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党校教育改革——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问题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校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发挥作用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组于近期通过向全省州(地、市)委党校和省委党校各部门发出调研通知、进行间卷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越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越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重要阵地”、“主力军”作用。
一、对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历史任务和重要作用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因此,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对执政能力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放在党校工作的首位。
我们在调研中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在领导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个体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不但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有一大批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训,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作用,是历史赋予党校的光荣职责。今年6月9日,曾庆红同志在福建省委党校调研时,把各级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要在教育培训中高级领导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第二,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阵地作用;第三,要在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加强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9月24日,曾庆红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中又重申了以上三方面作用,并强调指出:各级党校要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把《决定》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省委党校作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时,要求各级党校紧密结合党的执政实践,不断加强党建理论、党建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取得新成果。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宋秀岩同志在省委党校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能力,通过党校来培训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优势。以上这些精神,都是对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也表明,在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党校必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个体素质及执政能力的历史使命。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大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求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好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青海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任务越发紧迫。青海是个地处西北内陆的多民族聚居省份,省内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城市、城镇、农村、牧区等多个地理单元广泛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加上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并存,使发展的环境异常复杂;其次,地处内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加之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人们观念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再次,目前青海年均11.4%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投资拉动型,市场经济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客观上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党校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3、现有的工作格局,为党校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青海省委党校是三块牌子(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班人员,分别承担着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统战人士的各类培训任务,培训对象不仅有普通党员、领导干部,还有公务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范围包括了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还扩大到了后备队伍。这样的格局导致了党校的培训需求量大,培训任务繁重,培训的意义更加重要。从另一个角度讲,集中优势资源的教学管理格局,使各级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其一,围绕不断加大干部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培训工作,以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教给党员干部先进的执政理念,培养执政党意识,提高战略决策、战略运筹能力;其二,发挥思想库作用,着眼于培养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帮助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分析学习内容,总结执政规律,学会整合和调配资源、巩固执政地位的方法;其三,在加强执政理论研究方面,结合青海历史和省情研究政党建设的理论,为党的执政规律以及执政理论建设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二、当前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一是近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校积极的探索、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内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定的切合青海实际的干部培训经验、办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储备了一定的教学、科研、管理的人才资源。二是各级党委特别是省委十分重视和支持党校工作并对党校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党校系统的共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校应当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校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机遇。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到我省党校事业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和问题。
1、整体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体现我省及州县党校特色、适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的教学新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县(区)委党校教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一半县级党校讲授内容仍然是“老五门”,缺乏针对性和对学员的吸引力。二是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尤其在大部分牧区县级党校,受自身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条件制约,上述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教材建设“上下一般粗”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各级党校自编的能够体现本地区和本校特色的教材太少。
2、高质量有影响的精品科研成果不多。一是从数量上看,近几年来省委党校取得了包括国家级资助项目在内的不少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中精品不多,围绕党委决策、结合青海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开展研究的不多,指导性不强。二是州(地、市)委党校尤其是县委党校的科研成果总体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有80%的牧区县委党校科研成果几乎是空白。二是集体研究、发挥集体优势不够,各级党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四是学科建设滞后,特别是青南地区州委党校和大部分牧区县委党校,受自身办学条件限制,学科建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尤其缺乏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急需的学科。
3、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教师队伍总体数量不足,35%的州级党校和60%的县级党校人员缺编较多,符合党校教育学历、专业等条件要求的教研人员不能及时补充。二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缺乏当前急需的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难以吸引和招聘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而现有的优秀人才外流问题又开始凸现。尤其是近三分之一的牧区县委党校仅有1-2名教学人员。三是一部分教研人员敬业精神不强,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识陈旧且储备不足,缺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意识,强调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多,讲求奉献、能耐寂寞作学问的少。四是党校教师特别是县级党校的教师到省委党校或其它高等院校培训的机会较少。五是教师实践经验少,深入实践、外出考察的机会不多,开展调查研究不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不强。六是个别地方党委在调整党校领导班子成员和调配工作人员时,存在“安置”人员的现象。
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省各级地方财力比较困难,财政每年只给党校安排人员工资,其余培训经费、教学基本建设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难以解决。省财政给省委党校年拨付的经费只能用于工资开支,影响了校内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州(地、市)委党校除财政保证工资外,其余维持正常培训工作的支出难以保证。据了解,州、地、市委党校中只有二分之一的党校通过办学等其它收入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其余的党校基本的培训费用存在缺口。县(区)委党校普遍没有正常的培训费用,特别是牧区县委党校更是捉襟见肘。有30%的县级党校除财政能保证工资外,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弥补缺口,其余70%的县级党校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县级地方财政年安排人头办公经费在150元以下的占10%,200元左右的占35%,400元左右的占28%,最高600元左右的占17%,玛多、达日、久治等5所县委党校无办公电话。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拮据,对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历史欠帐较多,全省各级党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州级党校和绝大多数县级党校现有的教学、办公用房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兴海县委党校校舍自1990年塘河地震后全部鉴定为危房。德令哈、玛多、达日、同德、刚察等县(市)委党校及西宁四区党校只有牌子和1-2名工作人员,无校舍、无固定办学场所。另外,全省各级财政没有党校建设的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的争取渠道不畅,投入难以落实。
5、现代化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省只有20所党校建成了连接中央党校的远程教学网站,其中县级党校7个,仅占全省37所县委党校的19%,州(地、市)以下党校基本上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仍然处于“一块黑板、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状态,一些县级党校没有一台微机。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对中央和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宣传不够,掌握领会不透,贯彻执行不力,导致对党校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包括个别领导干部认为党校可有可无,党校工作与其它部门的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无法相提并论,从而对党校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没有形成全党办党校、经常持久抓党校的工作氛围。
二是党校自身的原因。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党校在工作中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不多,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主动性差,管理落后,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尽头不足,等、靠、要和守摊子、保现状的思想比较严重,致使党校内部活力不足、发展缓慢。
三是经济条件的制约。我省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加之各方面建设都比较紧迫,对党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较多,致使党校特别是县级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举步维艰,甚至使一些牧区党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极大地影响了全省党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按照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党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是历史赋予党校工作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在新形势下,党校要突出和贯穿提高执政能力教育这个核心内容,努力实现办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布局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使党校的干部培训轮训工作更好地体现和服务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坚持党校姓“党”,认真落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央党校校委座谈时,系统总结了党校工作的九条经验。这九条经验中,党校姓“党”是最为根本的一条。我们要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就要努力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始终坚持“信党”,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和全省工作的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紧紧联系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坚持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
曾庆红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新要求,适应新形势、着眼新需要、明确新目标,是对党校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把这“十六个字、四个方面”的办学新要求贯彻到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到基本建设和管理中,落实到学员的思想和行动上。
(二)紧紧围绕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目标,全面深化党校教学改革
要按照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决定》强调,要“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这是各级党校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最直接的任务,也为党校做好干部培训和轮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1、在班次设置改革上,要突出培训重点,强化分类培训。在规范班次学制,严格招生计划的前提下,一是要抓好重点。按照中央提出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重点抓好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培训,抓好主体班次教学质量。二是要严格分类。党校按培训、轮训、研讨三种类型,长中短三种学制,规范设置班次,按需制定计划体现办学特色。三是要体现差别。在着眼于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同时,多搞短期强化培训,力求做到不同类型、不同学制班次教学培训的个性化、差别化,体现党校办学特色。
2、在教学内容上,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在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党校教学布局的前提下,把教学的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为主转移到素质与能力相结合上来,在教学内容和专题设置上,突出“执政能力”的教育。
一是突出新“四观”教育,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执政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采取突出主题学、走出门去看、相互之间比、组织起来议等多种形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明确发展方向,拓展发展途径,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对发展定位不准、思想不活、办法不多的问题,增强领导干部执政强国的责任意识。开展政绩观教育,并与党的宗旨教育紧密结合,对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急躁证”对症下药,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追求实实在在的政绩,追求经的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绩的标尺,增强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开展人才观教育,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的实施,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增强领导干部执政强国的人才意识。开展群众观教育,通过教育着力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员的群众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是突出执政能力和必备知识的教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执政效能不优的问题。紧紧围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着眼于当代世界经济、文化、法律、社会思潮等最前沿最新问题,着眼于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成果,开设“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热点”、“依法行政与行政救济”、“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比较优势与青海经济结构调整”、“当前青海宗教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专题,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全局意识和跨越意识,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盲目排外、视野狭窄的问题,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
三是突出素质教育,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执政素质提升不快的问题。紧紧围绕决定领导干部执政素质高低与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治敏感性、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开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领导者创新思维”、“领导方法和管理艺术”、“现代领导危机与突发事件处理”、“我国政党执政方式探讨”等专题,组织学员讨论“如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并组织其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查,深入经济建设第一线实地调研。通过上述措施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有朝气、有学识、有才干、有作为的领导人才。
3、在教学方式改革上,要着眼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探索教学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探索教员与学员良性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重点推进研究式教学的基础上,以全面推进案例教学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2+x教学、情景模拟法、经验交流法、现实问题诊断法、开放式办学、专题研讨、学员论坛、课题研究等方式,着力探索案例教学、学员研究、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特别是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员把学习理论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培训轮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努力通过在党校的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才干进一步得到提高。
4、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从严治校。一方面要严格教学管理,即严格规范党校班次的设置和学制学历管理,建立较完善的学习成绩考核考评制度。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学员的严格管理和党性锻炼,管住管好来党校学习的各类学员。加强对学员的考核,把学员在党校的表现,包括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强执政理论研究和建设,认真解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执政理论研究和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这既是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党校科研的重大课题。
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工作,是党校科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所以,要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进教研一体化,切实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科研工作。我省各级党校应当以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小康、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为重点,紧紧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青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事关提高青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前特别要加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青海工作基本经验的研究;新世纪头二十年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的研究;正确处理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研究;加快推进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努力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要注意干部成长规律、党校教学规律的研究,为干部大教育、大培训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的要求,把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创新培养机制。既要重视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又要重点抓好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既要通过制定培养规划,派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教学科研一线锻炼等途径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又要采取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措施增进对改革发展实践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二要创新引进机制。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要牢固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善于借脑、善于借力,坚持在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资源,聘请兼职教师,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一批具有高知识层次、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专家投身我省党校教育事业。三要创新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坚持用宽松的环境留人、用崇高的事业留人、用深厚的的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大力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现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进一步加强党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为党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后勤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干部培训服务、为教职员工服务的思想,积极开拓后勤工作新路子,使行政后勤工作跃上新台阶。一是坚持高标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强力推动党校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依靠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年改善和配置教学楼和学员楼条件。高起点抓好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图书馆局域网和远程学习中心等资源,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工作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准。二是立足新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后勤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坚持“三个保证”,即保证教学科研费用、保证教研人员业务上有充分时间、保证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三是探索新路子,积极推行后勤改革。借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党校的特点和实际,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包括食堂、车辆、公寓和物业管理在内的党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水平,为党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