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和张子清献盐—红色故事二则
□ 田 竞
红色革命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征途中用鲜血叙写的一个又一个革命传奇。红色故事将革命传奇和党史故事化、形象化,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资源。讲活讲好红色故事,能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本文讲述的两个红色故事,主要发生在湖南,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均是湖南人。
(4)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Patent Dragon-The Revised Chinese Patent Law 2009(中国专利龙的觉醒:中国专利法2009修正案)。
长征路上的“半条棉被”
红军长征史,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故事。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半条棉被”故事的发生地是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文明圩)沙洲村,故事的主人公是村民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
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军委纵队和红军各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一天傍晚,三位女红军迎着凛冽的寒风行军到达沙洲村。疲惫不堪的她们敲开了村边一间破旧茅屋的门,茅屋的主人就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徐解秀见是女红军,赶紧让她们进屋,并为女红军做了晚饭。夜里,徐解秀为女红军烧水洗脸洗脚。她担心年轻的女红军怕冷,就把自己舍不得烧的柴禾拿出来,生起旺火给她们取暖。
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铺着一层稻草和一张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三位女红军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徐解秀就和她们合盖这一条被子,大家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寒冷的夜里,男主人就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三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融洽。
几天后的一个大清早,女红军们要出发了。出门的时候,她们决定把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三位女红军见说服不了徐解秀,就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村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推来搡去,非要对方拿着被子。正争执不下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您,到时候一定要送您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哗哗地流淌。徐解秀嘱托丈夫一定要把红军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谁曾想,丈夫送女红军走后再无音讯。有好心人劝慰徐解秀说,你丈夫也当红军去了!她点点头,认为丈夫肯定追随红军走上了长征路。
徐解秀老人在1991年春节前去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三位女红军和自己的丈夫。她虽然不懂什么革命大道理,但她记住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战士是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半条的好人。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也需要生活,也有思想,也有自己的家庭,只不过教师这个工作特殊而已。我觉得,更确切地说,教师就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张子清,1902年出生于湖南桃江县板溪乡,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生活中的他,乐观向上、平易近人;战场上的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深受战士们的敬佩和喜爱。
这下麻烦大了,本小区的车辆都登记过,哪个车子是谁家的,一核对就出来了,上门一堵,想跑也跑不了。但如果是外来的车子,根本就不知道车主是谁,也不知道是来干什么的,更不知道该到哪幢楼哪间房去寻找车主。
所有检测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d,n=3)表示。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ANOVA)检验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显著性,所有差异分析均在p=0.05水平进行。
张子清献盐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革命胜利的喜讯传来,徐解秀仍然没有等到三位女红军和丈夫的音讯。从此,每年一到红军离开村子的那天,徐解秀都要冒着寒风来到当年分手的山口张望,每次一等就是大半天,青丝变成白发,年年如此。徐解秀老人的孙子说,小的时候每年奶奶都要拉着他的手在村口等着女红军和爷爷回来。他长大后,奶奶要求他一定要把村口的路修好,好让红军回来时不那么辛苦。后来有记者采访了此事,稿件发出后引起邓颖超的关注,在她的安排下,一场寻找三位女红军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了。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后来,邓颖超、杨尚昆、聂荣臻等领导还委托记者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向徐解秀老人送去了一床崭新的棉被。
1928年4月,张子清随毛泽东去迎接朱德的部队,在酃县城北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脚踝骨。子弹钻得很深,当时医院手术设备简陋,别说麻药,连碘酒都少得可怜。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张子清硬是忍着剧痛让医生做了手术,但子弹没能取出。后来,张子清从茅坪转移到小井红军医院。同样是在没有任何麻醉药品的情况下,又先后接受了3次大手术,遗憾的是子弹始终没能取出来。由于3次手术流血过多,加上缺少消炎药,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肌肤由外而内深入溃烂。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医生们只好不断地将腐肉除去,每次去腐肉的过程都会让张师长痛得满头大汗。来看望他的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张师长能早日康复。
在一次战斗中,红军缴获了一批食盐,一部分发给严重缺盐的群众后,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病痛煎熬中的张师长,于是就用油纸包了一小包留给他用于消炎。张子清明白在当时敌人严密的封锁下,这一小包食盐有多么珍贵。他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自己严重腐烂的腿,悄悄将这包食盐塞到了枕头下面。
不久之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又发起一轮猛攻,小井红军医院里的伤员骤然增加,而用于消炎的食盐严重缺乏,很多伤员因伤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病情恶化,医生和护士们心急如焚。这时张子清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从枕头下取出了那一小包食盐,将医生叫到自己的病床边。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请你把这包食盐全部化成水,给伤员擦洗伤口。”医生听了连连摆手:“不成,医院上下,就数您的伤情最严重,您是最需要这些食盐的。”但张子清执意要将这些食盐全部捐献出来。医生护士们都拗不过他,只好流着眼泪将这些食盐全部化成了水,为所有的伤员擦洗了一遍伤口。因敌人大举“会剿”井冈山,张子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急剧恶化,于1930年5月逝世,终年28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湖南省永新城郊风景秀丽的东华岭上,那一天,上千军民前往送行。
张子清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心系他人、无私无我的崇高境界,诠释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