接的高速度公路网,路桥网,铁路网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即使在自由贸易区内这些附件设施也不够完善,这就给自由贸易区的物流管理带来了先天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高速公路”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在自由贸易区内建立起来,因此,企业—政府—海关之间的交互网络不能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的管理的水平。
3.物流技术发展滞后。从目前我国自由贸易区来看,我们虽然许多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装御、运输、包装设备,但是先进的物流技术,特别是物流管理技术引进和开发不足,同时各个自由贸易区发展并不平衡,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4.缺乏一种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体系。我国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所大专院校将物流业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研究,国内甚至连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书籍、杂志也是凤毛麟角,在绝大多数人的中间,“物流”的概念是陌生的,“物流管理”是“模糊”的,实际上,物流管理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培养出一支熟知并具备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水平才能提高。
工作在我国自由贸易区第一线的许多物流管理人员已经注意到我国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明确了发展方向。如天津港保税区,它已经为自己的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共八个方面,(1 )鲜明的主体功能—物流运作;(2)完善的基础设施;(3)先进的计算机体系;(4)完善的配套设施;(5)政府的大服务体系;(6 )可靠的法律保障;(7)物流管理人才的基地;(8)未来的中国自由港。
五、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水平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由于我国的自由贸易区起步比较晚,加上国家尚未将发展自由贸易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物流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比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要差一大节。我国的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赶上和超过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物流管理水平,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保税区政府自身必须提高服务水平
保税区是地方一级政府管理机构,其所领导的政府必须是机构精减、人员精干、办事高效,服务至上的政府管理机构。政府不但不能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而且其职责应当非常明确,即为促进和保障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建立一种大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物流”的格局。主要表现在:(1)政府要为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一站式服务”, 还要为企业提供“专家化、标准化、准时化”的服务,政府官员绝不能是“官僚”,而真正做到是“公仆”和企业的朋友。(2 )完善规划及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就是说为自由贸易区制定合理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使区域发展硬件满足国际大物流发展的需要。(3 )建立和完善保税区社会保障体系。它对自由贸易区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和职工切身利益。
2.法律保障体系要更加完善、健全
自由贸易区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区内国际物流的发展,保障物流的畅通,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都应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使企业能够依法、按章办事,这实际上不仅推动物流的发展,也实现了我国自由贸易区运作的国际化。
3.实现设施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管理现代化
国家应投资改善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设施现状,大力兴建高速公路网、高等级公路网、集装箱铁路网,引进先进的机械化的装卸工具,实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托盘标准化。使物流企业在实现自身内部现代化管理的同时,又能为整个区域进行及时的分拨、配送、提供“门到门”服务。使整个区域现代化。
4.海关管理现代化
海关对保税区的物流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关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来实施对货物的监管,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准确、快速地监管货物,也可以大大减少海关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电子数据自动变换,减轻海关人员日常重复性工作,实现“无纸报关”,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查私”、“稽私”上,真正形成物流的“绿色”通道,使物流畅通无阻,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
5.建立区域信息管理现代化
没有信息就没有物流,“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是“物流高速公路”的基础,我国必须首先在对外开放度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内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企业、海关、政府、银行、外汇、船公司、代理商、运输公司等等之间计算机无缝连接,使信息通畅无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由贸易区物流的真正畅通。
6.加强科学技术管理及人才培训工作
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要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技术,大力开发适应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物流科学技术,以推动我国物流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培养一批批外向型人才,使自由贸易区真正成为国际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7.充分利用区域政策,实现国际化的物流体系
我国自由贸易区目前只有几十平方公里,但未来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这几十平方公里,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必然会发展成自由港、自由边境区。所以,自由贸易区的物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是独立的物流。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必须与区外的物流形成一体,使之成为国内、国外物流的“中转站”,“集散地”,“分拨点”。该区域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形成真正的自由贸易区域。
我国政府争取在年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向世界经济靠拢,即将与世界经济相接轨。保税区作为中国境内的最特殊区域,其区域的优势会更加突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急需中国的保税区物流管理水平国际化。作为改革前沿的保税区人,应顺应历史的潮流,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尽快使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