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思潮论文,第三条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条道路”现在是欧美国家的热门话题之一。从英国首相布莱尔到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声称找到了一条“超越左和右”的“第三条道路”。近年来,这一思潮在俄罗斯也逐渐流行起来。以俄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尤里·彼得罗夫为首的“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和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为首的“祖国”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俄罗斯的“第三条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差别,因而是带有俄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政党最多的国家,截止到1999年1月1日,在俄司法部注册登记的全俄政治社会团体共有141个。就政治倾向而言, 俄罗斯政党可以区分为左翼、右翼、中间派、民族主义派这四支力量。其中中间派力量不容忽视。左翼和右翼都力图拉拢中间派,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建立“中左联盟”或“中右联盟”现在成了俄国各种政治力量争取的目标。如果说前几年普遍认为中间派在俄国没有前途,那么目前情况有所变化,许多政治家都标榜“第三条道路”,卢日科夫竞选总统的呼声日高。本文拟对这一现象作一分析。
一、“第三条道路”在俄罗斯出现的背景
“第三条道路”在俄罗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
1.国内因素。
俄罗斯将近10年的“极端自由化改革”使国家陷入了深刻危机,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仅1998年一年之内,俄国出现了三次金融危机, 两次政府更迭。 目前俄国欠外债1700亿美元,加上内债已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4%。其中1999年到期的外债有175亿美元。俄国外汇储备在1999 年2 月只剩112亿美元。国家不得不靠借新债还旧债。 俄国用于还债的支出占国家预算支出的30%。由此可见,俄国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由负债支撑的经济。目前,社会各界要求叶利钦总统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盖达尔、丘拜斯、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等右翼失去群众的支持,原先的政权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内部分歧严重,前途不容乐观。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在经受苏联解体、苏共覆亡的严峻考验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站住了脚跟,正在重新崛起。俄共成为俄国最大的、组织最为严密的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俄共面临不少困难:党员年龄老化,缺乏新生力量;党内存在意见分歧,形成不同的派别和倾向;俄罗斯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形成将近10个共产主义政党并存的格局;理论创新迟缓,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群众迫切愿望的纲领和政策。
这种情况为“第三条道路”思潮在俄国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
2.国际因素。
苏东剧变也给西欧的社会民主党带来很大的冲击。一些党的处境困难,党员人数下降,在选举中得票率减少,社会民主党推行的“福利国家”政策由于开支过大、负担过重而难以为继,遭到主张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咄咄逼人的挑战,引起了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造成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剧,失业人数激增,经济滑坡,社会民主主义在西欧又卷土重来,荷兰、瑞典、丹麦、芬兰、比利时社会民主党人先后重新上台;接着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击败了保守党;同年,以若斯潘为首的法国社会党上台执政;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经过16年在野之后,终于在1998年9月大选中获胜,施罗德在“新中派”的旗号下出任德国总理。 1998年10月,以达莱马为首的左民党在意大利组成中左政府。目前,在欧盟15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是社会党人执政。尽管这些党的纲领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打着“第三条道路”的旗帜。
这一思潮对俄罗斯产生很大冲击。1999年1月16 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了尤里·彼得罗夫的一篇题为《“第三条道路”在痛苦中诞生》的文章。文中提到“第三条道路”在俄国的三个主要代表是:俄国总理普里马科夫、久加诺夫和他的俄共、卢日科夫和他的“祖国”运动。该文认为,普里马科夫政府奉行的实际上是社会民主主义政策;俄共的意识形态、纲领性方针正在逐渐脱离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具有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卢日科夫1997年底在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他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与新社会主义运动的原则相同。该文还谈到,久加诺夫、卢日科夫和彼得罗夫最近都应邀访问了德国社会民主党总部,被当作是意识形态的“自家人”,会见了该党的领导人,彼得罗夫还参加了社会党国际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
这篇文章的观点值得注意。俄共自己也承认在向中间派靠拢。久加诺夫在1996年总统选举后的一次谈话中说:“如果谈到我们党的实质,它发生了重大演变,向中间派靠拢。其证明是承认多种成分的经济和私有制、一切经营活动形式、一切议会活动组织形式……人民政权和公平组成党的思想体系的实质。而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是纯粹中派主义的思想,我们党现在积极把这些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我们认为,不仅对于党来说,而且对于广泛的运动来说,主要的出路在于寻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妥协。”(注:引自玛罗·霍尔姆斯卡娅《俄罗斯共产党人;事实、思想、倾向》,莫斯科1998年版,第48页。)俄国的不同政治派别对俄共的这一趋向作出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俄共已蜕化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有的批评俄共没有与斯大林主义划清界线。总的说来,从俄共的理论纲领和政策方针来看,还没有充分根据断言俄共已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它在自己的纲领中宣布“以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的未来,以工人阶级、劳动农民、人民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党的组织原则。这些纲领主张都有别于西欧社会民主党。目前俄共仍然是俄罗斯左翼的主力而不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当然,俄共也受到“第三条道路”思潮的影响。
至于普里马科夫,他执政时执行的政策不同于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政府,并且吸收了俄共、农业党的代表参加政府,因而被称为“中左”政府。但是普里马科夫迄今没有组成自己的政党或运动,没有理由称他为“第三条道路”的代表。
只有“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和“祖国”运动才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第三条道路”思潮的体现者。
二、“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团体联盟“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成立于1996年12月,这一运动的主席是尤里·彼得罗夫。加入该运动的有“现实主义者联盟”、“劳动人民社会党”、“俄罗斯社会主义青年联合会”,“雪松”生态党、“社会主义人民党”、“社会主义党”等。1997年12月,该运动在莫斯科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社会主义者宣言》,对该运动的理论纲领和政策主张作了全面阐述。
《宣言》宣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使很多从前拥护共产主义理想的人采取了彻底的‘路标转换’运动。一部分人转而为亲资本主义的政权体制服务。另一部分人开始悼念过去并努力为恢复旧制度而‘工作’。最后,第三种人既不接受现代假自由主义的方针,也不希望退回到旧制度,他们决定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将该运动同国家的进步发展的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
《宣言》强调,“与共产党人不同,我们反对复辟国家官僚主义的(强国的)社会主义”。“我们不主张对非社会主义形式社会制度持否定态度,主张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宣言》声称,新社会主义运动中是左翼政党和运动的联合,要求改变社会改造的战略,忠于法律、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和正义、团结和自由的理想,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
《宣言》说,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主义”,考虑到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吸收了其他国家(包括瑞典、中国)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社会主义的含义是:真正人民的社会主义;在技术上、经济上、政治上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在技术基础上是与向后工业发展阶段过渡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上是面向人的,容许各种所有制形式互相竞争,克服劳动的雇佣性质,使人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和自己劳动成果的享有者;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广泛民主化;克服人对劳动和权力的异化,是建立在高尚精神、崇高道德和人道主义之上的;是向世界开放的社会。
《宣言》还提出了在经济、社会、精神、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经济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本国的工农业,各种所有制形式平等发展,把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结合起来,竞争和计划结合起来,各地区均衡发展,实行经济生态化;在社会领域,要求保障个人的社会权利,保障儿童、老人、残疾人的权益,制定有利于大多数居民的社会政策;在精神领域,要求培养21世纪的人和个性;在国家安全方面,要求建立负责的法治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安全,实行独立的国际政策,与其他国家进行互利的合作。
1998年10月26日,新社会主义运动与“人民政权和劳动联盟”等政党和团体在莫斯科联合签署了《中派、中左派和社会主义力量关于建立统一的政治联盟和联合参加议会大选的政治声明》。这一政治联盟准备推举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为2000年总统候选人。
新社会主义运动反映了当前俄罗斯民族工商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主)和其他中间阶层、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加入该运动的政党和团体人数不多,目前缺乏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卢日科夫虽然参加了该运动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但后来逐渐与之拉开距离,另外组成了中派组织“祖国”运动。在1999年议会选举中,新社会主义运动如果不同其他组织联手,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它的领导人一再呼吁,要与主张“第三条道路”的其他政党结成联合阵线,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三、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
1998年12月19日,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在莫斯科举行成立大会。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当选为“祖国”运动的主席。大会批准了由俄工业家和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沃尔斯基、杜马议员格罗莫夫将军、俄联邦安全会议前秘书长科科申、俄共和党领导人雷先科、前内务部长库利科夫等69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祖国”运动的纲领主张主要有以下5点:
1.激烈批评盖达尔、丘拜斯等所实行的私有化政策和“休克疗法”,抨击“极端自由化改革”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灾难,指责基里延科政府的“青年改革家们”挑起了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使总统、政府和整个政权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卢日科夫认为,“极端自由化的经济改革”试验在俄罗斯已经破产。
2.主张“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工作,而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分配这些劳动成果”。卢日科夫宣称,他坚信市场经济、社会保障、民主和自由竞争,应把市场经济与社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求修改宪法,限制总统的权力,认为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的总统、一个为了国家利益而团结一心的、强有力的议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和强有力的、独立的宪法法院”。
4.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确立俄国在“八大国”中应有的地位,注意发展同中国等国家的友好、互利关系,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5.宣布拒绝与“任何左的和右的极端主义势力”合作,不同任何大的政党和运动结成政治联盟。卢日科夫排除了同以俄共为首的左派以及以丘拜斯、盖达尔为代表的极右派结盟的可能性。
卢日科夫所领导的“祖国”运动的迅速崛起,对俄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卢日科夫作为莫斯科市长,拥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掌握有力的舆论工具。“祖国”运动的许多领导成员曾是叶利钦总统手下的官员,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叶利钦撤职,因而与总统矛盾很深。“祖国”运动和卢日科夫在莫斯科影响较大,但在外地相对弱一些。“祖国”建立时间不长,在群众中还没有牢固的基础。“祖国”在组织上比较松散,加入该运动的各团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限。“祖国”的纲领主张还比较笼统,缺乏系统的阐述。在1999年议会选举和2000年总统选举中,“祖国”面临其他政党和派别的激烈挑战。
四、俄罗斯“第三条道路”思潮的特点和前景
由于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俄罗斯“第三条道路”思潮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1.俄国缺乏悠久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在苏联时期,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不存在合法的社会民主党。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给苏联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目前在俄国有两个社会民主党,一个叫“俄罗斯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995年2月, 党的主席是亚历山大·雅可夫列夫,有党员2500人,在政治上支持叶利钦;另一个叫“俄罗斯联邦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990 年5 月, 现有党员3500人,在1996年总统选举中大部分党员支持亚夫林斯基,小部分支持叶利钦。这两个党在俄罗斯政治格局中属于自由主义的右翼或中右翼,而不属于中左翼。目前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新社会主义运动和“祖国”带有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但成立的时间都不长,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
2.俄罗斯“第三条道路”的含义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有差别。克林顿在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说:“我们必须采取的变革既不是自由主义式的,也不是保守主义式的。它是两者的结合,而且与两者截然不同。”(注:引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1期,第20页。 )可见,克林顿所鼓吹的是既不同于保守主义、又不同于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都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范围之内。布莱尔在1998年9 月出版的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说:“第三条道路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它决定性地超越了旧左派和新右派,前者倾向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而后者往往将公众投资和关于‘社会’及集体努力的概念当作应该被消除的罪恶。”布莱尔所说的“旧左派”,是指老工党遵循的社会民主主义,而“新右派”是推崇市场和个人自由的新自由主义。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变种。
俄罗斯“第三条道路”则试图寻找一条既不同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条发展道路,他们声称要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新社会主义运动把这条道路称作“新社会主义”。“祖国”运动则宣称要按资本主义方式工作,按社会主义方式分配。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但是他们未能解决一个难题: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既然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的,怎么可能按社会主义方式分配?
3.俄罗斯的政治格局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欧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党、社民党、工党组成西欧左翼的主要力量。俄罗斯的情况则不同,共产党是左翼的主力,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力量薄弱。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在俄国也声名狼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社会主义运动和“祖国”运动打起“第三条道路”的旗帜,力图填补俄罗斯政治格局中的中间地带的真空。
新社会主义运动和“祖国”运动在俄罗斯的今后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它们都面临严峻的历史考验,人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政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宣言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