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委党校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老城街135号 714000
摘要:随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一时盛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但给农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们特组成调研组,通过集体座谈、入户走访的方式,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白水、蒲城等县农村操办红白喜事情况进行调研,旨在为渭南市移风易俗革除农村陋习,厉行节约树立文明新风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红白喜事;移风易俗;厉行节约
一、目前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表现及危害
(一)目前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表现
1.办事名目越来越多
除平常的婚丧嫁娶外,诸如孩子满月、过生日、完灯、上大学、参军、参加工作、升迁、订婚、建房上梁、乔迁、开业、店庆、老人过寿、过三年等无所不办。调研中,很多被访者提到,往年一到暑假,各种谢师宴应接不暇,有人一个暑假单谢师宴就参加了23场;而一个普通干部在春节后参加亲朋家孩子的“完灯”宴就有7场之多。
2.办事规模越来越大
婚礼规模越来越大,除酒席外,迎亲车队、家具家电、司仪、摄像、拱门成了婚礼的标配。对于丧事,就更要大操大办,乐队从早吹到晚,有些家境好的,甚至从省里请戏班子、歌舞团表演,可谓“丧期三天,旧俗全搬,乐队伴唱,红黄两掺,多时积蓄,三天花完。”[1]亲朋好友来吊唁的少者百十人,多者近千人。
3.消费档次越来越高
农村娶媳妇,家具、彩电、洗衣机、冰箱、三金、婚纱照等已基本普及,空调、电脑、摩托车、小汽车等也陆续迈入农门。据了解,结婚彩礼一般3-8万元不等,个别地方的彩礼有“前四后八”之说,即订婚付4万,结婚再付8万元,高到另人咋舌的地步。办场丧事,烟花、乐人、商业演出齐全,只乐人一项开支,就在3000-5000元;酒席多的甚至超过100桌;再加上殡葬、酒席和其他费用,一场白事下来至少开支三、四万元。
(二)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导致的危害
调研了解,以渭南市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家庭为例,办一场婚事的开支在十二万元左右,有的大操大办下来,花几十万元也不足为奇。一次丧事的费用在3.5万元左右;而人情关系消费一般在3000-5000元每年不等;据统计,渭南市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65元,比上年增长了963元。从以上几项数据不难看出,婚丧嫁娶的巨额开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已成为一个沉重又卸不掉的包袱,人情消费又似雪上加霜。在农村大操大办风气的影响下,村民为了不丢面子随风跟上,不惜打肿脸硬撑门面,使得红白喜事的规模日益膨胀。而红白喜事也失去它原本的味道,逐渐沦为部分村民炫耀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的秀场,传统淳朴的婚姻观和价值观在此风气的影响下也遭到严重扭曲。
二、造成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良风气的原因
调研发现,造成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良风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与从众心理所致
调研发现,大家对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更多的是认为,这是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决定的,大家都已经接受。即使一场红白喜事操办下来也会抱怨劳民伤财,但谁也不会想着从自己开始去改变这一现象,担心万一自己标新立异,不但不被亲朋邻里理解,甚至连自己家人都难以接受。因此,面对大操大办盛行之风,大多数人选择随大流。
其二,中国人长期受面子文化影响的结果
农民普遍认为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办的风光体面,这样自己在村里才有面子。婚事办的大,不仅让自家人脸上有光,在女方家人面前也能抬的起头,所以再大操大办也不为过。在丧事上,为显示子女孝顺和后辈有出息,讲究风光大葬。所有人都爱面子,谁也不愿意在面子上输给别人,在这种面子文化的胁持下,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面子消费愈演愈烈。
其三,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繁文缛节和陈规旧俗较多
丧葬礼仪是我国长期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即便在今天,举办葬礼,在老百姓心目中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长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对待鬼神之说常怀有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忌惮。因此,面对丧葬仪式中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即使很多所谓讲究忌讳劳民伤财浪费极大,也坚持为之。[2]
其四,红白理事会流于形式,职能发挥有限
调查发现,虽然很多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但往往都是按照事主对预算、规模的要求进行安排理事,更多体现的是为大家服务帮忙,对农民红白喜事消费的监管作用有所缺失。再加上它是民间自发组织,组织管理不规范,缺少明文章程,随机性较大,且本身创新不足,对陈规旧俗缺少破除的勇气。因此,红白理事会流于形式,职能发挥非常有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针对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良之风的对策与建议
调研发现,农民对于移风易俗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的热情非常高,态度非常积极,但对于如何规范化管理以及能否常态化发展下去还存有疑虑。因此,对于如何移风易俗,遏制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推动。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红白喜事是事关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大事,反对铺张浪费,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怎样既能遏制住大操大办的不良之风,又能让老百姓满意,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对此,各级党委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移风易俗作为一项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突破口来抓,作为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内容来抓。可以由纪委牵头,成立农村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宣传、纪检、文明办、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单位相互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为移风易俗工作开创新局面。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深入群众,树立共识
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国家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俭,移风易俗操办红白喜事的舆论氛围。各村可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利用宣传栏、广播、横幅、黑板报、文化墙、编排小品、快板戏等,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婚恋自由,婚事雅办,丧事简办,节俭操办的文明新风。
(三)以农村红白理事会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全面开展
首先,在尊重红白理事会自治性质的基础上,要强化基层党委对红白理事会的引导。基层党委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号召的获取、宣传与推动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责任,使其有责任有能力推动红白理事会的建设。
其次,抓好红白理事会队伍建设。要解决农民自己的事情,还得靠农民自己。因此,要将农村公道正派、德高望重、敢说敢管、热心服务的人员,以及被村民所尊重信服、口碑较好的执事纳入红白理事会,发挥他们植根农村、熟悉农村情况的优势,为改变陋习、倡导新风搭建平台。
第三,抓好农村红白理事会的制度建设。由于我市各县风俗习惯不一,甚至同一个县的不同乡镇也不尽相同。在具体操作办法方面,各个乡镇或者全县可以制定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各村要从本村实际出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征求村民对于本村如宴席标准、烟酒标准、简化程序、违规处理等方面的建议,建立一套村民广泛认可,真正适合本村实际的红白理事会章程。如中汉村就规定:所有过事设宴席按一品一盘制,酒席七个凉菜,中间热菜一品一盘,饭席五盘,烟不超过5元,酒不超过30元等等。这一方法在中汉村一经执行,便取得实效。据统计,自红白理事会成立运行以来,3个村先后有15户过红白喜事,红事平均节省约1万元,白事节省约1.5万元,其他事节省约0.3万元,而搭礼亲朋少行礼金15万元左右。[3]
第四,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让农民真正摆脱面子消费和陈规旧俗的困扰,还需要发挥红白理事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农村部分村民婚姻价值观扭曲,婚娶彩礼过高、婚事大操大办的问题,可以通过红白理事会深入农家,引导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淡化重视彩礼、看重金钱的意识。通过引导农民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鼓励其简化办事程序。
第五,鼓励红白理事会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封建迷信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是历史问题,应认识到解决封建迷信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也不能因此就放之任之。鼓励红白理事会与时俱进,敢于破除一些长期形成的迷信传统和歪风陋习,勇于探索新形式。如蒲城县三合乡白家渠村就尝试探索使用追悼会形式,使丧礼的操办走向文明化。
(四)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用党风带民风,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常态化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不红自己的脸,不白了群众的心。调研发现,但凡村里政策规定清晰,红白理事会运行顺畅,作用发挥充分,老百姓积极拥护支持的,都是因为有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带头示范。因此,鼓励农村党员、村干部带头控制办事名目,带头控制宴席档次,用党风带民风,推动农村风气更加清新淳朴,逐步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常态化。大荔县羌白镇布头村党支部书记孙石桥,原本打算花20多万元给儿子办个体面风光的婚礼,为了响应全县移风易俗的号召,他以身作则,不仅喜宴标准和桌数大幅压缩,撤下了高档烟酒,退掉了原定的32辆高档迎亲小车,还听取红白理事会的建议,取消了彩礼、上轿、下轿、回门等习俗。[4]
(五)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确保建立移风易俗工作的长效机制
启动以“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把一系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的规定写进村规民约,让厉行节约、移风易俗在农村蔚然成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在制定村规民约时,要立足本村实际,倡导内容要明晰,制约和奖励的条款要具体明确,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村规民约成为“纸上村规”、“墙上民约”,失去了群众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正之风的调查与思考,http://www.docin.com/p-758490870.html
[2]王太钧,农村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原因剖析[J],江西老区建设,1988,(6)
[3]张焕玲,大荔许庄:移风易俗树新风http://www.wndj.org.cn/djgz/ncdj/2014/10/1715120246.html
[4]李小虎,大荔村支书给儿子节俭办婚礼 取消彩礼回门等习俗http://news.163.com/14/1024/16/A9B9C4LL00014AEE.html
作者简介:
郑国宁,1985年2月生,女,祖籍陕西,助教,硕士。
论文作者:郑国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红白喜事论文; 大操大办论文; 移风易俗论文; 理事会论文; 农村论文; 红白论文; 万元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