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命题在中学入学考试中的新动向_化学论文

中考化学命题的新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走向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许多省市的中考具有初中毕业考试和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双重目标。它除了贯彻“两个有利”的命题指导思想外,近几年试题的走向之一是: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在题中创设新的情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能力的考查。笔者认为这个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调研中发现,这类试题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有以下一些作用:

一、唤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能源危机,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有关环保的试题,可起到唤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社会责任感。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能自觉拒绝使用一次性饭盒等难降解塑料制品,主动关注能源问题,对社会上出现不利于环保的现象能加以评论,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现将此类试题列举如下:

1.空气质量、环境污染

例1.“环境保护,以人为本”。从2000年6月起。 新调整的上海空气质量指标中指出,影响上海空气质量的一组主要污染物是( )。

A.SO[,2],NO[,2],可吸入颗粒物

B.CO[,2],N[,2],O[,2] C.CO[,2],O[,2],SO[,2]

D.NO[,2],N[,2],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A。 (2000年上海市中考题。)

此题将教材中空气污染的知识运用到空气质量指标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接受“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

例2.下列过程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A.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

B.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C.汽车尾气排放形成的烟雾

D.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尾气

答案:A。 (2000年吉林省中考试题。)

此题将学生置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来判断,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

2.废水污染

例3.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通过了有关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不得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这是因为这类洗衣粉中的磷会污染( )。

A.大气B.河流、湖泊

C.食品D.耕地

答案:B。 (2000年安徽省中考题。)

此题将洗涤剂知识与污染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河流、湖泊中绿藻成灾的原因,唤起学生自觉使用和督促家长使用无磷洗衣粉的意识。

3.人工降雨

例4.在我国干旱严重的华北地区,近年来利用飞机、高炮或火箭等运载工具向过冷云层中播撒碘化银(Agl)或干冰, 实现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达到减灾的目的。下列有关人工增雨的评述中,你认为不甚理智的是( )。

A.它对农业生产条件和大气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效益

B.它使用的Agl中的重金属元素将对土壤造成污染

C.它使用的Agl如换成干冰,可避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

D.它是人类彻底战胜自然的表现,体现了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D。 (2000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此题以人工降雨为情境,考查了学生人工降雨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中将一些化学知识置于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1.化学与人体、食物

例5.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而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

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答案:C。 (2000年甘肃省中考试题。)

此题将CO的性质置于燃气热水器的使用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例6.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为:牛奶6.3~6.6,葡萄3.5~4.5,玉米粥6.8~8.0,苹果2.9~3.3,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葡萄B.牛奶C.玉米粥D.苹果

答案:D。 (2000年天津市中考试题。)

此题将酸碱性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还有些题将酸碱性知识与体液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

例7.为了防治碘缺乏病,我国政府推广使用食用碘盐。食用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制得的。 已知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是+5,则碘酸钾的化学式是( )。

A.KIB.KIO[,4]C.KIO[,3]D.KIO[,2]

答案:C。 (2000年安徽省中考试题。)

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化合价的知识,又推广了碘盐的使用,还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磺盐。利用高考、中考试题推广知识是近年来试题的功能之一。

2.化学与毒品

例8.最近,在北京举办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的全国禁毒展览,展品中的大麻(主要成分是C[,21]H[,30]O[,2] )若在空气中焚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

(2000年黑龙江省中考试题。)

此类题除此还有计算尼古丁、海洛因中碳、氢、氧的质量分数或求这些毒品的化学式的,通过此类题,让学生了解毒品的组成,同时接受“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教育。

3.化学与商品

例9.自来水生产中常通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之一是盐酸。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用下列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A.酚酞试液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D.硝酸银溶液

答案:D。 (2000年上海市中考题。)

此题将Cl[-]检验置于新的情境中,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化学知识为武器,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类试题较多,如检查酒精是否含水分,化肥的含氮量是否合格,牙膏中的软性磨料是否用CaCO[,3]代替了磷酸氢钙而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等。

化学与生活的新情境题除此外还有计算V[,c],葡萄糖的组成,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V[,c],葡萄糖对机体的作用、 油锅中着火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灭火、厨房中菜刀如何防锈、鸡蛋如何保鲜等,通过这些试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等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中考试题中设置一些新情境的试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社会,了解目前的新科技、新能源,认识化学研究的方法和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酸雨测定

例10.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取刚降到地面的酸雨水样,每隔一定的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表1所示。

(2000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此题是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pH与酸碱性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温室效应

例11.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大,产生“温室效应”, 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答案:A,C。(2000年湖北省中考试题。)

此题以温室效应为情境,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观察社会,改善环境,保护地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石墨炸弹

例12.北约曾用“石墨炸弹”使南联盟的高压输变电线路短路, 这是利用了石墨的( )。

A.可燃性B.还原性

C.导电性D.润滑性

答案:C。 (2000年南京市中考试题。)

此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作用,了解石墨炸弹的原理,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的受国热情和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知识的责任感。

4.农业生产

例13.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南京地区土壤显微酸性。

表2是某些作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从土壤的酸碱性考虑, 南京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A.西瓜B.茶C.油菜D.甘草

答案:D。(2000年南京市中考题。)

此题将酸碱性知识置于农副业生产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题的同时,知道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此类题还可以设置情境解释配制波尔多液为何不能用铁桶;如何测定沼气的成分和一些泉水中产生的气体的组成;化工厂设置的位置选择等。

总之,通过设置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的一个新的走向,它可以进一步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好题型。但在命题过程中也应注意设置的情境必须与生活生产实际相一致,以免引起误导。

标签:;  ;  ;  

中学化学命题在中学入学考试中的新动向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