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实质就是文化问题——专家学者谈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精神文明论文,专家学者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编辑部日前邀集部分在京专家学者就“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问题进行座谈。与会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走向、经验、问题等发表了精辟见解,给人以启示。
精神文明说到底是文化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王怀超指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最近一个时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决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将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议题。他强调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文化问题,是文化建设问题。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全面改革的转型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所处的国际环境,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具备相应的文化条件。所以,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培养一种有利于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
国家教委社科发展中心夏伟东博士说,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战略高度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在先秦和西汉之初出现的儒法斗争,其实质是德刑之辨,人性之争。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终归要以人为本。对人的教育,不仅要有法律约束,也离不开通过文化发生作用而产生的自律。这就可以看出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外文化借鉴
著名哲学家、博士生导师韩树英教授认为,目前出现的一些腐败、贫富不均等问题,许多都涉及精神文明问题。首先应该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使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进取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扬。其次,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优良品质和美德的要求,如礼贤互让、尊老爱幼、诚信仁义等人际关系准则,应该得到发扬。第三,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仅靠儒学来搞现代化是不够的。我们的民族性格中也多有落后、腐朽的内容,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但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之需的东西,一定要给予继承和发扬。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认为,90年代以来文化界在发掘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归论。博士导师李忠杰认为,在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有两个矛盾应予妥善解决。一是物欲与善行的矛盾。市场经济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但也使人的物欲日渐释放。这就启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不能只讲物质,不讲精神。加强文化建设是协调人的物欲与善行的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二是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对西方文化,既需有所抵制,也要有所借鉴。应该客观地、合理地比较东西方文化,搞清楚应该怎样发展我们的文化,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些什么,从西方文化中借鉴些什么。
系统工程系统抓
王怀超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关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问题,其中包括物质层面、体制层面、观念层面这样一个三维结构。目前在物质层面,即硬件建设上还显得力度不够。文化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应该搞一些重要的文化设施,如国家剧院、国家艺术馆等。
中央党校博士韩庆祥建议,在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时,要注意如下问题:①要重视人力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②既要注重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③当物质文明缺乏精神文明的内涵而导致停滞不前,或人的素质影响物质文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性;④总结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层次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⑤注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参与;⑥既要广泛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也要注重营造有益于形成健康向上文化氛围的文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