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成因、特点与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路径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315X(2005)01-0081-03
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发表的《2001年国际投资报告》提出:“国际投资不再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产业集群的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优势,成为一股吸引外资投向新的主导力量。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提高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形势,就产业集群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1 产业集群的产生
产业集群是一个空间经济集聚的概念,众多关于产业集群的文献都集中描述了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最基本的定义是“通过协同定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地理集中的产业”[1]。这一定义隐含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的产生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1)通过关键性企业衍生形成。如山东青岛的海尔、重庆的嘉陵摩托、辽宁营口的东北钢琴等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这些企业的存在,又促进其配套产业发展,并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竞争中创新和升级。
(2)通过对大企业的拆分形成。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集群。1991年克罗地亚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国有特大型造船企业的私有化与重组,把“大而全”特大型国有造船企业的核心部门保留为国有,而将配套企业、附属单位通过私有化、合资、租赁、支持员工创业等方式分离出去,在当地衍生出众多相关中小型企业,构成了一个造船业集群,使原纵向一体化转化为外部配套,提高了造船能力。
(3)通过战略规划导向形成。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成效显著的是印度的软件业。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软件业还是空白,1984年印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尤其是软件业。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和10个省级软件园区,利用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软件业。至90年代末,印度约有1000多家专业软件公司,2000多家与软件有关业务的公司,成为世界5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4)通过继承本地工商传统形成。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比如丝绸纺织业是吴江市具有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目前已成为该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市丝绸纺织业共有1200多家。该市的东方丝绸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年交易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
(5)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形成。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当地的产业竞争力。
2 产业集群的特点
(1)地域上的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条件,正是地理上的集中性使人们观察到了集群现象。
(2)生产专业化。在现有可考察的产业集群中,大多内部专业化程度较高,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因地缘、血缘、亲缘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较丰厚,一些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发展颇为成熟,表现出较强的集群效应。
(3)产业链条化。由于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而形成,因此集群发展方向始终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拓展,逐步形成一条更长更粗的产业链条。
(4)企业规模小而精。一些经济学家将大型企业形成的经济称之为“斑马经济”,而中小型企业形成的经济形象地称之为“小狗经济”,这些企业具有柔韧性、弹性,是一种弹性精专的模式,避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引起的边际效益递减的大企业病。
(5)联带效应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增强的趋势,随着分工的细化,市场的扩大,在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由于集聚效应会成级数增长。
(6)市场占有率高。企业不是整个行业全面出击,而是选择某一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作为主攻方向,或在产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成为大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托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7)经济拉动性强。由于大量集群的存在,世界版图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拥有美国硅谷的加利福尼亚州,如果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看,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各国经济总量排名的第11位,1998年的GDP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相当于中国的1/4,以当年的230万硅谷总人口计算,人均GDP高达104348美元,为世界人均GDP之最。
3 产业集群的成因
集中在一起的企业比单个企业更有效率,会产生经济上的良好的外部效应。而这些外部效益的产生又无疑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相吻合。具体来说,产业集群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成本低。大量相同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为了生存,企业大多会采取差异化战略,不断地细分市场,促进了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分工的发展和演进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
(2)交易成本低。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当地小家电集群的存在,该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
(3)创新能力强。企业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则以下三者必居其一:低成本、差异化产品战略、高效率的管理制度。而这三者都依赖于企业的创新机制。诸多企业的集聚,一方面存在着竞争,另一方面也存在合作,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会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
(4)共享基础设施。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或服务。各地工业园区以及园区的基础设施的建立都有利于企业集约化地使用这些设施。
(5)资源流动合理。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企业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都能在区域内解决,而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由于企业在生产和市场两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在其他地区容易得多。由于同类企业的集聚,也会形成类似素质、技能人才的集聚,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就近物色招聘到适用的员工。
(6)提供交流平台。对于集聚所要实现的高级阶段的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企业之间的交流(正式与非正式)就地解决技术问题,集群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交流的平台。在美国硅谷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技术上有难题,你就去“马车轮酒吧”。在硅谷,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司空见惯,这是构成硅谷地区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硅谷人看来,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其保守技术秘密,不如彼此交流迅速取得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优势。
(7)竞争合作关系密切。产业群中的中小企业相互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合作使中小企业发挥出了集聚经济效应,弥补了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而竞争则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产业集聚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也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追求差异的竞争者看来,同行业之间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4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自发形成,市场为主
此种路径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并且是在形成之后才被发现,有滞后性。而且都是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其中,关键性企业是该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一些学者将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类比为自然形成的森林。借此类比,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如同森林的栽植,关键是根据自然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选择,并精心呵护。
4.2 积极规划,政府引导
当地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不干预符合市场规范的企业行为,譬如,企业间的兼并,政府不搞过去的那种拉郎配,人为的修造所谓的企业航空母舰,而是只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具体情况由企业决定,由市场决定。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大力发展作为市场化主体的民营经济,利用地方产业集聚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建立本地供应链,促进本地产业链向高端扩张,政府主要起到牵线搭桥,提供服务的作用。
4.3 龙头带动,点面结合
依据自身的优势产业培育龙头,通过龙头再引配套。配套企业的增多,进一步增强了对于龙头大企业的吸引力,形成龙头→配套→龙头→配套良性循环,并形成促进产业升级的正反馈机制。龙头、关键性企业是“点”,相关配套企业是链条上的“线”,而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则是突破了临界线发展为“面”,通过抓住“点”、拉住“线”、带出“面”从而实现本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4.4 政企互动,共同发展
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需要四个条件:需求条件、要素供给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战略、结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特定产业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市场三方的互动,政府不再是以完全从属角色进入,可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其中。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以及生产职能性质的不断改变,集群政策将会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单独的企业和产业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可行的选择。”[2]生产职能变得越来越分散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业务活动都外包给“外面”的企业,这反过来又为较小的生产商开辟了全新的细分市场,同时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有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不仅是美国和欧洲,集群现象已经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这些国家希望能通过制定相应的集群政策培育自己的优势集群,加快区域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然而,集群政策在复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具体起着怎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