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民用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筑布局日益呈现复杂化、多元化,以成片地下空间开发为纽带的住宅区、建筑综合体呈现常态化发展态势,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场地“七通一平”由于是在未考虑场地建筑布局和竖向布置的情况下,按各地块四周市政道路竖向进行的场地填、挖平整,不仅对自然地貌进行了扰动和破坏,不利于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布局,而且宜造成后续建筑二次土(石)方填、挖,增加了土(石)方工程量和投资。故对于土地一级开发来说,做好“七通”即可,“一平”留待各地块二级开发时结合具体建筑布局,按照建筑、场地设计一体化设计统筹考虑,根据建筑布局,尽可能保护利用现有地形、地貌,避免简单的高填深挖,实现场地、建筑的土(石)方填、挖一次到位,实现建筑与土地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土(石)方;建筑;场地设计一体化;竖向设计;二次土(石)方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2-0043-02
1.土地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与场地平整的关系
按着我国建筑领域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概念,“七通一平”指的是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
传统的土地一级开发场地平整,由于规划地块尚无建筑概念方案等设计,往往仅根据周边市政道路标高将场地进行“挖高填低、推土式”粗略平整,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破坏。待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时,按照详细的建筑布局和场地竖向设计,经常出现不该填的地方填了、不该挖的地方又挖掉了,场地回填密实度也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出现“超挖”现象。由于建筑结构承载力等需要,对于前期高填方区域或“超挖”区域,需要二次开挖对建筑地基、结构基础进行处理,不仅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且加大了施工难度、费用和周期。此外,对于大型建筑地下室或地块成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情况,前期的土(石)方填挖平整往往是徒劳无益的,造成土(石)方二次重复填挖。
2.基于建筑、场地设计一体化的土(石)方设计
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室、道路、景观、管线工程土(石)方量统筹考虑是遵循建筑设计和施工规律的。
根据具体建筑工程的不同,可以将土(石)方设计按建筑不同标高区、建筑地下室基坑开挖范围、建筑地下室顶板室外回填范围、现状地形出现较大的不连续地形(如大的池塘、陡坎)、场地边坡土石方、室外景观、室外其他一般区域分别划区域单独计算,最后根据道路和室外管线布局估算路槽、管线肥槽的土(石)方挖方量,尽可能使土(石)方填挖计算一次到位,避免填挖量叠加计算。
在山地建筑项目中,土(石)方计算中最容易忽视的是石方量的计算,由于岩石挖方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一般要根据地勘报告中提供岩层分布相关资料,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尽量少扰动岩层,并将土层和岩石层的挖方量单独计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湿陷性黄土等地质不良区域的土方计算、换填处理等均应视具体情况另行考虑。
总之,按照建筑、场地设计一体化设计理念,根据建筑布局,尽可能保护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统筹考虑,避免简单的高填深挖或重复填挖,实现场地、建筑的土(石)方填、挖一次到位,实现建筑与土地的深度融合。
3.土(石)方计算的一般方法
当前较常用的土(石)方计算方法有“方格网法”、“断面法”、“三维建模法”。
3.1 方格网法
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建筑的地下室布局、场地竖向布置方式,分区域单独计算土(石)方工程量,方格网边长一般采用20米,根据设计阶段和地形变化情况,可局部加密或放疏方格边长,一般可采用10、20、40米。
以上条件设计定后,一般可采用专业软件快速计算出土(石)方工程量。
3.2 断面法
一般根据现状地形起伏情况、设计场地竖向的变化因素,在平面图上确定一定数量的断面,并编好顺序号,断面间距一般为20~50米(平坦场地为40~100米;坡地场地为10~30米或根据情况加密)。根据各断面位置,按比例分别绘出每个断面的自然地面线和设计地面线,并分别计算各个断面的填、挖方面积,最后将各断面的填挖方面积填入土(石)方量计算表中,根据断面间距计算相邻两断面间的土(石)方填挖方体积。
3.3 三维建模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三维数字地形图的广泛普及应用,传统的二维土(石)方计算模式有望被三维计算模式取代。
近年来,AutoCAD Civil 3D软件在大型建筑综合体和复杂地形地貌项目中场地设计的应用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借助于数字地形图和专业设计软件,可以快速完成原始场地分析(包括场地高程、坡度、坡向、流域等分析)、三维场地模拟、总平面布置、道路三维建模、室外管线综合设计等,使场地内各要素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实现设计过程动态调整与成果自动关联更新的效果,进而实现场地土(石)方计算更加直观、高效,设计效率和设计成果质量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此外,三维场地模型与建筑专业搭建模型(Rhino和Revit软件建模)的相互导入与融合,实现了场地设计师、建筑师、景观工程师在同一平台下协同工作,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建筑单体模型与场地设计割裂,缺乏与场地地形、环境的有效表达和空间感的整体把握,不再孤立地考虑建筑布局、场地土石方、造价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场地总体控制性更强,对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
4.结语
对于土地一级开发来说,做好“七通”即可,“一平”留待各地块二级开发时结合具体建筑布局形态,按照建筑、场地设计一体化设计思维统筹考虑,根据建筑布局,尽可能保护利用现有地形、地貌,避免简的高填深挖,实现场地、建筑的土(石)方填、挖一次到位,实现建筑、场地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1-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作者简介:齐海娟,女,汉族,天津市宝坻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民用建筑总图设计与研究。
论文作者:齐海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场地论文; 建筑论文; 断面论文; 地形论文; 挖方论文; 布局论文; 地貌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