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_教育论文

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_教育论文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学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规律的影响,又受民族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教育总是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少数民族能保持或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民族教育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少数民族教育 民族学 主体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既受民族发展规律的影响。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仅以一般教育学的理论加以说明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其在民族问题方面的特殊性,从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教育总是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本文拟从民族学的角度,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联系中,分析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因素,探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自身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少数民族能否保持本民族特色教育,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本民族的教育特色,除国家和主体民族的影响这一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

(一)本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体系完备程度

一般讲来,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水平越高,其教育体系越是完备,教育基础越良好的少数民族,就越有可能保持本民族的教育体系,或者更多地保持本民族教育的特色。与此相反,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较差,没有奠定本民族教育体系的少数民族,要构建本民族完备的教育体系,保持本民族教育的特色就相对困难些。

在中国,民族教育体系十分完备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教育发展水平大都较高。并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教育体系。例如,中国的朝鲜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形成了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朝鲜族的民族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十分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从历史上看,蒙古族也是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民国初期,就在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创办了蒙藏学校、蒙旗师范学校,蒙古族地区专学蒙文或汉文的私塾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公立小学、中学和本科学院,奠定了一定的民族教育基础。据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统计,当时内蒙古各盟旗已有高级小学24所、初级小学160多所, 蒙旗师范或中学10余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蒙古族分布人口比较集中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省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蒙古族小学、中学和包括蒙古族的少数民族学校,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有的大学还开设了蒙古语言文学系和以蒙古语授课的专业。蒙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 1991年,全区民族小学有3210所、民族普通中学408所、 民族职业中学35所。1991年,在101所中等专业学校中,有27所设置了民族班, 少数民族学生占中专在校生总数的24.5%;全区19所高等学校中,已有10所设置了民族语言授课专业、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5.5%。〔2〕

(二)传统教育组织稳固程度

该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组织的稳固性越强,生命力越是持久,该民族的教育,就能够更多地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些少数民族教育与宗教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些民族来说,宗教组织也是一种教育组织。这种传统的寺院教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和持久性。寺院教育,在历史上,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寺院教育的作用,构成了某些少数民族教育的特色。例如中国少数地区的经堂教育、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小乘佛教教育,其中以小乘佛教教育较为典型。云南的傣族是全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皈依佛祖”是傣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送子为僧”至今仍然风行。傣族男子七八岁时,就要进寺为僧,经过2~10余年的和尚生活后, 方可还俗成家立业。据西双版纳州统计,和尚由1981年的655人, 激增至1984年的6309人,绝大部分是适龄儿童。〔3〕许多男学生离开学校, 涌进寺庙,勐遮区曼根寨7~12岁的男孩,有40%入寺当了小和尚,接受寺院教育。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的关系是傣族教育的重要问题。允许小和尚到学校读书,在佛寺学校开设现代文化知识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条重要措施。1989年西双版纳寺院共有小和尚1475人,其中入小学读书的有904人,占61.3%。〔4〕1988年12月在勐海县创办的“景真佛寺学校”,招收了10多所佛寺中的9~19 岁的青少年86人。该校开设傣文、汉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白天上课,每天开5节课,早晚诵经。〔5〕

(三)语言文字的完备程度

语言文字完备程度,是民族教育得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民族教育的支持和发展就会困难些。在中国,教育体系较为完备,民族特色较为鲜明的民族教育,大多是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例如上面提到的朝鲜族、蒙古族等等。

(四)人口的多寡

民族教育体系的建立,总是以一定的民族人口为前提条件的。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就有可能建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较为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与此相反,人口只有数千人、几万人的小民族,只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小学和中学,不太可能建立自己的大学。

(五)人口聚居的程度和一定的自治地域范围

人口较多,而且聚居程度较高,具有较为广阔的自治范围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教育体系的建立,民族教育特色的保持,就较为容易些。人口数量较少,聚居程度较低,自治地域范围较小,或者没有自治地域的民族,在建立本民族教育体系方面,或者说在保持民族教育特色方面,就相对困难些。

(六)本民族的教育传统

民族教育传统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凡是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优秀的教育传统的少数民族,就会更容易地保持本民族的教育特色,积极发展本民族的教育。一般讲来,各少数民族均程度不同地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

(七)坚持和发展本民族教育的民族意识

这种民族意识,是少数民族教育得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民族意识的强弱,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越是强烈,他们维护本民族教育的勇气就越大,发展本民族教育的信心就越足,越是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确立本民族教育的位置。世界各少数民族大都具有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教育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及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为了捍卫本民族的教育与“同化政策”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甚至为此流出了鲜血,付出了生命。

(八)对其他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因素的吸收能力

对本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合理因素的维护能力的强弱,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因素的借鉴吸收能力的强弱,特别是对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评价”和“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对其他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因素的借鉴和吸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之一,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概莫能外。

一般讲来,各少数民族大都具有对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维护能力和对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因素借鉴吸收能力。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主动借鉴和吸收汉族文化教育的积极因素,改善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汉族也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吸收了许多优秀成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中,也不乏主动借鉴、吸收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因素的例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坚韧性、传统教育组织的稳固性,以及教育传统、民族意识等各种因素,是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基本条件。主体民族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客观事实,对此采取正确而明智的态度。

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

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民族的影响,这是因为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是起主要作用的文化教育。具体讲,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主要是依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来进行的。社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活动方式,也更多地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国家教育以主体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内容,与少数民族相比,通常条件下,主体民族的教育规模要大得多,教育体系要完备得多。不管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多么完备,总会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成员到主体民族的学校学习,毕业后,必然走向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社会。少数民族生活在以主体民族为主的文化的“海洋”中,无时无刻不与主体民族的文化进行碰撞、接触和交流。这种碰撞、接触和交流,也充斥在教育领域,这就不能不对少数民族教育产生种种影响。

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到底怎样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并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一方面取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自身的稳固性、先进性,以及对本民族文化教育自卫性和保护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及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态度。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主要由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性质、发展水平、完备程度,以及这种文化教育的“同一性”和“存异性”所决定。从理论上讲,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越高,体系越是完备,越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则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越大,这种影响力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的方式,发挥积极的、进步的作用。通常一国的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往往比该国的某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水平高些。因而主体民族的文化教育或多或少总会给少数民族教育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同一性”、和“存异性”,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有重要影响。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同一性”强,则往往会对少数民族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但“同一性”、“排它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存异性”或“共存性”,不仅会给民族教育的发展造成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主体民族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从历史上看,有些国家的主体民族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同一性”过强,“存异性”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世界各国主体民族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存异性”是不断提高的。一个主体民族能否与少数民族、外来民族和睦相处,允许并支持这些民族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发达的民族不一定是先进的民族。发达民族只说明一个民族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先进民族是指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起进步作用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民族,必然在国际上能够团结各国民族,在国内能够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允许和支持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愿望保持和发展民族教育,提倡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多民族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教育的主流。日本学者提倡异文化理解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这是有利于在教育领域,坚持多民族性的。但世界仍有个别国家的主体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特别是外来民族,限制其文化教育的发展。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存异性、相容性的程度,是与该主体民族的历史传统、具体环境以及其异文化理解观相联系的。一般讲来,与少数民族、外来民族交流、相处历史较长的主体民族,其文化存异性就会强些。民族成份较多的国家的主体民族,比民族成份较少的国家的主体民族,存异性要多些。一个对异文化有较多了解并有正确理解的主体民族,就可能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支持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教育。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自发的影响。这是由文化的自然传播规律而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无组织、无目的的,也是最广泛、最大量的。它只有在较长时间,才会发挥作用。另一种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民族教育政策来实现的。这种影响效果明显,而且强有力。通常国家和政府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主要体现的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全民族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态度和理解,但这并不排除一些国家的政府从全民族的愿望出发,以国家安定和大局为重,制定出符合少数民族意愿的民族教育政策。翻开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史,可以看到: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一些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甚至为此流血伤亡。这种斗争逐步唤起了主体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并赢得他们的支持。他们与少数民族一道,呼吁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的处境。

国家和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当国家和政府采取同化方针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就受到挫折或困难。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推行了错误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中小学被视为民族狭隘性办学形式而被砍去或合并掉。全国10所民族学院,有8所被撤销停办。民族教育行政机构被撤销, 民族文学编译出版机构被砍掉,民族语言教学被禁止。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当国家和政府采取扶持,民族教育的政策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就会顺利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教育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教师队伍均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长。1991年与建国初期的1950年相比,全国在校生平均增长3.38倍,少数民族在校生增长了13.15倍,全国大中小学教师增长了4.3倍,少数民族大中小学教师增长了10.21倍。〔6〕1990年统计,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普通高等学校105所,中等学校12273所,小学117717所,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学校专任教师,普通高等学校 27658 人, 中等学校416453 人, 小学847802 人, 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135504人,中等学校6096440人,小学1852.90万人,全国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17787人,中等技术学校9714人,中等师范学校 5133人,普通中学182991人,职业中学10925人,小学45.87万人,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137948人,中等技术学校114117人,中等师范学校67717人,普通中学2946236人,职业中学150629人,小学1069.5万人。全国12所民族学院教职员工10593人,在校学生22095人。〔7〕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国家和政府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分不开的。 以上主要论及了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特色的这一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的其他问题不是本文的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必须把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必须从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教育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联系中,以及教育规律与民族规律的交合中,把握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不可能不受到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捍卫民族教育的纯洁性,完全拒绝、排斥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这是不实际的。主体民族无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否认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否认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坚持和发展本民族教育,也是行不通的。出路在于异文化教育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在于统一国家中坚持教育的多样化、多民族性。

注释:

〔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国教育年鉴》(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王锡宏主编:《中国边境民族教育》,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5〕马世雯、熊明昌:《学校教育与佛寺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6〕《大力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李铁映在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国家统计局综合统计司编:《中国民族经济(199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  ;  

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