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改革开放 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①]这就要求全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就明确地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抓好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党要重点抓好的四件工作之一。次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他发表了《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重要讲话,对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必须大力加强对思想战线的领导。”[②]首先要认识目前问题的严重性,认识改变思想战线的领导软弱涣散状况的迫切性。还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整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③]两年后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这个工作,指出不抓好这个工作,”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④]以后,邓小平同志一直在强调这个思想,并概括总结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系列方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认识和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观点十分明确,不容疑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当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而且只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的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认识模糊、片面、动摇甚至打出了否定的旗帜。轻视、忽视、削弱乃至取消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一度抬头。在一部分地方、部门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低了,份量轻了,队伍小了,路子窄,日子难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大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放松特别是取消思想工作的单位和部门道德失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恶性发作,泛滥成灾;各种建国时期早已消灭了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污染社会;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冲击,危害青少年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等等。由此而带来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纪律松弛,精神不振,各图其利,各行其事,有的单位、团体名存实亡,成了一盘散沙。在这样的地方和单位,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滑坡,带来经济的停滞、亏损、甚至造成企业倒闭。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为了端正对这个原则的认识,结合当前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重新确立和强化三个观点,摆正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重新确立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
点,摆正和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是我们党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正确理论,同时也是一贯坚持的有效实践。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红四军古田会议的《决议》这部经典文献中,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单纯的军事观点,提出处理政治与军事两者关系时,只能是政治领导军事,而不能相反。在以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政治统帅业务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保证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今天,也决不能因为党的工作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上,而影响甚至改变政治对经济的领导作用。谁坚定坚持这个原则,谁就主动,就前进,就胜利;谁动摇或违背这一原则,谁就被动,就后退,就失败。对此,我们不少人不那么清醒了,甚至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后者。
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之所以产生动摇或偏差,其主要根源在于理论上把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生产等同起来。这些同志不明确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个大的概念。它包函着政治工作,生产、经营等经济工作以及其他业务工作。因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就是说人是起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的人是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的,忽视了政治也就忽视了人,发展生产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加深认识,重新和强化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更坚定、更自觉地坚持政治统帅业务,政治领导经济的原则,把抓好政治与抓好经济辩证地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重新确立和强化思想领先的观点,摆正和处理好精神激励与物
质奖励的关系
毛泽东用通俗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思想的重要作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⑤]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科学地、创造性地把上述观点运用得维妙维肖,成功地导演了改造世界的一幕又一幕惊天动地的历史话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过去战争年代,参加革命队伍的多数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他们是冲着打土豪分田地的目标投奔革命的。到革命队伍后,经过党的政治思想教育,他们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到了这时,他们掌握了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就由本能的求生者变为自觉的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了,因而产生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终于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建国以后,人民为了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迈进,又继续集合到党的旗帜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曾一度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所以,从对历史的蓦然回首就足见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之源。可以断言,如果党光靠物质而不坚持思想政治领先,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也不堪设想。
但是,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一原则淡薄了,甚至认为过时了。认为搞市场经济,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能刺激积极性,能买安定团结,有相当一些人凡事皆以个人利益为前提,以金钱多少为尺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效率。曾一度辉煌的公而忘私、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作为宣传的言词,作为文件、报告而提及罢了。实际上已被淹没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而又危险的。如不及时扭转,我们队伍的斗志就会被瓦解,团结就会涣散,最后又势必倒退到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的状态。为此,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务必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武装人民,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坚定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事实告诉我们,精神与物质两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刻也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离开物质的精神是空虚的精神,而离开精神的物质则是苍白无力的物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⑥]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真正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充分认识发挥好这个真正的优势,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把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持久地调动起来。
三、重新确立和强化又红又专的观点,摆正和处理好选人用人中德
与才的关系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还直接反映到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中用什么标准的问题上。凡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正确认识的,就能正确掌握和使用德才兼备的标准。反之,就要陷入片面性,容易走极端。或者重才轻德,或者只看德而忽视才,这两种倾向都是与党的组织路线的要求相违背的。
党的组织路线明确规定,在培养人选用人上,务必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⑦]并制定了一套体现这个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毛泽东同志将其表述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定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⑧]建国以后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形势,毛泽东同志又将这条标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概括为“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1979年11月在对中央高级干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培养、选拔和大胆起用接班人的问题,随后又进一步概括出“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现代化”的“四化”标准。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的干部标准。就其本质上看,它是又红又专标准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掌握和执行这些标准时,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思想政治觉悟水平与业务能力两个基本方面。否则,就会陷入片面性甚至犯大的错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偏偏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觉不自觉地与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标准背道而驰。当前,一个突出的倾向就是看才不看德,重“专”轻“红”,或者只讲“专”不讲“红”。我们必须摒弃在德才标准上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列主义论调,重新确立和摆正又红又专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干部工作中始终把“德”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强调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和选准用好一大批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骨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们提出重视确立和强化以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非按过去的做法把这些观点机械地运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中。因为我们面临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意识由新的存在所决定,注入新的内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们的物质需要、心理需要、理想追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等,都必须要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各种富于时代特色而又富于成效的举措,创造出各种新鲜活泼、群众乐于接受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做出新水平,取得新成效。
注释:
①《学习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114页
⑤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年5月人民出版社第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144页
⑦《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1964年4月第一版492页
⑧《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1964年4月第一版第493页
标签:政治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