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能否摆脱发展路径的怪圈——关于中国最大区域经济圈的环保观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怪圈论文,中国最大论文,路径论文,泛珠三角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2”都有一双新鞋子
“9+2”,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相关各方对于一个与时俱进而生的区域经济圈的描述,这个包含了共识与激情的泛珠三角地区,正在手拉手前行。
6月8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第四次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对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人们期待着好戏连台。
有关数据显示,泛珠三角区域由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陆地面积为200.68万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以上,海域面积268.56万Km[2],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以上。
2003年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GDP为40274.98亿元(约为4864亿美元), 约占全国GDP35%,预计到2010 年将超过一万亿美元, 超过目前加拿大的经济总量; 到2020年将达到两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目前的生产水平。
可能正是由于泛珠三角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区域内的合作开发举动由此格外引人瞩目。
值得赞叹的是,“9+2”的合作各方以及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没有行政命令和规划,基于共同市场同一目标的合作愿望,大家走到了一起。事实上,追求共赢的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无论对于区域内的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相互走近对方时,巨大的发展机遇出现了,至少,从一开始大家都得到了一双新鞋子。
以2004年6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9+2 ”各方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泛珠三角合作自此拉开大幕。
据官方统计,短短3年间,多方的努力换来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七大成果:一是搭建了论坛和洽谈会两大合作平台,前三届洽谈会项目签约数超过1.2 万个,总金额超过1.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三是编制和实施了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推进了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建设;六是丰富和拓展了合作领域;七是区域合作影响进一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区域合作涉及领域17个,各部门和单位共签署了65个专项合作协议、宣言或备忘录,形成了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记者注意到,泛珠合作从最初的经贸项目入手,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合作驱动力,已经衍变为对经济圈内共同利益的尊重,其“共赢”所显现的共同价值的取向,随着区域内的星星之火而燎原。同时,这个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区域合作模式,正在创造中国区域经济圈的新高地。
一条看得见障碍的路
目前,对于经济合作正不断发酵的泛珠三角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风景愈来愈美的发展途径。只不过,在这条看得见风景的路上,实际上还面临着很大的障碍。
其中,不仅仅是区域内巨大的发展差距,最大的问题在于发展环境的背景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转向,这种转向来自于对发展模式的慎重选择。
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于依赖能源密集型工业,方方面面的信息无不表明: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据统计,去年中国的GDP 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能源消耗却达到24.6亿吨标准煤, 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中国的钢材消耗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量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上述高能耗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全国的各个经济区域,而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泛珠三角区域与全国其他区域一样,伴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此,对于刚刚起步的泛珠三角来说,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区域合作仅仅拥有一双新鞋子,就能够穿上新鞋走新路了吗?
在泛珠三角区域“9+2”的合作中,就目前而言,上项目、上大项目是各方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因而招商引资的数字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泛珠三角的合作之路,能够回避“发展——治理——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吗?
对环境的污染就是现存的难题,更是一个前路上可以看得到的障碍。
在广州,3月31日至4月6日,广州市环保局联合荔湾、花都和白云环保部门对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企业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在随后的查处企业的名单中,印染行业企业为数不少,多家知名企业也因严重违法排污上了黑名单。
尽管全省环保罚款首次上亿元,但由于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企业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仍然比较严重。
广东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曝光的南海大沥“联滘废塑料”事件和茂名,湛江发生的放射源丢失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危险废物、“洋垃圾”和辐射、放射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环境安全的突出隐患。
应该指出,珠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珠三角地区河流水质的恶化,对饮用水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得河水无法用于灌溉、水产养殖和娱乐休闲活动等。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海,特别是部分排污口的连续超标排放,致使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其中,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近三年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城镇生活污水已经成为珠江口的重要污染因素,围填海和陆源排污是引起珠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
从2003年起,珠三角咸潮一年比一年来得早、来得猛,生活在珠海、中山、番禺的人们都深有体会。
根据珠江委提供的数字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珠江两岸居民生活用水量直线上升:1993年,居民生活用水是26亿立方米,2000年上升到60亿立方米,到了2004年更猛增到122亿立方米。
要知道,以前东江是不缺水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加,东莞、深圳、香港,包括广州部分地区都要用它的水,现在需求已超过了东江的供水能力。现在,参与“抢水”的还有珠江上游的各级水电站。据统计,珠江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干流上就有大型水电站9个,加上支流,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共有8万多座。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2002年推出一个大规模的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8年时间投资相当于50 多亿美元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
尽管当地官员已在珠江以游泳的方式,宣告了珠江治污的阶段性成果,然而,最终的成果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更何况,这是在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如果扩大到泛珠三角地区,情况会如何?
滇池目前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水体恶化不仅制约了滇池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滇池流域数百万群众的生活质量。据云南省政府近日公布,十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47.62亿元治理滇池, 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经过对2005年、2006年滇池草海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比较,由于滇池水质富营养化指数有所上升,滇池外海水质由V类水下降为劣V类水。有关《公报》分析认为,大量的废水通过滇池入滇河道进入滇池,是造成水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水质下降的同时,昆明市废水排放总量较上年增加14.58%, 其中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较上年增加7.1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上年增加16.51 %。2006年昆明主城区全年城市污水排放总量2.3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亿吨。
由于入湖河流长期以来都肮脏不已,导致滇池污染再度加剧。专家认为,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
记者还在贵州省环保局发布的《2006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中看到,贵州境内主要的8个湖(库)中,绝大部分湖(库)水质已经遭受严重污染,环保部门监测的25个垂线中,仅有1个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
该公报显示,在这8个湖(库)的25个监测垂线中,达到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只有1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4%;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有24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96%。湖(库)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等。
泛珠三角环境写真图
绝非一时一地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泛珠九省(区)绕不过去的障碍。包括广东在内,有关研究报告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近年来泛珠三角区域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得到初步控制,一批污染突出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蔓延及发展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就直观感受而言,青山绿水的景象在珠三角地区的土地上的确是一种常态。不过,从生态环境来分析,泛珠三角区域现在的形势环境相当严峻:一是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二是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区域生态质量有所下降。
写真图一:水污染问题严重将日益突出。
尽管珠江流域干流水质良好,为全国七大江河中水质最好的水系。但城市及工业区的江段和内河污染严重,部分河流呈富营养化趋势。同时,水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20%左右的断面水质超过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开始威胁到饮用水源和生活用水安全。面源污染日趋严重,近岸海域环境不容乐观,赤潮时有发生,近海水生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本区域内地九省(区)废污水排放量达165.2亿吨,COD排放量500.8万吨。2004年九省(区)废污水排放量达172.7亿吨,COD排放总量504.7万吨,废污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5.8%,COD排放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7.7%。在九省(区)中,2/3的省(区)万元GDP水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 GDP的COD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的太湖流域。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内仍有相当部分的地级市未建污水处理厂,或正在建设,或建成后未能正常运行;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泛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水质性缺水和水污染问题正在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制约性因素。
写真图二:大气环境形势严峻。
酸雨污染问题突出,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除海南省外,大多数处于我国酸雨污染的主要分布区,其中有79个城市属于国家划定的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泛珠三角区域PH值小于5.6的酸雨分布面积占全国酸雨面积的3/4左右。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2003年,九省(区)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654.5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31%,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和工业排放量分别比2002年增加14%和18.9%。2004年,九省(区)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688.82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30.55%,同时,随着该地区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氮氧化物排放量亦呈逐年增加趋势。
写真图三:生态环境形势难乐观。
泛珠三角区域部分生态用地被挤占,原生林、自然次生林遭受破坏,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及节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明显,缺乏区域控制性生态防护系统。
目前,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4%, 年土壤侵蚀量为2亿吨。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 严重威胁到水资源的涵养,缺水保水问题突出。
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以微甘菊、大米草、飞机草、水葫芦、一枝黄花等为代表的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已成片出现。
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不高,森林生态效益低。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单位土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氮肥污染、农药残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有所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区域生态质量有所下降,生态赤字日益增加。
突破怪圈不仅仅需要合力
如何看待环境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圈的压力?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中,除了广东、福建的人均GDP约2000 美元以外,其它广大区域的人均GDP仅约1000美元左右。就大多数地区而言, 发展仍然是当务之急,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泛珠三角九省(区)之所以愿意拆除篱笆,共同构建畅通的区域经济圈,动力依然来源于对经济发展的期待。由此,不能简单地用环境保护来抵制经济发展,更何况发展本身正是解决当前社会各种突出矛盾的基本前提;然而,不能由此忽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在我国处于制造业与原料业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在资金与技术还相对紧缺的条件下,在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还未能实现战略性转移的前提下,9+2的合作必须正视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生态环境压力。
如果认可发展与保护这一矛盾的现实,那么,进入热恋期的泛珠三角区域各方,从一开始就需要制订出一条“又好又快”的通行线路:既保证区域内合作的效率,又能够促使一个生态良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局面的形成。
客观地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开篇布局之时,依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环境保护已经被列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个领域。
5月12日,一项旨在解决泛珠三角区域内跨界环境污染纠纷、 维护区域环境安全的合作协议在长沙获得原则性通过后,14日,《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划(2005—2010年)》正式发布。
记者注意到,这是泛珠三角区域首次就跨界污染问题达成共识。这个《办法》主要针对的是泛珠三角“9+2”区域内的环境污染纠纷。根据该《办法》的要求,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环境污染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制度,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研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工作;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纠纷时,视情况召开省际联席会议。并就跨界污染纠纷的受理、沟通、联合调查、事态控制、污染处理、赔偿调解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操作措施。
《办法》还要求各省之间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建立审批提前介入机制。多数成员一致同意对本省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可能对其他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环境造成污染的,应在审批前征求其他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意见。此外,各省之间建立环境污染联合督察和边界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有条件的交界断面安装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装置,监测项目、监测地点、监测频次由上下游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据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秘书长陈光荣介绍,泛珠三角“9+2”区域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共处于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之中,地域涵盖东、中、西部,差异大、互补性强,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同样,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启动四年以来,已在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区域环境监测与数据共享、区域环保产业技术交流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突破。此次《泛珠三角区域跨界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办法》的通过更是国内区域环境合作的一个制度创新,同时也为区域污染防治和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过,对于这个《办法》,贵州、广西持有保留意见。两个不发达省区保留意见的背后,既有现实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困难,也有区域环境保护的困境现实,更有环保补偿制度层面的症结所在。
能否制定一个“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强化区域内资源的保护,对9+2各方首先是态度问题;但是,如何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考验的将不仅仅是各方的执行力,更远地看,这将是一个区域经济圈成长还是未老先衰的生死大考。
如果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模式仅仅只是与GDP增速紧密相连, 而区域发展依然以招商引资数字彰现的时候,合作以及合力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可能仅仅就是难见彩虹的一场风雨而已!
显然,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过程却将决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